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红娘好难当34
34
两个月前, 在一次博览会上宾利先生同弗莱德·霍尔相识,二人相谈甚欢。
之后宾利先生邀请霍尔主编前来做客,认识了宾利姐。
宾利姐一听到弗莱德·霍尔是《海滨杂志》的主编, 而此时杂志正在接收投稿,宾利姐免不得就想到了远在乡下的玛丽·班纳特姐和她那听起来怪吓人的故事。
老实, 宾利姐的确没忘记玛丽这个人,只是她一想起自己在内瑟菲尔德庄园时误把她当成情敌的行为……就很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自己处处针对, 而玛丽·班纳特不是巧妙化解,就是借由机会好好展现一番。那时的宾利姐可是为此气闷不已好久,也看这个嫁妆不丰厚、地位不太高,长得不过是清秀标准的未婚姑娘格外不顺眼。
可是当离开之前, 她却表明自己对达西先生一点儿兴趣也没有。
宾利姐震惊之余也明白过来,不仅玛丽·班纳特不喜欢达西,达西当日自己心仪的“她”, 也根本不是其貌不扬的玛丽, 而是她的姐姐伊丽莎白·班纳特!
而玛丽却还是一副热切的表情, 要她写信不,还把自己对那位侦探,歇洛克·福尔摩斯的好奇与钦慕全部告诉了自己。
她坦诚相待, 可自己却想着如何让她出丑——这算什么淑女啊!
卡洛琳·宾利一想到自己的肚鸡肠, 免不了内疚又尴尬, 更遑论给玛丽写信了。
所以当宾利先生与《海滨杂志》的主编弗莱德·霍尔相识时,宾利姐下意识地想到了玛丽和她的故事,思来想去, 便将玛丽当时诉的灵感告诉了主编。
是诚心推荐并不准确,但至少帮助玛丽能让宾利姐饱受尴尬煎熬的内心好过一点。
然而眼下弗莱德·霍尔先生亲自和玛丽详谈,聊了没几句,彼此都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玛丽现在的故事,和霍尔主编掌握的梗概根本对不上。
一来是因为宾利姐本人并不喜欢玛丽的故事梗概,她的转述多少带着主观色彩,也出于记忆疏漏而无法全部复述下来。
二来,玛丽早就修改了多个版本,成稿中的案件和一开始诉的思路差的十分之远。
弗莱德·霍尔主编到底是经验丰富,他一听思路不同,立刻暂停了讨论:“不如这样,女士,你明日若是有空,可以携带手稿到杂志社来一趟。”
“好。”
玛丽毫不犹豫地应下了。
不别的,这可是《海滨杂志》啊!
可惜的是这个世界没有柯南·道尔爵士本人,玛丽无缘亲眼见他一面,但在原著的故事里,未来的约翰·华生医生也会向《海滨杂志》投稿,刊登他与福尔摩斯先生的探案经历。
现在玛丽和歇洛克·福尔摩斯同处一个伦敦,这也意味着,她若是有幸过稿,玛丽可就是华生医生的同行了!
“明日下午,我会带着手稿到访杂志社的,”玛丽笑吟吟道,“今天我特地赶来,本来是想问问宾利先生关于合同盗窃案的事情。”
“我知道此事。”
霍尔主编颔首:“宾利先生也将这件事告诉了我。”
这样吗……看来主编果然是宾利先生信任的人。
看到玛丽眼底一闪而过的警惕,弗莱德·霍尔主编也不生气,中年绅士反而笑了起来。
他瞥了一眼正在和简·班纳特热情交谈的宾利先生,身为过来人,霍尔主编忍俊不禁地摇了摇头。
“看来,”他趣道,“宾利先生目前没空关注盗窃案的事情。”
“什、什么?”宾利先生讶然回头。
听到自己的名字,又看到霍尔主编揶揄的神情,他随即意识到他在同玛丽什么了。陷入爱河的青年轻咳几声:“关于盗窃案,我这边确有进展,但我认为咱们应该等到福尔摩斯先生在场时再做讨论。”
玛丽双眼一亮:“那我们什么时候去找福尔摩斯先生?”
宾利先生想了想:“改日吧,若是讨论案件,我保证你一定在场,姐。”
那就好!
