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遗憾

A+A-

    刘藻自院出来,似了了桩心事,颇觉放松。细细想来,外祖母在谢漪府中也无甚不好。她登基之初,不敢将老人家接入宫,也不敢遣人探望,直到冬至方大着胆子遣了名礼官起问安,便是恐有人瞧见想起了她在宫外的这位长辈,生出不轨之心。

    这不过掩耳盗铃。有谁不知她是外祖母抚养大的。

    眼下人在谢相府中,总好过落入太后手中。谢相本就已掌控了她,留住外祖母想必只是威慑而已。太后则不同,她所图甚多,若是叫她得了外祖母,必会以此要挟。

    院门外一着绿衫的婢子恭敬侍立,见了刘藻出来,上前行了一礼,道:“君侯令婢子在此恭候。”

    刘藻略微颔首,令她在前引路。

    她了了心事,倒有心情游赏起相府来。

    院处偏僻地,四周草木茂密,甚为幽静。刘藻拐过三个弯,方见一阁,建在池上。时值春日,池中水草繁盛,开着紫色的花,风吹来,碧波荡漾,花迎风招展。

    刘藻即位至今,也曾往上林、沧池几处园囿游玩过一回。与此处相较,上林胜在大气。有山,延绵不断,有水,一望无际,有林,群兽奔腾,遒劲质朴,彰显汉家风范。

    相府之园,却极清幽,无远山,无奔水,似是画一般,美却无声。置身其中,身心俱可松懈。

    刘藻的步子便不由缓下来,在前引路的婢子掩唇轻笑道:“入相府而能面不改色者,怕是只公子一人。”

    刘藻一笑,并不话。她如今不怕谢漪了,只觉得这人讨厌得很,总有一日要让她晓得厉害。

    二人又走过一段,可见成片房舍。刘藻走入一回廊,沿回廊前行,绕过一处拐角,便见不远处谢漪正与一老妇人相对而立。

    那妇人比外祖母更年长些,只是衣饰更为华美,眉眼间隐有倨傲之色。

    刘藻止步,婢子低声道:“那是老夫人。”

    刘藻恍然,原来是谢相的母亲。

    谢漪背对着这边,她似有察觉,忽然回头望来。刘藻还来不及反应,便见谢漪对她微微摇首,示意她不要过去。

    刘藻迟疑片刻,点了点头。谢漪勾了勾唇角,回过头去,与老妇人继续言。

    妇人见她回首,也朝这边望来。她的眼眸有些逼人的气势。这种气势,与谢漪不同,谢漪看人,也会使人倍觉压力,但那是她久居高位所致,她的目光多数是温缓的。但这妇人的眼神却甚是蜇人,好似锥子一般。

    刘藻蹙了下眉头,却也未闭闪,淡淡地与她对视。

    谢漪却略微动了动身子,恰好挡住了母亲的眼神。老妇似是有些惧她,见她有意遮挡,便不再看刘藻。

    不多时老夫人拄杖而去。谢漪目送她走远,方朝刘藻走来。

    “时候不早,我送公子归去。”

    刘藻道:“也好。”

    依旧是那乘轺车,谢漪将刘藻送到长乐宫前,便不再送。

    刘藻想了想,还是与她道:“外祖母便有劳谢相照料。”

    谢漪一笑:“陛下安心便是。”想了想,又加了一句,“老夫人好坏,不在臣,而全在陛下。”

    才好了一些,她又出言威胁。刘藻深吸了口气,冷冷瞥了她一眼,便快步入宫,不再与她多言。

    至宣室,宫人恰好奉上哺食。

    刘藻洗去灰尘,换了身衣袍,便往偏殿,令将哺食摆上。往日用膳前,她多是埋头经典,又或自己冥思苦想些不能解的难题,少有留意宫人在做什么。

    今日她看望过外祖母,心情着实不错,便稍稍松懈,观察起身旁的宫人来。

    哺食甚为丰美,有羮有烩有糜有炙,还有一鬲菰米。她身前置了一张食案,见宫人捧食,鱼贯而入,便以为会将饭食置于案上。

    不想他们入殿后,便成排站立,春和上前先观色,又嗅味,而后取一匕首,割下一块肉,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尝完,停顿片刻,又将余下羮饭一一都尝了一遍。

    刘藻先是惊诧,但也很快反应过来,这是恐有人在她饭食中下毒。她知她的饭食有人尝过,方能奉上,却不知此事是春和在做。

    春和都尝过一遍,确认无事。刘藻便以为完了,谁知他到队列最末,自袖中取出一扁匣,最末之人手中所捧是箸匕之类的食具。春和扬了扬下颔,立即有一宦官上前,将托盘上的食具皆取下。春和开扁匣,只见扁匣内也是一套食具。他心地将它们取出,放到托盘上。

    膳食这才送到皇帝面前。

    刘藻只知膳食要亲自尝过,确认无毒,没想到连食具都是经春和之手。她先用膳,膳毕方问春和:“每日膳食,皆是卿亲验?”

