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A+A-

    在年若兰的精心治疗下,一号首长的病一天天的在好转。随着身体的恢复,首长对局势的控制力也在慢慢加强,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在首长病重时,打着他的旗号上蹿下跳的人们,这其中就包括一号首长夫人。

    这位夫人可不简单,她的野心膨胀的厉害。一号首长已经跟她分居了很长时间,之所以放任不管,一方面是身体情况确实不允许,另一方面还是觉得毕竟是夫妻一场。

    俗话的好,一日夫妻百日恩,他们之间相处数十年,虽然夫妻感情早就在她一次次的闹腾中转淡,但家人之间的亲情却是不能磨灭的。

    以前一号首长病体沉疴,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二号首长也就不愿意让他为这些跳梁丑伤心,随着他身体一天天的恢复,这些事情也就被提到了桌面上。

    首长风风雨雨几十年都走了过来,这样的风浪,他岂会被难倒。随着他一道道命令的下达,那些丑们一个个的都开始被清算了。

    那些含冤受屈、被打倒的无辜者都一一在查清了真相后,陆陆续续返回了工作岗位,并且返还了他们被查抄的家产,补发了工资。已经中断了六年的高考也提上了恢复的日程。

    尹家和年家被抄走的老宅也被返还到胤礽和年若兰的里,尹家老宅胤礽做主一分为二,分给了胤褆和尹祎。

    年家老宅,年若兰是年家嫡枝一系在国内唯一的继承人,这个宅子当仁不让的就是她来继承。

    胤礽和年若兰开车去了年家老宅,站在大门前她就莫名有种熟悉感。推开门看着里面历经数百年沧桑仍然郁郁葱葱的老枣树,年若兰忍不住泪流满面。

    那些被埋藏在心底深处的记忆,随着这棵父亲、母亲携种下的老枣树,蓬勃而出,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在她的眼前一一呈现。

    年若兰觉得一定是冥冥之中天意的安排,兜兜转转几百年后她又成了年家的子孙。

    这个宅子就是她的家,虽然数百年过去了,宅子破败了,格局也有所改变。可她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

    她拉着胤礽慢慢的往里面走,穿过正院的垂花门,走进熟悉又陌生的房间,在房间角落里找到那个不起眼的暗门,轻轻按下了关,暗门缓缓打开了。年若兰捂着嘴嚎啕大哭,她是回家了,可家里再也没有慈爱的父母、疼爱她的兄嫂、活泼可爱的侄子,她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

    胤礽抱着她不停的安慰:“还有我,我会一直在你身边,永远陪着你,哪怕死亡也不能将我们分开!”

    年若兰搂着他的腰,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流:“胤礽,如果我们努力,让系统升级,是不是有一天我们能回到大清,回到亲人的身边?”

    胤礽点点头:“只要我们努力,就会有希望!”年若兰郑重的许下诺言:“以后我们要做很多很多的好事,积蓄足够多的功德,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回去。”

    许是被身边的人做的那些事儿给伤到了,也或许是经此一事顿悟了,在雷厉风行的处理完身边作乱的跳梁丑后,一号首长就把身上的担子慢慢开始放权给了自己早就看好的接班人d同志。

    年若兰在一号首长这里见到过好几次,这位被林晓玉称之为改革开放的总规划、设计师的d首长。在年若兰看来,这位d首长是一位沉默寡言、睿智隽永却又富有幽默感的人。

    他言谈虽不多,但却言简意赅,当他酝酿成熟、深思熟虑而作出决策或决断之时,所发出的声音则是掷地有声,甚至敢跟一号首长呛呛。而每当这时候妥协的通常都是一号首长。

    一号首长没少在年若兰面前吐槽他:“dxp同志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宁死都不会作出半点让步!我最欣赏的就是他这一点,但是最恨的也是他这一点,跟他话真是能气死人喽!”

    年若兰就捧他:“那是您大度、您海量,古有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太宗屡次恨得牙痒痒,但魏征之言却多被其采纳,因此才有贞观之治,您的雄韬伟略、运筹帷幄能甩太宗几条街,唐宗宋祖到您这里可真是逊色多了,都宰相肚里能撑船,您这肚量绝对能容得下航空母舰!”