天大地大,恋爱最大。宾利先生最近已经忙的脚不沾地了,好不容易抽点空闲和简见面。玛丽再怎么迫切地想追查真相,也不会因此而坏了姐姐和未来姐夫的相处时间。
而且,趁着空闲的功夫,她也好同霍尔主编商量一下投稿的事情。
第二天下午,玛丽携带手稿,如约来到了《海滨杂志》的杂志社。
秘书姐第一时间请玛丽来到了主编办公室,显然霍尔主编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他无比热情地请玛丽坐下,接过了她的稿件。
看到标题时,霍尔主编的神情微微一顿:“《连环杀手的棋局》……连环杀手?”
如果这是在二十一世纪,玛丽的标题称得上是简单粗暴、毫不动脑。但她之所以没有在题目上故弄玄虚,也是有理由的。
因为“连环杀手”一词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算是当代的犯罪心理学名词。放在维多利亚时期,这样的用词确实令人困惑。
也算是玛丽利用了一下自己穿越者的特殊身份,悄悄做个弊吧。
“题目还算引人注意,”霍尔主编最终评论道,“让我有些期待内容了。”
玛丽感觉自己有些紧张。
倘若有另外的穿越者来到这个世界阅读玛丽的终稿,也不会将她最后的心血同现实生活中的坎伯案联系起来。尽管凶手和案件的原型仍然是爱德蒙·坎伯,可真正成稿时,整个故事已然面目全非了。
玛丽的故事中,凶手仍然是自首的,但他并没有供认自己的罪行。而是以一副挑衅的姿态,等待身为主角的侦探挖掘出他所有的所作所为。
这样一来,凶手自首的行为,倒是也勉强符合犯罪心理学中对连环杀手的分析——有些凶手喜欢公开展示被害者,就像是给案件签下自己的姓名一样,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存在感。
自首则是因为作案过程太过完美,以至于竟然没人发现被害者是他杀的。
凶手的“签名”没有被人看到,他无法炫耀自己,无法满足自己的变态心理
于是凶手找上了大名鼎鼎的侦探,坐在了侦探的对面、向他宣战道:我杀了人,一桩案件的前半部分我已经完成了,后半部分的探案环节,则要看你的了。
而侦探呢,则是个在二十一世纪探案或者剧集中常见的形象:冷硬、果断,聪明过人的同时又干脆利落,甚至在行事作风上有些粗暴。是个性情中人,却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敏锐一面。
凶手公然质疑法律的权威,他二话不,接下了挑战。
玛丽把整个破案过程分成了三个部分,凶手的作案手法一次比一次熟悉,而侦探追查线索时也是先找到了他最初手法生疏时的受害者,接着是他熟练的时候,最后则是凶手自以为无懈可击,洋洋得意地对侦探,你找不到的,你的智慧不如我时,揭开了最终的谜底,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全文不长,约五万余词。因而霍尔编辑很快就阅读完毕了。
他放下手稿:“这比我想象得要好一些。”
玛丽顿时来了精神:“是吗?”
中年绅士抬眼看向玛丽笑道:“宾利姐向我诉故事的时候,还没开口,自己先摆出一副受到惊吓的模样,我还以为会是什么恐怖故事。《海滨杂志》暂时还不算刊登这类型的。”
……真是一点也不意外呀。
十九世纪英国的流行文学,还是以恐怖和怪诞为主的哥特。就算是诸多流传后世的浪漫主义作品,也多少受到了其中影响,所以料想霍尔主编这段时间一定看了不少类似风格的作品。
“但幸好没有。”
他赞许道:“故事很精彩,罪犯的穷凶极恶、智商超群,但侦探总能更胜一筹。两个人几番博弈不仅不恐怖,反而有种在看高手下棋的紧迫感。”
这些话出自一名主编之口,已然是很高的评价了。但玛丽没有急着欢呼雀跃,她仔细端详着霍尔主编的表情,见他神情平静,心下便明白了大概。
“但是?”玛丽问。
霍尔主编笑出声来。
“你真是一位敏锐的姐,”他,“但是,将罪犯刻画的如此生动,我担心会出现什么不好的影响,最轻的也会有一些负面的评价,你的故事会让更多的人犯罪之类的。”
就知道是这样。
早在下笔之前,玛丽就已经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反馈了。尽管她已经努力注意这点,可写到激情时难免会控制不住自己。
“那么,”玛丽心地开口,“需要我再次修改吗?”