    春和躬身道:“正是。”

    她道:“看着很是繁琐,从前武帝、昭帝亦是如此吗?”

    “武帝与昭帝皆要简单些。”

    刘藻一怔,武帝、昭帝必也是惜命之人,怎会比她简单?

    春和面露迟疑,想了想,还是道:“尝膳之事,原有专人。臣放心不下,方亲自再尝一遍。”

    原先皇帝都是在正殿用功,待膳食摆好,方会驾临,自不知其中周折,眼下知道了,她少不了问个明白:“这是宫中,朕也无甚使人惦记之处,卿何以放心不下?”

    刘藻的是实话。谢相不必,暂且还没道理想换个皇帝。太后再急,也还未至绝境,不至于铤而走险,更易天子。

    想来想去,无人会要她性命。

    春和显然没想到皇帝会这般直言,他面露苦色,口中却愈加恭敬:“陛下千乘之躯,自是愈谨慎愈好。就是眼下这种种,臣且犹恐不足。”

    他得很是诚恳,刘藻却仍觉不对。不过话已至此,想必再问也问不出什么来。她也就扬了扬手,示意春和退下。

    宫中仿佛人人都怀藏机密,太后如此,春和如此,就是胡敖,刘藻也时常觉得,这宦官身上也有什么不能言的秘密。

    胡敖自又到皇帝身边侍奉,便极恭敬。有一奇怪处便是,他与春和一般,对皇帝入口之物,甚为谨慎。

    这本是情理之中,但在刘藻看来,又觉似乎谨慎过了头。她想不明白,又与春和旁敲侧击,只是回回都叫他回避过去。

    经此,皇帝不免又留了个心眼。她时常留意春和。

    春和就近侍奉,他所行所言,皆在刘藻眼下,要留意倒也简单。于是几日下来,刘藻又发现,不止是膳食,他亲尝,连平日所饮蜜水、牛乳,他都会自耳杯中舀出一勺,亲自尝过。

    刘藻忽然想起,从前太后与她过,要知一人,便要知他从何而来,往何处去。

    这日太后又遣宫人,送了些葡萄来。

    武帝时,大宛国王送质子入朝,以示臣服,随质子而来的,还有葡萄种子。武帝曾听闻张骞起这果子甘甜清凉,令人将种子种在上林苑。

    葡萄之可口,果如张骞所言。宫廷内外,无人不爱。刘藻也很喜欢,她还很喜欢葡萄酿造的美酒,甘醇却不醉人,大宴时,她会饮上一觞。

    太后使人送葡萄来,刘藻读了篇史,欲起身走走,松快松快。她出殿门,余光一闪,瞥见春和正自宫人洗净的葡萄中摘了一颗放入口中。

    刘藻并不出声,也未走过去,而是远远地看。春和尝过一颗,又看了眼余下的果子,停顿了许久,方摆了摆手,示意宫人送入殿去。

    刘藻这才转身往别处去。

    入夜,她在灯下读了会儿书,春和送了牛乳来。刘藻想起白日情形,心念微动,道:“黄门令是何时居此位的?”

    春和将耳杯捧到刘藻手边,笑道:“臣的黄门令,是昌邑王所封。”

    竟是昌邑王封的。刘藻颇为意外。昌邑王在位虽短短二十余日,但也少不得赏罚。他避位后,这些赏罚有些不作数了,但多半仍保留下来。

    “黄门令前,卿居何位?”

    “在此之前,臣是中黄门,在中黄门一位上,留了十三年。”

    中黄门这一官位,在宫中不算多,也不算少,多侍奉帝后、皇子、宠姬。刘藻端起耳杯,将牛乳一口饮尽,方再问道:“那你从前是侍奉何人?”

    此事隐瞒不住,纵然他不答,也有旁人知晓。春和回道:“在陛下前,臣侍奉的是昌邑王,昌邑王前,臣侍奉昭帝,昭帝前,臣侍奉武帝。”

    算上刘藻,他竟侍奉了四位帝王。

    这样的人,自是极为稳妥敦厚。春和平素也大公无私,仿佛一切皆为主上。

    但刘藻却察觉其中似有不妥:“自昭帝即位,你便贴身侍奉?”

