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幸福法则:以爱的名义把这层面纱揭开(爱5)
马克吐温为什么最后会如此气愤,做出不但没有捐钱,反而偷钱的举动呢?我想不用,大家也能明白。显然是因为牧师演讲的时间太久,以至于让马克吐温如此厌烦。的确,即使是如何动听感人的演讲,在把事情清楚之后,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唠叨,再有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犯过如牧师一样的错误呢?答案很肯定,有。
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孩子不用心学习而考试没考好的时候,父母会在批评之后,还觉得批评得不够,不足以使孩子改正错误,或者是怀疑孩子没有记住批评、教育。于是,为了确保孩子能够长教训,父母又在饭桌上、电视前、亲戚朋友面前等不同的场合不厌其烦、“不辞辛苦”、“苦口婆心”地反复批评。
在夫妻生活中,当妻子不喜欢丈夫某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时,尤其是诸如爱喝酒抽烟、不讲卫生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却难以忍受的问题,没有选择“好好谈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直接劈头盖脸地批评。而当妻子发现丈夫没有完全改掉坏习惯时,往往会在一旁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
在职场中,有些领导在批评犯了错误的下属后,总觉得意犹未尽,因此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
试问,作为父母、妻子和领导的你们,每次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对方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们对你的每一个批评都会虔诚地接受吗?
这些生活场景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虽然主角不同,但结局往往是相同的。孩子们、丈夫们、下属们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内疚不安的,当他们接受的批评过多时,他们的情绪就发生了变化,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再到反感讨厌,而且当他们被逼急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于是,在我们的观念中,就出现了屡教不改的孩子和不近人情的父母,顽固不化的丈夫和喋喋不休的妻子,可恶至极的上司和敢怒不敢言的下属。
为什么被批评的对象会产生逆反心理呢?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在受到批评之后,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失衡感,总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当受到重复批评时,他的心理失衡感会加重,觉得“怎么老是这样对待我?”被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出现强烈的反感情绪,就很容易产生“我偏要这样”或者“爱怎样就怎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超限效应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做事时要把握好一个量和度。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的就是这个道理。做事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做过了头,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里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往往会事与愿违。这就如同给气球吹气,吹得太足,易爆;吹得不足,又飞得不高;而唯有吹得恰到好处,才能够让它轻盈灵活地飞起来。
因此,我们在任何方面都应注意“度”,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作为妻子也应如此。据调查,男人最反感的就是女人的唠叨,而妻子每天在他身边喋喋不休,就好像是一只讨厌的苍蝇在耳边飞来飞去,这简直就是糟糕透了。其实,喝酒抽烟、不讲卫生是大多数男人的通病,也不是什么难以忍受的大事。作为妻子能忍则忍,实在不能接受一次就行,假如还没效果的话就换种方式。比如你可以拿出健康报纸,告诉他喝酒抽烟、不讲卫生的危害,在科学证据面前,他应该没什么理由再不执行了吧。
还有,做领导的也不能马虎。年轻人需要的是教育和指导,当你对频频犯错的下属进行批评的时候,简单的话语最管用,也就是直接明你的想法或你想的道理就行了。你要坚信:指点“一二”,更能令其醒悟,“点拨两下”,更能令其深思。有了深思,就有了悔过与改进的可能。
幸福递减定律:财富越多,幸福越少吗
时候,每逢过年,对于我们来,最高兴的莫过于父母给我们买新衣服、玩具和糖果。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们身边出现了更新鲜更有趣的事情之后,再多的衣服、玩具和糖果,也不能给我们带来欣喜若狂的感受了。
一对年轻的大学生情侣,在交往之初,女孩觉得坐在男孩自行车的后架上,两人一起去学校外面的饭馆吃碗拉面就仿佛进入了人间天堂。而当他们结为夫妻,男孩成了社会上所谓的成功人士,开着名贵的轿车,载着妻子去星级餐厅,那些美味佳肴在她的心中简直索然无味,还不如当初那碗几块钱的拉面。
让一个饥饿的人吃馒头,第一个可能会很香甜,第二个感到很满足,第三个下肚有点饱胀,第四个、第五个就成了负担,无快乐可言。
一个在茫茫无际的沙漠中徒步行走、口干舌燥的人,如果在他的眼前忽然出现一眼泉水,那么他一定会高兴得舞足蹈。但是当他走出沙漠,即使有许多的井水,他也没多大的感觉。
