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第一个除夕
丁家村的年味儿非常浓郁,丁田回来的时候,是带着三车东西回来的,家里的老宅已经被打扫的干干净净,进屋的时候,炕跟火墙都是热的,炉子上还烧着开水呢。
一回来,二婶子就带着大堂妹过来:“赶紧的换了衣服过去吃饭,明儿记得拎着东西去看看老里长。”
“知道了。”
晚饭就是在二叔家吃的,聊一些村里的事情,直到丁田,他要交出县衙里的牢房了,要找个继任的。
“县衙里的差事要不问问老里长?”这回,二叔跟三叔不敢轻易的处理了。
毕竟关系到衙门里的事情,都是大事儿。
“行!”丁田也想到了这一点,老里长别看不管事了,但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第二天,丁田就拎着两坛酒,两包点心,一包卤牛肉,两挂肉肠,去看老里长了,这不是年礼,年礼是正月的时候,才会送去。
“来了呀?”村长接待了他,东西放在老里长屋里的炕桌上:“爹,田儿来看你了。”
“来就来,还拎啥东西。”老里长还是那样,正坐在炕上扒蒜呢。
“看您老,可不能空着来,我这一年能在衙门里混的风生水起,还不是靠您老的指点么。”丁田话的好听,哄乐了老里长。
“你呀!出的好主意,杜大人那天都了,你是个精明的伙子,他很看好你呐!”老里长让儿子将扒好的蒜瓣子拿下去:“还有,那位钦差大人也你不错,我在那俩老东西跟前儿,特别有面子!”
“呵呵,都是上头的人看得起我。”丁田笑了笑,就了自己调任的事情。
“衙门的差事,你了能算吗?”
“能!”丁田点头:“徐县令了,让我自己安排。”
“老爷这是给你面子,也是给我们丁家村一个会,衙门里的差事,可不能丢,你去了府城,虽然是更好的事情,但是,总归是离县里远了。”老里长想了想:“最好,衙门里还得有我们丁家村的人,起码要是本家。”
丁田明白,老里长的意思:“我懂,县官不如现管,我就算能跟知府大人上话,家里一旦有事情,我这离得远,也怕来不及。”
“你能明白就好。”老里长见他一点就透,顿时更喜欢丁田了:“你去了府城也好,见一见世面,也不错,而且府城总比县城好。”
“呵呵这个人选的问题,您老给个参考,不止是牢头儿,还有狱卒,这可是吃公家饭,不过,做了吏,三代之内,是无法科举的这一点您老可要考虑好啊!”丁田提醒他。
“还考什么科举?”老里长呲的一下笑了,露出一嘴大板牙:“都是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儿的人,还考什么科举?你以为人人都是你舅舅那样,能考个秀才回来吗?全村识字的才几个啊!”
丁田对此哑口无言,他忘记了,这里是古代啊!
字都认不全,还考科举?
舅舅那样的都是少见了,胡家村对舅舅这个唯一的秀才,那是特别的照顾啊。
不仅家里的田地有人主动帮忙种植和收获,教导几个孩子认字,还有束脩可拿。
“人选的事情,老头子我会考虑的,唉,你去了府城,记得逢年过节的回来看看。”
“那是当然了,这里可是我的家,我的根。”
丁田这么,老里长就高兴了,晚饭他是在老里长家里吃的,酱炖茄子干,排骨炖的豆角干,这俩菜吃的丁田非常顺口,而且主食是二米饭,不是面食。
老里长看他吃得开心,自己也高兴,村长更是想给他来两盅,幸好丁田不好酒,只是给村长和老里长倒了两碗,他自己一口没喝,而是吃的饱饱的。
丁田去看了老里长,也有人来看丁田。
丁侃带着家里准备的一点东西,乐呵呵的就来了。
“侃哥!”丁田看到他就乐了:“你这是穿了新衣服啊?”
丁侃身上一套新的细棉布做的棉衣,看着还挺精神,以前他的衣服都是补丁打补丁的,看着就透着一股窘迫,日子穷啊,就得俭省着过。
现在却穿了一身新衣服,可见日子是有些松快了。
“五年都没新衣服穿了。”丁侃将东西放在门口:“你嫂子秋天的时候,采了不少蘑菇,晒干了,知道你喜欢吃一些干菜,特意给你拿了一筐,别嫌弃。”
家里也没什么能拿得出的,家里的鸡鸭鹅什么的,人家也不缺。
昨天听村长媳妇儿,田儿爱吃干菜,这才挑了一筐子的干蘑菇,给送来了。
丁田将人让进屋里,炕上有炕桌,他给丁侃端了一盘瓜子:“吃瓜子。”
“哎!”丁侃也不客气,虽然俩人年龄相差的很大,但是论辈分却是平辈。
“看侃哥这样,今年收成不错啊!”丁田还烧了开水,准备给他泡个茶。
“是啊,不仅收成好,还有县衙退回来的钱和粮食,嘿嘿嘿。”丁侃挠了挠头:“也多亏了你把地赁给我,今年终于松快了一些。”
“那就好。”
俩人聊了一下地里的收成,聊了一些明年的打算,丁田还是把地租赁给他们家,丁侃来可能也是为了这事儿,他家今年有了这些粮食,尝到了甜头,明年还想种。
丁田当然同意了,着着,就提起了丁田的工作,丁田要去府城了,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好隐瞒的,早晚村里人都知道。
“去府城?”丁侃惊讶:“那县城的差事?”
