第1483章 直言正谏
皇上召见他一定别有意图,可是所为何事呢?就在宋挺之绞尽脑子地在心里揣度圣意的时候,万敛行开口了,“宋挺之,你觉得我们奉乞的民生如何?”
宋挺之这才恍然大悟,万敛行给他看的不是字,而是所谓的民生,皇上是要让他谈民生。
如此显而易见的事情他竟然没往这个上面想,他在心里大骂自己太笨了,他本以为自己是个临危不乱的人,今日一看并非如此,面圣这等事就让他失去了一半思考的能力,看来是他太过于紧张了。
宋挺之稍作放松,然后回道:“回皇上,我们奉乞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国泰民安。”
“可是今年干旱,庄稼歉收,大臣们都对朕讲,今年不是个好年头,百姓家里没有多少存粮,怕是要闹灾荒!”
“回皇上,今天可能会出现旱灾,但是影响不大,我们奉乞各地都是三茬庄稼,按照以往,我们奉乞有吃不完的粮食,今年虽然庄稼歉收,但是百姓也不至于挨饿,只要粮食的产量能达到去年的一半,就不会有人挨饿。”
“如何能保证粮食的产量能达到去年的一半?”
“臣去问过老农,收成能保证去年的一半,刚好够我奉乞百姓的温饱,若是”
“你可以直言不讳。”
“是,臣以为,若是大阆的流民长期在我奉乞,那凭借今年的收成可能要朝廷开粮仓赈济百姓了。”
“倒是有不少大臣提议开粮仓赈济百姓,可这是良策吗?”
宋挺之斩钉截铁地:“不是。”
“噢?那你详细地给朕你的见解。”
“大阆和我奉乞连年战事,大阆早已民生凋敝,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长此以往,会有更多大阆的百姓逃到我们奉乞,如果朝廷不出面治理流民,那这些流民即使逃到我们奉乞也是死路一条。”
万敛行点点头,这倒是和他想到一起去了,“既然不是良策,你为何还要建议朕开仓放粮。”
“臣有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此时就是群计群策的时候,你的法子要是好,能派上用场,朕会重重地奖赏你。”
“臣以为,朝廷当把土地租给那些来自大阆的流民。”
“租?”这个提议让万敛行感到新鲜,“他们是逃难来的,哪有银子出租金呢?”
“等粮食丰收时,让他们拿粮食顶租金,我们奉乞打开粮仓也不要白白施舍这些人,让他们去官府领粮食,领走多少,回头田地有收成的时候,我们就收回多少,这样既解决了流民的民生,也保证了我们奉乞没有任何的损失,几年下来,我们奉乞的荒地不仅变良田,人口也会极具扩充,一举两得。”
万敛行的,一下下的在龙椅的扶上敲击着,“办法虽然简单,但是奏效,数日来,朝臣集思广益,没有一个对策是合朕心意的,倒是你今日一言点醒了朕,此法甚好,你可愿为朕排忧解难?”
“臣,在所不辞。”
万敛行再次颔首,此人果然不是草包,“好,朕提拔你为监察御史,你以后为朕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治理流民,你可能胜任?”
宋挺之看看自己那条瘸腿,又看看风神俊朗的万敛行,忽地想起了自己辞官的那份奏折还在万敛行的里,他有些难堪地:“皇上,臣辞官了。”
万敛行随拿起宋挺之早上派人送来的请辞奏折,又随意地丢回龙案上,“朕知道你要请辞,不过只要朕没准奏,你就还是我奉乞的官吏。”
有几个是真心想要辞官的。
宋挺之虽然清高,但是这么快就晋升到从五品,以后还可以日日参加朝议,这是他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心愿,如今终于得偿所愿,平青云了,这么好的会他哪里舍得错过,倘若他不识时务,不仅会惹怒皇上,他回家也没法跟他的父亲大人、母亲大人交代,可是他有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压在心头,不出来,他无法安心当监察御史,“皇上,太子他?”
提起程攸宁,万敛行摆了一下,“你既然受了太子的六修之礼,那就是太子的老师,你当从一而终,把太子教好,让他成材,反之,你就是借词卸责,聊以塞命。宋挺之,君子当有教无类,身为先生不应该挑学生吧,朕看你不是个玩忽职守、敷衍了事之人,太子太保一职位,你卸就卸,未免过激唐突了,太子还不至于那么难教吧。”
“太子不难教,上进好学能吃苦,只是太子殿下看不好在下。”
想想第一次去太子府吃的闭门羹,还有太子重伤他的那些话,字字都是诋毁,句句都戳在他的痛处。
宋挺之只要看到太子,他就想起自己父亲为自己买官的难看和不体面,他一个人丢尽了他们宋家的脸面,因为上林令一职,他父亲险些官降一品,他的儿子也因为他的官职来路不正而在太子面前抬不起头。
他不想继续做太子的老师了,他怕了太子的那张嘴了。
“朕听你有个学识渊博上进好学的儿子,他犯错的时候你是如何惩处他的?”
“犬子犯错,臣都是请家法。”
“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以后你怎么对待你儿子,你就怎样修理太子,太子顽劣,但还不至于以下犯上,欺师灭祖,你大胆教他便是。”
“这这,皇上,这不一样!”他生气敢打自己的儿子,他敢打太子吗!
“朕一样就一样!”万敛行把龙案上的两部册子推了推,他身边的人就把两部册子给宋挺之拿了过去。
宋挺之捧在里一看,太子训和宫规,“这?皇上,这是何意?”
“以后你就用太子训和宫规约束太子,犯错就给朕修理他,他不服就找朕,朕治他。”
“这不妥吧!”
“朕发话了,你照做就是,我们先不太子了,你给朕再讲讲你治理流民的的段,此事迫在眉睫,需要即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