    年若兰的话让一号首长听了心里特别欣慰,他就是看中d的才能,才会对他诸多包容。再听年若兰夸他的诗来了兴致,让张姐把他新作的诗稿拿出来让年若兰点评。

    年若兰的才华在大清闺秀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她深受大嫂古秀雅的熏陶,对诗歌颇有造诣。

    一号首长听了她的点评,有种找到知音的感觉,两人竟然成了诗歌上的莫逆之交,以至于后来林晓玉得知这件事后,羡慕的不得了。

    林晓玉是d首长的头号粉丝迷妹,当初她没少跟年若兰絮叨这位首长的丰功伟绩。年若兰记忆最深的就是她的那句,如果一号首长是让华国人翻身做主人,站了起来。那这位d首长就是让华国人从此富起来了。

    怀着对这位老人的尊敬,年若兰在一号首长跟d首长意见相左时,总是温言细语开解一号首长。一号首长现在把年若兰视为自己的知音,她的话对一号首长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在她的协调下,两人的关系竟然越发的和谐,别看一号首长隔三差五就抱怨d首长,但在各种会议以及公开场合,他却比谁都护犊子。

    d首长投桃报李对胤礽非常关注,在和胤礽接触了之后,他特别欣赏胤礽在金融上的造诣,在工作上没少提携他。胤礽的职位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升,他们夫妻俩算是彻底在这个圈子里站稳了脚。

    胤礽对d首长也是非常的佩服,曾无数次的跟年若兰感叹:“这位首长的眼光非常的高远,意志力非常的坚韧。前些年三起三落不但没有击垮他,反倒成就了他。没有那些年的沉淀就没有如今的厚积薄发,他的目光着眼于未来。”

    年若兰也深深的佩服他:“我听晓玉过很多关于这位首长的事情,他简直就一个天才,一国两制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应该被记入史册流传千古。”

    胤礽迸发出所有的热情,紧跟d首长的脚步,努力、拼搏。随着d首长的成长,一号首长很欣慰的把接力棒彻底交到了d首长的里,他正式成了华国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交接那天全国上下普天同庆,d首长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解散以集体管理的生产大队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分田到户,让农民自我管理和生产、分配及经营。

    当然啦,土地最终所有权还是属于国家,农民只是有了使用权,而且每年只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农业税提留款,剩下的全部归自己支配。

    这政策一出台举国震惊,农民拍相庆。但跟历史上所有的改革一样,这政策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有的甚至告到了已经隐退的老首长这里。

    睿智的老首长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把所有的反对者都驳了回去。他虽然觉得d的这个大胆的举动有些太冒进,但他还是放让他去搏,哪怕是失败了,还有自己在后面给他撑着。

    分产到户如火如织的进行着,分到地的农民热情高涨,这可是他们自己的土地,种什么都是自己了算。他们再也不复生产队时的磨蹭、拖拉、应付。俗话得好,人勤地不懒,人懒地长草。

    以前按公分,干多干少相差不大。他们当然提不起劲儿,队里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只有偷懒少干的,极少有加班加点的。

    这一点年若兰在林家屯时也是深有感触。通常都是生产队上工铃响了,人们就稀稀拉拉的集合到大队部,先点名,再分配任务,今天你干啥,他干啥。然后磨磨蹭蹭非得等到下工时,才急急忙忙的赶工。

    现在却完全相反,天还没亮就扛着锄头上地了,到了中午还舍不得回家。吃过午饭以前都歇歇晌,现在有那功夫又除一畦草了。

    以前天天上地除草,但是地里的草还是疯长,现在家家户户庄稼地里干净的草苗都看不到一棵。就连上学的孩子放学后,都会背着大竹筐去田间地头,把家长割的草拾回家喂牛、喂羊、喂兔子。

    随着农田包产到户,农村养殖也不再受管制。以前每家每户养多少只家禽是有规定的,多一只都不行。而家畜如牛、羊个人不能喂养,只能以生产队为单位饲养。现在只要你有能力,想养多少养多少。

    庄稼人是最能干不过的,家里地里一把抓。地里的庄稼种的好,家里鸡鸭牛羊也是满院子跑。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在所有人的万种期待中,收获的季节到了。

    这一年的粮食的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农民交完公粮之后,家里的粮仓里都堆的满满的,再也不用害怕饿肚子了,他们还把把家里养的禽蛋肉拿到市场上出售,这又是一笔收入。

    农民里有粮心不慌,d首长以事实证明,他提出的包产到户的改革是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生生的打疼了,那些擎等着看他的笑话的跳梁丑们的脸。

    作者有话要:  第二更来的有点晚,儿子吃着了,呕吐肚子疼,快要崩溃了,有虫咱们明天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