“老爷让我自己安排好。”丁田就了此事。
丁侃却若有所思起来:“那还真是给你面子。”
回到丁家村,就是回家了,不过过年么,他一个人肯定不行的,所以二叔跟三叔全家,都会来老宅过除夕。
年的时候祭灶,丁田一个人祭的,但是年之后,二叔三叔他们就来了老宅,寂静的老宅终于热闹了起来。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过了年祭灶之后,二十四丁田收拾了房子,其实早就收拾干净了,只是象征性的打扫一下。
二十五的时候,全家人都到了老宅,热闹了起来,孩子都嘴馋,丁田特意多买了一些灶糖,这个时候的糖工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有白糖,也有红糖,饴糖和麦芽糖等物。
尤其是从山东那边过来的高粱饴糖,很受孩子喜欢,丁田买了十多斤回来,孩子们都很喜欢。
今天是磨豆腐的日子,村里的豆腐坊可算是忙了起来,而且不止是水豆腐,还有冻豆腐和干豆腐。
两个叔叔打了一板水豆腐,二十斤干豆腐,五十斤冻豆腐。
丁田则是在家带着一群弟弟妹妹们玩耍,实际上就是哄孩子。
因为两个婶子在准备炖大肉,其实就是炖猪肉,羊肉和牛肉。
肉香味儿总是馋人的,丁田看到弟弟妹妹们馋的口水直流,就从锅里捞了一块出来,五花肉,切成片,蘸着蒜沫兑的酱油吃。
几个孩子吃的满嘴流油,丁田又给每一个都捞了一根肉骨头啃,好么,这样的大堂哥,这些孩子能不喜欢么。
二婶子看到这样的丁田,嗔怪道:“你就惯着他们吧!”
“难得过年么,吃点肉。”丁田时候没少照顾弟弟,自然对孩子特别亲近。
等到二十七的时候,家里的鸡啊,鸭子啊,大鹅等家禽,算是倒霉了,被杀了不少,丁田蹲在那里,亲自拔毛!
“这都是妇人干的活儿,你在这里干啥?”三婶子见不得大侄子蹲在那里翻捡这些东西的样子。
“我攒点羽绒。”丁田是想攒点羽绒,给自己搞个羽绒被子,没有被子,褥子也行啊。
东北的冬天,尤其是古代这个时候,没有温室效应的冬天,他算是见识到了。
太冷了!
他那个地方,还各种物资充足呢,一天到晚他都觉得冷,其他地方更别提了,也终于知道,为啥一到冬天,大家都喜欢猫冬了,不猫着也不行,外头天寒地冻的,没有完全的准备,连出门十里地你都办不到。
去舅舅家,他是全副武装:帽子、套、皮袄、大棉袄、二棉裤、大头棉靴子就这,还冻得够呛。
“羽绒是啥啊?”俩婶子懵圈。
丁田只好指着自己薅出来的羽绒道:“就这个,这个毛儿,我要。”
“这东西家家都丢了的,你留着干啥?”三婶子不是很明白,大侄子的举动。
“留着就是了。”丁田不吭声,将羽绒收了起来。
“桂花啊?桂花!”二婶子喊来大堂妹。
“来了,娘,啥事儿?”桂花擦了擦,刚才给弟弟把尿了。
“带你茶花妹子出门去,找五婶子她们,要点你哥稀罕的这个羽绒!”二婶子指着丁田里的东西:“看清楚了,就这个。”
桂花堂妹扫了一眼:“哦,知道了。”
就麻利的带着茶花出了门,大堂哥给她们不少好东西,要点那个羽绒而已。
丁田记得羽绒在明朝中后期才有记载,这里的朝代已经过了明朝,但是没见有人积攒羽绒,是没有人积攒,还是不知道?
他就不清楚了,但是能积攒羽绒,当然是好事儿了。
当天,丁家村就传遍了,毕竟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又都是一个祖宗,自然,这消息就传得快,等到了晚饭的时候,丁田家里陆陆续续的来了不少孩子,一人拎着点羽绒,丁田也不嫌弃,谁来都要,每个人发一把瓜子,一把饴糖,揣兜里吃,或者用衣服兜着走。
这举动虽然有些莫名其妙的,但是大人看到孩子们又吃又拿的,竟然也得了不少人的喜欢,都丁田是个好后生。
二十八就开始和面,发面了,同时,家里的一些菜肴也要提前准备起来,厨房是两个婶子的天下,两个堂妹打下,堂弟最多劈点硬木柴,两个堂弟,就要丁田哄了,孩儿虽然,但是农家孩子懂事的早,并不作人。
于是丁田就教他俩背三字经,在他那个时候,国学复兴,一般人都会背个三字经啊,弟子规之类的,甚至还流行一些其他的国学典籍,他背着一个,抱着一个,在炕上晃晃悠悠的念叨:“人之初,性本善。”
两个家伙就跟着他哼哼唧唧的背:“人之初,性本善。”
这一幕,很多年之后,两个堂弟还记得,都大堂哥是他们的第一位夫子。
两个叔叔看到这样的丁田,也笑眯了眼睛。
就是远在府城的王佐不是很高兴,他看着眼前的人,只给了一个字:“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