    “是。”

    刘藻发现何处不对了。

    昭帝即位那年年仅八岁,还是个懵懂孩童。孩童需人照料。他无父无母,与他最亲近的,想必不是朝中大臣,而是身旁的宫人。

    于春和而言,也是一般,昭帝几乎是他一手带大,感情必然浓厚。

    但他到她身边,却从未提起过昭帝。

    刘藻蹙眉,脑海中骤然划过一道亮光。不对,他提过,冬至那日,太后驾临,起昭帝,春和提过一句,昭帝自有体健,武帝甚至因此对他格外宠爱。

    那时不觉什么。眼下想来,春和这话,仿佛强调,强调昭帝体健,不当骤病亡故。再联系他对膳食那般慎重以待——

    刘藻悚然一惊,仿佛在黑暗之中摸到了什么可怖之物。

    春和尚侍立在侧,等着皇帝再问。皇帝笑道:“这般看来,卿与昭帝,甚是亲厚。”

    春和留意着她的脸色,见她先前眼中飞快地闪过一抹惊怔,想了想,回道:“皆是分内之事,岂敢言亲厚。”

    看似恭敬,实则默认。

    刘藻又是一笑,而后摆手:“朕要就寝了,你也下去歇了吧。”

    春和怔了一下,似有失望之色,但他也未再言,行了一礼,安静退下。

    刘藻看似镇定,实则心脏跳得飞快。

    她再沉稳也就是一十五岁的孩子,乍然推测出这等秘事,难免心惊胆战。又想起昭帝就亡于温室殿这张床上。她不由浑身战栗,辗转悱恻,难以入眠。

    一夜未眠,至天明,她的脑袋都是昏昏沉沉的。又不能让春和看出来,刘藻不得不强起精神。

    她所猜测,是真是假,且还两。

    到柏梁台,便见谢漪候于阁内。刘藻一见她,面色骤然一白。倘若昭帝真是为人所害,可会是她下的手!

    谢漪穿着朝服,颇为端庄,一颦一笑,皆如山水般既明亮又沉凝。见皇帝面色不好,她问了一句:“陛下昨夜未得好眠?”

    刘藻听了几乎炸起毛来,强忍了未去观春和的面色,淡然入座,道:“许是累着了。”

    接下去,便是授课了。

    刘藻头一回在谢漪授课之时走神,想她所猜是真是假,想谢漪与此事是否相关。

    应当是不相干的。刘藻暗道。倘若是即位之初,她必然笃定,谢相岂是弑君之人。但到此时,她想的却是,弑君于她而言,并无益处。

    刘藻起先想得入神,但她颇具自制,不多时便服自己,多思无益,不如好生听讲。待课后再论其他。

    每逢谢漪授课,光阴便如飞逝,过得极快。

    到午时,谢漪正欲告退,刘藻忽道:“谢相若是无事,不如用过昼食再去。”

    她头一回留饭,谢漪却并未立即答应。

    刘藻略有些紧张,面上镇定,搁在书案上的手却紧握成拳。谢漪的目光先是在她脸上转,接着下挪,掠过她的手背。

    皇帝抿了抿唇,又问:“可好?”

    谢漪一笑,屈身行礼:“多谢陛下。”

    刘藻这才松了口气。

    她留谢漪,是欲问一问当时事。

    二人下了柏梁台,往宣室去。柏梁台与宣室且有些路途,刘藻也不乘舆,与谢漪并肩而行。

    谢漪问道:“陛下可是有事相询?”

    刘藻吓了一跳,不动声色地回头睃了一眼,见宫人皆落在十步外,方松了口气。谢漪略显无奈,却没什么。

    刘藻顿觉自己题大做,只是她身边宫人,势力庞杂,不知何人可信,何人不可信,纵使春和,刘藻也未全信。昭帝遇害,惊天大事,还是谨慎些好。

    她略一沉吟,开口问道:“昭帝病前,谢相可曾觐见?”

    “昭帝骤病,病前一日仍在视事,臣自是见过。”谢漪道。

    刘藻暗道,倘若如此,更显骤病来得离奇。她又问:“不知是何病?”她听闻昭帝大病,三日而去,却不知所患何疾,这般惨烈。

    这回,谢漪未再答她,而是缓下容色,笑问:“陛下为何问起昭帝?”