“不,不用。”
霍尔主编拿着手稿摇了摇头:“侦探与凶手之间的博弈着实精彩,倘若削减了坏人的刻画,这种紧张感将会大折扣——况且,最终仍然是侦探胜利了,不是吗?“
这样的言下之意是……
直到此时,玛丽的心脏才扑通扑通跳了起来,她露出期待的神情:“所以,先生您的意思是,我的稿件可以刊登了?”
“当然!”
主编将手稿放在了桌面上:“我不能保证反响,所以最初的稿费也无法给你太多。五万字的分四期刊登,可以给你十二英镑(*见注),你觉得如何?”
十二英镑,这已经超出玛丽的预料了!
要知道柯南·道尔的第一部长篇《血字的研究》,稿费也不过二十多英镑,而玛丽的这篇字数又只有《血字的研究》的一半,对于第一次投稿的新人来,是一笔“巨款”了!
“真的可以吗?”
玛丽深深吸了口气,强行按住自己雀跃的心情问道。
“不会为杂志带来什么麻烦吧?”
“偌大的英国,”霍尔主编调笑道,“要是连一个侦探故事都容不下,天理何在?如果出了事,杂志社会自行承担,不过……我不建议你用真名刊登,姐。”
这个玛丽理解。
尽管创作对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女士不是什么稀罕事——哪怕这个世界中没有简·奥斯汀和阿加莎·克里斯蒂,也会有其他女性作家。可玛丽写的到底是罪案,女性作家的名头或许会遭受无端的质疑和指责,万一……仅仅是万一,出现了什么不好的影响,也可能会影响到玛丽和她家族的名声。
霍尔主编的建议很是保守,却也是发自真心地为玛丽着想。
玛丽本人并不在乎名声不名声的,但她总得替自己的亲人考虑。而且主编是出于好意,她也不好当面拒绝:“那好,就用个假名吧。”
“你有什么想法吗?”
“就叫约翰·史密斯(*见注)怎么样?”
“……”
霍尔主编大笑出声:“这可是你的笔名,女士,约翰·史密斯未免也太过敷衍了!”
罢,他再一次看向稿件。
“既然你选择用第一人称写作,”主编建议道,“不如就用文中侦探的名字刊登作品。菲利普·路德(*见注),这个名字确实不错,配得上这位侦探强硬、坚定的性格。”
这真是个好主意!
玛丽可没预想到这点,她惊喜道:“或许会有读者会因此误解,这些都是真实的故事呢!”
“那就让他们这么误解吧,”霍尔主编摘下了眼镜,真诚地开口“我已经开始期待这份作品的反响了,女士。”
作者有话要: 【五万字的分四期刊登,可以给你十二英镑,你觉得如何?】:姜花没查到维多利亚时期的杂志稿费资料……只能凭借各个作家的稿费自己瞎编了,柯南·道尔爵士第一本长篇《血字的研究》只卖了24英镑,所以我就按照这个稿费推了一下,我觉得八成是不符合现实标准的,抱歉!
【“约翰·史密斯(*见注)如何?”】:约翰·史密斯这个名字在英语国家遍地都是,我觉得基本上就是张三李四王建国这种吧,也经常被用作假名,所以玛丽随口了一个,被主编吐槽太敷衍了。
【菲利普·路德(*见注)】:菲利普来自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中侦探的名字,路德来自于英剧《路德》,把两个我比较喜欢的性格很tough的侦探or警探排列组合了hhh
以及有姑娘玛丽把华生的活全抢了,笑死我2333,大家放心,华生和玛丽的业务并不太重合!其实在姜花最初的构思里,“约翰·h·华生”是玛丽发表侦探的笔名,华生医生和“华生太太”都是玛丽本人来着。但是后来写大纲时改了这个想法,因为姜花也非常喜欢华生这个角色,舍不得_(:3∠)_
月中了再求一波营养液,爱大家!!
感谢綾扔了1个地雷,感谢 早点吃晚饭x15、懵懵懵x12、雨果果、天蓝琉璃x10、幻黎晓x33、离诡、赢青黎x10、綾x3、白夜笙歌x10、猪大啦x10、星星燎原x14 的营养液,爱你们么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