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A+A-

    四姐蹦跳着走了,继祖捧了杯水斜靠在床头,把这段时间的事理一遍,看有什么漏了的。想着想着,就想到以前去了。

    以前啊,真的是很久以前的以前了,久到上辈子去了。

    继祖想不通,如前世的自己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为什么会穿越呢?穿就穿吧,还穿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穿越之人不是应该有些不凡之处吗?穿越没有名额的吗?还是管穿越的人搞错了?

    唉,穿就穿吧,反正在哪都是一样过,反正上一世也没有牵挂。

    继祖顺顺当当的过了十几年,突然老爹被贬职外放了,全家要赶着回老家。老家只是个名词啊,从来都没回去过的。继祖忙忙乱乱的好些日子才理顺。

    这日,继祖到老太太院里,老太太一个人站在院里看着一株老树。继祖听李嬷嬷过,那树是唐家刚搬来那年种下的。

    继祖走到老太太身后:“祖母,要不,这房子就不卖了吧。”

    唐老太太叹口气:“留着做什么呢?唐家怕是回不了京城了,留着还要派人理,又是一笔抛费。卖了还能得些钱,手上还能松快些。”

    继祖把车子检查一遍,应该没有问题了,就去叫女眷们上车。只见不管是老太太还是久不出门的太太,都默不作声的在门口。唉,这是舍不得吧。毕竟是住了十几年的地方,在唐家最风光的时侯!

    继祖陪着站了会,看了看天色,:“祖母、太太,该走了。”

    老太太叹了口,继祖扶着老太太上了车。

    二姐扶太太上车,低声叮嘱三姐好生伺候太太。三姐含泪应下,一旁蒋嬷嬷不住保证一定会伺候太太,请二姐不要担心。太太不舍二姐,这一去,不晓得何时再相见了。饶是二姐心性坚定,此时都泣不成声。二姑爷温声劝解。

    继祖略安慰了几句,便去看四姐她们去了。四姐五姐六姐和林姨娘挤一辆车,有些,没法,要省钱嘛。继祖都要和老太太李嬷嬷坐一辆车。

    二姐送了太太上车,转身给了继祖一个荷包:“继祖,二姐也没什么钱,这点银子你拿着用吧。若实在困难,就让人送信来,我想办法。”

    太太在车上想什么,蒋嬷嬷赶紧把车帘放下来。

    继祖接过荷包,声:“让二姐姐操心了。我会努力,尽量不给二姐姐添麻烦。”

    二姐:“都是一家人,怎能麻烦。倒是一家子都要你担着,你要顾着身体些。”

    继祖又声谢过。

    二姐给太太准备了不少东西,早给蒋嬷嬷收好了。现在当着全家人给的不及一半。继祖无所谓,有总没有的好。自己十三岁的秀才一名,回了老家,还不晓得从哪里挣钱去呢。老爷那里有俸禄,不过那点钱,将将够吃喝。人情往来四季衣裳斯月钱什么的,还要靠家里送钱去。

    继祖上车把荷包抛上抛下的玩,觉得老太太在瞪他,忙把荷包收起来,冲老太太傻笑!老太太没好气的点了点他的额头。

    二姐是个聪明人,蒋嬷嬷也不差。如今唐家上下,就继祖半个男丁,万事就靠着他了。让继祖管钱,一来能贴补些,二来示好。

    太太还想什么,可不能让她出来。太太即使生下嫡子,可嫡子再金贵,一肉团子也撑不了唐家门户。

    继祖前世今生都不是刻薄之人,但是对太太,实在喜欢不了。唉,以后只好敬而远之吧!

    半道上太太果然不好了,见了红,把太太和三姐吓得不轻。好在蒋嬷嬷一直留意着,一见不对,立马回了老太太。老太太让一面继祖找了个清静客栈住下,一面让李嬷嬷去请大夫。

    好在发现得早,大夫开了方子,加上唐家带了好药材,一付药下去,太太止了红。大夫把了脉交待好生歇着,过两天便没事了。

    当家太太身体不适,即使再急都不能赶路了。

    三姐和林姨娘守着太太,蒋嬷嬷借了客栈的厨房给太太炖汤。太太总觉得府里上下都被继祖握在手里,继祖不安好心,不会让她平安产下嫡子。所有她的事都是蒋嬷嬷亲自办的。便是林姨娘在,都是远远地给三姐下手。

    老太太看蒋嬷嬷着实辛苦,便让李嬷嬷去搭把手,当然不能让太太知道。

    不知三姐和蒋嬷嬷真心信任还是做做样子,至少表现得很亲近。三姐还抽空给继祖做了个荷包。继祖很给面子的当时就戴上了。

    三姐曾问过二姐,为什么不一家人都跟着唐老爷去,府里还是唐老爷为大,比庶弟当家的好。二姐叹气。

    唐老爷降级到西北,县丞分到一院子,两间正房连个厨房也没有。唐老爷住了一间,老管家和孙子住了一间。老管家在屋檐下搭了间灶烧水做饭。这么样的房子怎么住得下唐家一大家子?若另租房子不花费,一被贬官拖家带口的未免太招摇了。

    还有一原因,二姐不好,就是三姐年纪大了该亲了。到那西北县,难道给三姐在那穷乡僻壤亲吗?以后唐老爷任期到了,是走是留不准,怎么能把三姐独自那里?

    继祖在老太太屋里呆了会,逗了逗六姐,实在无聊,便出门转转。除了太太屋里的,大家都在老太太屋里。老太太眯着眼睛教几位姐做女红。女眷们一路上都在做这些。车上晃动就络子,晚上住店就刺绣。林姨娘女红不错,不守太太的时候就教姐们。三姐得空了也一起学。

    继祖想劝,便是要学,也不急于一时,白天赶路很辛苦了。想了想,算了由她们去吧。女眷们很忧心,总担心回了老家就要吃糠咽菜了。有点事做也好,省得胡思乱想。

    继祖在街上乱转回忆李嬷嬷给他的唐家老家的情况。老家梅县距京城快马的话四五日路程。因为太太不能快了,如今也不过走了一半而已。

    唐家在梅县下面的一个叫桃花的镇上。又是梅又是桃花的,听着倒美。桃花镇不算穷,山清水秀地势平坦,离县城不远。唐家在桃花镇是大户,族人众多,现在的族长继祖得叫声三爷爷。

    唐家为了唐老爷读书方便,在唐老爷十多岁时就搬动县里。唐老太爷和老太太经营有方,镇里县里都有产业,在不远的村里还有两百亩地。管家先回去修理镇上的老宅。老太太思前想后,还是觉得住镇上好些。一来镇上族人多有个照应,二来县上的宅子租出去了,一时收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