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汴京环卫
众人对王梓的大工程非常感兴趣,王梓解释道:“环卫也就是环境卫生,汴京之中足有百万之众。百万之众的吃喝拉撒若不能处理好,那汴京就会笼罩在一片屎山尿海之中。”
粗俗的话非但没有让王梓变得粗鄙,反而让王梓更加亲民。
赵挺之道:“当年的汴京下水道藏着一群臭名昭著的老鼠,还是大尹亲自捉出来的。
近年来,老鼠又有成团的趋势。若是将环卫弄好了,或许也能抑制老鼠的诞生!”
王梓点头道:“赵兄此言甚合我心,我意在整治环卫的同时开展一轮严打,凡是在严打期间作奸犯科者从重处理。
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高官权贵,只要犯到开封府中,一视同仁!诸位,不要怕得罪人。实话,我正想得罪人呢!”
在场之人皆是人精,知道王梓是怕功高盖主。以往的知开封府,如包拯等人亦有巨大的声望。但他们是单纯的文臣,不存在可以作乱的可能。
不过王梓不同,王梓是一位无敌统帅,在军中威望卓著。
现在的禁军之中就有不少王梓的部下,禁军的几位统帅与王梓亦关系匪浅,是以王梓入京后与禁军一直保持着距离。
王梓刻意的不去结党,反而处处树立政敌。也正是如此,王梓才赢得了赵顼的信任。
如今王梓在开封府上是毁誉掺半,认同王梓者将王梓捧上了天,不认同王梓者觉得王梓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
但这些王梓都不在意,因为这些人都不及赵顼的看重。
开封府以前面对诸多矛盾纠纷通常是和稀泥,弄不好就会遭到训斥。
现在开封府需要净化政治环境和生态环境,将汴京的地下势力再度来个犁庭扫穴,顺便将汴京的卫生抓起来。
王梓道:“在环卫上,我意在每条街道之上建一个公厕,以便日常人的方便。
同时在每条街道上招收数名环卫工,负责街道上的卫生。凡是随地大便,乱扔垃圾者一律罚款处置。
将非法占道的建筑和摊位全部清掉,让街道恢复街道的模样。
做好下水道的疏通,将地下水道这个暗重新布局。汴京这个百万都市就是需要大动干戈,否则只是修修补补对汴京裨益不大。
环卫工作复杂繁复,就由元长兄牵头负责。开封府的衙役可以扩编,亦可以于衙役之外,专设城管来维持城中的秩序。”
蔡京的能力在众人之中是最强的,论执行,在场之人甚至朝堂之上能够比过蔡京的都不多。
对于这种一眼就可以看到的政绩,蔡京欣然道:“请大尹放心,给下官一个月,定让大尹见到一个不一样的汴京!”
王梓点头道:“元长兄有宰辅之才,这点事自然不在话下。
汴京城的严打那就交给赵兄了,严打之事由周侗张九章相助赵兄,请赵兄尽力便是!”
赵挺之笑道:“有两位百战百胜的将军相助,倒是杀鸡用牛刀了!”
为了方便动用开封府人马,王梓让周侗张九章分领军巡院的左右军巡使。
张九章是开封府的地头蛇,在王梓的示意下,早就插汴京地下势力多年。
这次王梓升任开封府,也是借着这次严打将汴京的地下势力整合起来,使之规范。
潜规则在各行各业都有,官府不可能监管着一切,是以在官府看不到的地方就会有黑暗滋生。
张九章这次出任军巡使,就是要借着官府的名义来整治地下势力,使地下势力不出格。
打闹不要紧,但只要出现地下势力出现欺男霸女等影响恶劣的事,定然会被一打尽。
随着王梓的一声号令,开封府犹如上了弦的箭,嗖嗖的往前飞。
环卫工作让一些人怨声载道,但臭名昭著的猛虎堂大刀会百拳帮在此时抓的抓,杀的杀,顿时汴京的风向为之一变。
汴京的百姓由骂骂咧咧转成了赞不绝口,认为开封府有担当,为民除害。
有时候民意就是这么简单,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喜欢操纵民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就在开封府如火如荼的大搞基建之时,朝**现了一件令王梓颇为关注的事。
“弹劾苏轼案!”
苏轼这位千古词人虽然一直在外,但王梓一直注意着苏轼的动静,并将苏轼的诗词都令人抄了下来,以便后世能多读一读苏轼的诗文。
王梓是知道苏轼的官路坎坷的,以苏轼嘴欠的作风,也是容易受人攻击的。
不过王梓没有想到朝廷对苏轼的攻击竟如此强烈,一时竟有置于死地的意思。
事情还要从今年四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起,每次调任,官员都会上一份谢表。
当年的王韶亦是如此,在谢表中心存怨怼,是以惹得赵顼加倍不快。
苏轼也是这个错误,在地方一直讽刺新法。在谢表中,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民”让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看到了漏洞。
这话放在私下也就罢了,但放在谢表里就过分了。可文青就是这样,做事不顾后果只顾自己痛快。
御史们一看苏轼这个文坛领袖是自己找抽,是以就一窝蜂围了上去。
御史舒亶上奏苏轼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盖陛下发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这样一,苏轼的诗中全是对赵顼新法的否定,赵顼岂能不生气,立刻命台吏皇甫僎携吏卒急驰湖州勾摄苏轼。
皇甫僎携吏卒对苏轼很不客气,拉一太守如驱犬鸡,苏轼就这样被押到了御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