    刘藻看了她一眼,面不改色道:“上回课上,听桓师起昭帝之敏,不禁钦佩。”

    “钦佩昭帝之敏,而问昭帝之疾?”谢漪淡淡反问。

    羡慕人家聪明,却问起他得了什么病,深究下来,确实不过去。刘藻知谢漪不好糊弄,却不曾想她这般敏锐,她恐问多了使她起疑,便笑了笑,若无其事道:“遗憾他英年早逝罢了。”

    谢漪闻此,也是一笑。

    她总是高深之相,好似什么都知,什么都在掌握。刘藻见她这般,有些怀疑,她都知道了。

    二人至宣室,殿中饭食也备。

    谢漪谢过皇帝赐饭,方才入席。她食量,几乎是几口,便饱了,却未搁箸,而是夹了菜蔬,缓缓咀嚼,待刘藻饱了,方停下。

    刘藻依旧在想此事,她总觉离奇,昭帝御极十载,亲政之君,竟会在宫中为人所害,不免太过骇人听闻。

    她想归想,眼神却摆得急正,似乎并未胡思乱想。

    只是此事,她就是想破了脑子,也猜不出个所以然来,要想知全貌,必得派人去查才好。刘藻气馁,她哪里调得动人,去查这样大的案子。

    午后,皇帝返回柏梁台,谢漪则赴官署坐衙。

    每三日一回,为皇帝授课,于谢漪而言,甚是奔波,称得上是百忙之中,硬生生抽出的空隙。她一入署中,便见案上堆积文牍。来访的官吏站满了前院。长史抱着公文上前来禀事,又有诸椽也有请示。

    谢漪倒是习惯了一般,并不慌乱,摆摆手,示意众吏室外等候,长史先将要事禀来,又令院中官吏,留下文书名刺,人且回去。这些官吏多是为私事而来,谢漪今日,抽不出空来见他们。

    待她处置完一日案牍还家,天已黑透了。

    她坐在轺车上,累得腰身酸疼,却还得端正坐姿,维持她丞相的威仪。

    回到家中,草草用了些饭食,又往书房看公文。连日皆是如此,起来,午时在宣室与陛下所食那顿,就是她近日来最为惬意的一顿了。

    铜灯渐渐昏暗,谢漪捏了捏眉心,望了眼窗外,天快亮了。她站起身,到一旁所设长榻上躺下,预备稍稍眯上一会儿,便起身入宫。

    今日逢望日,宫中有大朝,卯时需起。

    谢漪心中惦念,便以为只会浅眠,谁知她方一合眼,竟就深睡过去。

    她梦到了一间宫室,那是椒房殿。殿中坐着一名女子,望着窗外出神。

    谢漪看到十三岁的自己,步入殿中,在女子身前跪下:“姨母。”

    卫皇后似被她惊醒了,转过头来看她,问道:“那宫人如何了?”

    “尚且无恙。”

    卫皇后点了点头:“那就好。”她又将目光移向窗外,“不知据儿到了何处。”

    她不知如何回话,便没有应声。

    卫皇后却笑着摇了摇头,与她道:“保护好那宫人,想必她腹中便是东宫唯一的血胤了。”

    太子还在逃,但她深知,太子败局已定,活不成了。宫人腹中孩儿便是太子最后一点血脉。

    这是在安排后事。

    谢漪看到自己行了一个大礼,郑重承诺:“姨母安心,有我在,必能保她平安长大。”

    这梦极短,仅那样一个场景。

    谢漪睁开眼睛,坐了起来,她似乎躺下没多久,天色仍是暗的。她长长吁了口气。

    竟是梦到了十三岁那年的事。

    太子的宫人怀有身孕,哪能那般轻易地躲过。何况起初武帝震怒,深恨太子不孝,竟敢起兵。宫中多的是落井下石之流。

    她费尽千辛万苦,才将那宫人藏了起来,让刘藻平平安安地降生。她偷偷跑去掖庭,抱了抱襁褓中包裹的婴儿,为她取名刘萌。草木萌动,新生之兆,愿这婴儿康乐一生,不为被父母所累。

    后来武帝余怒消散,怀念起太子的好来,甚至爱屋及乌,为孩儿赐了名。只是那样,她取的名,便不能用了。

    这事也没什么。谢漪起初不觉遗憾,直到如今,那婴儿长大,做了皇帝,能与她时常相见了。她忽然觉得惋惜起来,刘萌似乎更与她相配。

    作者有话要:

    萧缘“你可有原形?”

    刘藻:“无。”

    萧缘:“我就有。”

    刘藻:“?”

    萧缘:“三日一回的时候……”

    刘藻:“……”

    萧缘骄傲地扬起脑袋:“我们老虎可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