你有没有想过,为何我们的内心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
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能否得到满足。当我们处于较差的环境中时,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都会给我们极大的喜悦,一些东西就能给我们极大的满足感;而当我们所处的环境逐渐变好时,这些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同样的东西就不会激起我们的兴趣了,我们不会再觉得满足,当然就不会再觉得有幸福的感觉了。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幸福递减定律。
何谓幸福递减定律?简单地,就是人们的满足和幸福感,会随着获得物品的增多或财富的增加而减少。
事实上,这里所的幸福递减,不是真正的幸福减少了,而是个人内心起了变化。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喜悦和满足的东西,它们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并没有改变,只是因为时过境迁,我们的品位、需求和**都发生了变化,或者简单地,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感受,于是不再把这种状态当成幸福了。
联合国相关构曾针对世界各国搞过一次幸福指数调查。有趣的是,绝大多数发达的欧美国家幸福指数并不高。相反,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却比较高。
如果幸福感按照这样推算,人们就会有疑惑了:富人会想,难道我就没有幸福可言了?穷人想,根据这个定律我还是受穷好吧。这些想法都是不正确的,如果是这样,有钱人岂不个个痛不欲生,穷人岂不个个快乐满足。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放眼我们生活的周围,有的富人就很幸福,有的穷人就不快乐。所以,一个人感觉幸福与否,跟物质的多少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心灵,在于心灵的体验。
人们总是渴望幸福、追求幸福,却从来不晓得幸福就在身边,近到可以触可及。有时,我们感觉不到幸福,只是我们得到的太多,反而让它们从我们身边轻易地溜走,继而感觉不到幸福,开始抱怨起身边的一切。
怎样才能感觉到幸福呢?把握一定的原则,幸福就不会递减:
想幸福,必须知足
俗话“人心不足蛇吞象”,难道蛇真的能吞象吗?象是森林中的一个庞然大物,蛇却是一条细长细长的爬虫,肚皮很,吞吃一只青蛙、老鼠什么的还差不多,居然妄想吞下一只庞大的象,真有点太自不量力了。“蛇吞象”是办不到的,它的用意不过是告诫人们不要“人心不足”,而要“知足”,不是有句成语叫“知足常乐”吗?
我们其实就像那条妄想吞下象的蛇,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永远都感到不满足,有了好的,就想要更好的。看到别人有的,自己却没有,就想得到。于是,不管花多少代价,千方百计也要得到它。结果呢?没有得到就会沮丧不安,得到了当然很高兴,但是过后呢,就觉得没多大意思了,有时候反而还成了负担。
你有没有想过,在追逐你想得到的东西的过程中,你错过了多少人、事、物,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既然是这样,还不如刚开始就满足于现状,学会知足,把握住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也能感到幸福吗?
2想幸福,就必须受点苦
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每一种事情都变得非常容易之际,人类就只有一种需要了——需要困难。”
克尔凯郭尔的话不无道理,如果我们身边的事情都变得很容易,那么对我们而言,也就毫无意义可言了,生活也变得了无生趣。这时候,我们不妨去寻找“困难”,当我们受点苦时,就会感受到当前所拥有的幸福了。
某电视台组织了一个叫“家庭生存体验”的节目,每次派出两个家庭的全体成员,不带分文,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寻找生存之路。结果,几乎个个历经艰辛,但又个个感触很深。
有了困难,才知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有了困难,才知道人间真情是多么的温暖。这是参加节目的人的共同心声。
其实,不单是他们,我们每个人都深有体会。金融危来袭,我们不得不节衣缩食,精打细算过日子,往往我们都会感叹挣钱不容易。某某地方遭遇天灾,居民的生存受到威胁,这时候,全国各地的同胞们捐钱捐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难道不是人间的温情吗?
所以,我们应怀抱感激之心,用心感受幸福,而不要让感官和味蕾失去对幸福的敏感。
一方面,我们不要忘记过去所吃过的苦,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现在,把握住幸福。
例如,在走向富裕和幸福的生活时,请别忘记沙漠中的口渴,别忘记无鱼、无肉、粗茶淡饭的三餐,别忘了又饿又累又病的日子。只有回忆过去的苦,才知现在的甜。
在和爱人情感得到平稳的时候,不要忘记当时的困扰,来之不易的结合。只有常常感念当时的苦,回忆当时的甜,才能更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另一方面,不要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与比你更糟糕的人相比,你要幸运得多。因此,当你抱怨食物滋味不足时,那就想想那些食不果腹的人;如果你想抱怨婚姻伴侣不尽如人意,那就想想那些还在为没有结束单身生活而向上帝祈祷的人;如果你想抱怨上天对你的不公,那就想想已经离开人间、上了天堂的人;如果你想抱怨孩子太过淘气,那就想想那些渴求骨肉却不能生育的人;如果你想因房子没人清洁打扫而发牢骚,那就想想那些露宿街头的人;如果你因工作疲惫而厌烦,那就想想那些失业在家,或是梦想着和你有同样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