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地狱游记(四)

A+A-

    光历历在目。

    王六先看到的是故乡的祖居,隐约在山树之中,此刻在夜幕下,浮现着一丝丝灵光。

    那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在那里他度过了饥饿和快乐的童年。

    他想起了那一年雪夜,母亲为了在新年有一件衣服,纺纱织布的情景。

    那时,母亲的红肿如包子,即使这样也一刻不曾歇息。

    还有那一年春天,母亲在无助中闭上的眼睛,因为饥饿,因为贫困,因为疾病。

    他还想起了十五岁一人天不亮就挑柴上集市的情景,闻到香碰碰的油条摊,只能瞪上大眼,唾液往肚子里咽。

    那时他的中虽然一元钱的纸币捏得冒汗,也不敢乱花,因为他知道,未来的生计还要指望着它。

    他还想到了十七岁刚当上赤脚医生的情景,每天背上一个黄挎包,走村窜湾,有多少同龄人投出羡慕的目光。

    那时,多么年轻啊,总感到岁月漫长,总是心情高涨,总有使不完的力。

    如今,尘缘如梦啊!故乡早就撂在耳后,自从离开公社,调到县城以后,很少回到老家,任凭祖居在风雨中飘零,被时间斑驳得体无完肤。

    他有些悔恨了,这些年实在对不起家乡,那曾经哺养的一草一木,总有那么多借口,其实是因为不热恋家乡。

    再向远望去,他看到了他离开的城市,此刻依然灯火辉煌,红尘的欲望像一张张无形的蛛罩在每个路人的脸上,贪婪的眼睛放着绿光,全不知一朝风云起,万事了无踪。

    他又看到了自己经营几十年的家,此刻窗棂中透出一束束灯光,他的老女人正在床上酣然大睡,一番解脱让她享受酣甜梦乡,他还看到了那不争气的儿子王七,夜深了,一双鹰眼还盯着电视中的足球场。

    这龟孙子眼睛中毫无睡意,也毫无丧父的忧伤。他想到了宋人的一首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他有些不能自持。

    是的,人生如梦,有酒当歌。

    一滴何曾到九泉?他不忍再回望了,“望乡台,望乡台,一望家乡百花开,再望伤心魂魄徊。游来游去空无路,冥镜幽光绝尘埃。”他喃喃自语道。

    他转过身来,正准备下台。一旁的牛头扯住他的衣袖,:“好!自此尘缘不再,亲情了断。再看下一幅光景。”

    “下一幅光景?”他有些疑虑,目光随着牛头的枯指而去。

    但见阴风惨烈,惊雷震荡,电光浮闪,如急风骤雨向他奔来。

    他不禁目瞪口呆,身子仿如破舟中摇摆,有无数的浪头扑了过来。怔了怔神,他不知怎么随着牛头下到了阎王殿。

    阎王依旧端坐在王椅上,目光如炬,古铜色的脸上发着虚光,问:“悔否?”

    “悔。”他极简单地回答。

    “你所悔是对尘世的眷恋,而非曾经有意或无意种下的恶果。”

    着,打开边褐黄色的书卷,只听惊堂木一响,阎王又大声喝道:“按黄卷记载,你平生作大恶十二起,恶三十六起,其它事无数,先看看这些罪孽,让你无可反驳,认罪伏法。”

    王六不敢接下句了。

    这年头,在红尘中做点亏心事,其实司空见惯。

    看到王六不语,阎王爷:“你所做恶事,除人世间常情外,更多的是与你职业相关。

    身为一个医生,学业不精,害命也;

    不竭尽全力救人,丧职也;

    收取贿赂,有违功德也;守业不传、搬弄是非,不合人伦也。

    如此多多,皆为罪状,有愧你在尘世享受的风光。”

    着,又望了望他,王六还是不敢接言,只好低头沉默了。

    阎王爷又继续:“如今阴曹地府也算盛世,法治清明,想你在人世间并非大奸大恶之人,也凭一技之长做过不少善事,先让你见见尘世中的苦主,然后听候发落。”

    接着又对牛头马面,“你二位带着黄卷,辛苦一下,传召太医院鬼医令和王六走一遭,让他见见那些苦主,看他有何感受。”

    言讫,就如风散一般,消失于无形。

    王六稍稍松了一口气,觉得阎王倒不完全是不明理之君,这比起尘世中某些官居高位者,和善多了。

    想到自己在尘世中做了那么多恶事,内心也很吃惊,反而有了好奇,真想看看那些苦主是何方神圣。就欣然和牛头马面一同离开。

    跌跌撞撞地走出了阎王殿,王六轻松许多。

    他随着鬼医令一路前行,去寻找那些尘世中所谓的苦主。

    这鬼医令也是前世中的一方名医,学贯中西。

    早年为军医,擅长接骨剖腹,后来到西洋学习开颅之术,十有七死,多是富贵之人。

    于是那些有后台的怨鬼时进谗言,阎王不胜其烦,就将他收了进来。

    后来,阎王见其处事干练,大义凛然,经过选拔,就成了统领阴间的医王。

    但阴间治病,鬼是完全排不上号的,由其自生自灭,早死早投胎,平时治的也就是那些阴间地府赫赫有名而又不愿意到阳间的那些权势富贵之辈。

    所以,平日里也实在没有多少事。

    按照阳世计算,鬼医令已经来了六十七年,红尘中的事在脑中早就是过往云烟。

    这一回接到阎王旨令,听来了同道,还能够到阳间回望一遭,自然很乐意地应承下来。

    王六和鬼医令不知走了多远,但见鬼医令打开黄卷第一页,乌一挥,眼前天开地阔,一片明朗,再看看身后,那幽灵般的十王殿早消失于无形。

    前面是一座山峰,逶迤起伏,白云正漂浮在半山腰中,如绸丝一般柔软。

    他依稀记起,这怎么像是家乡的淇山?

    淇山为亭洲第一大山,海拔6米。

    亭洲府志载:“亭水,出淇山山谷灵怪,奇峰仙源,崒嵂委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