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借贷

A+A-

    “大言不惭!你知道修路所耗几何?你知道蜀茶售卖几何?谁不知道熙河路是个无底洞,朝廷可不会拨给你们这么多款项!”

    王梓轻笑道:“熙河路没有钱,但可以借可以贷。只要熙河重新成为贯通东西方的要道,那么熙河的繁荣指日可待!”

    任孜不屑道:“如今的熙河几乎被你们打成了破烂,谁会借钱给你们?”

    王梓道:“我会,西域的胡商也会。不久之后,无论是陕西的商人,还是中原的商人都会!”

    任孜嗤之以鼻的道:“凭什么?”

    王梓傲然道:“凭熙河有商人们趋之若鹜的宝贝!”

    任孜呵呵一笑,道:“我倒不知道熙河除了牛羊外还有什么能称之为宝贝?”

    王梓道:“熙河有食盐,有梓酒,有阴阳合和丸有天香玉露。不久后熙河有红木家具,有毛衣毛裤。

    凭借这些独一无二的物品,熙河路很快就会成为西北之地的明珠。

    蜀中的商人不傻,若是得知熙河遍地黄金,那么茶商就是跋山涉水也要前来。”

    任孜一听有些诧异的道:“青盐还算有名,梓酒刚刚闻名。至于你的什么阴阳合和丸天香玉露还有毛衣毛裤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有谁知道。

    以人不知道当成别人趋之若鹜的宝贝,我还真是第一次听!”

    “所以任大人年龄虽长,但见识却少。也难怪,困于蜀中固步自封,自然不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王梓的反击让任孜勃然大怒,“放肆,你一个粗鄙的武人,知道什么是天下之大!”

    王梓强硬的反击道:“谁武人都是粗鄙之辈?没有谋略仅凭武勇可以成为名将吗?自古以来,哪位名将是目不识丁之辈?

    你见识少你还不信,你是多大中的进士?你儿子一把年纪也没中进士吧?还想比肩三苏称三任,真是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

    在一旁侍立的任伯雨忍不住的怒道:“我没中进士是以才疏学浅,但你决不能辱及家父。

    再我还没满三十,没中进士又怎么了。再没有中进士也要比你这样的粗鄙之人强!”

    王梓不屑道:“你都快三十了还没中进士,而我今年还不到二十。今年我参加秋试,明年参加春闺,中进士的会可比你大!”

    任伯雨当即道:“你以为进士那么好中吗?你若是能中进士,我头给你拧下来!”

    想起任盈盈那俊秀的脸,王梓笑道:“我要你头做什么?这样吧,我若中了进士,就喊你大舅哥怎么样?”

    任伯雨眼睛不眨一下的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任孜反一巴掌就扇了过去,道:“你在拿你妹妹赌吗?”

    王梓见状讽刺道:“看来任家没有君子喽!”

    此时王韶补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任大人,我们都是见证人呐?”

    古代注重节操的文人大多都是面子比天大,自己出的话,含着泪也要办下去。

    任孜此时收了怒气道:“好,你若能中进士,我任孜就是认下你这个女婿又如何!不过你若是考不上呢?”

    “考不上我再等三年不就好了?反正那时也不过是二十三,不算大,仍然一个佳婿嘛!”

    “咳咳咳!”

    看着理所当然的王梓,任孜憋闷的剧烈的咳嗽了起来。

    “无耻,无耻之尤!”

    任伯雨气道:“世上怎有如此无耻之人?”

    王梓哼道:“大舅哥,怎可如此诋毁你的妹夫?”

    任孜任伯雨气的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此时王梓道:“不如我换个条件,成都路一年向熙河输送一千万斤茶叶如何?”

    成都府路九州军有二十座茶场,每年可产茶叶一千六百十七万斤。

    而整个蜀中的茶叶产量更是高达三千多万斤,不过蜀茶目前的交易对象不止在西北,而是更侧重于西南。

    每年向外输送一千万斤是个绝不可能的数目,因为这不是转运使司可以决定的事。

    任孜直接了当的道:“不可能,成都府路虽然可以年产一千多万斤茶叶,但只能收取百万斤的税收,其他的都需要商人们自行采购,我们无法干涉!”

    “那就百万斤!”

    任孜还在犹豫,此时王韶不耐的道:“关于熙河重开茶马司之事我已奏明朝廷,向来朝廷不会拒绝此事。

    茶叶有助于大宋消化熙河,蜀茶必须专供熙河,还请任大人不要推辞!”

    任孜知道朝廷既然得了熙河,必然不会轻言放弃,只得道:“此事我尽力而为!”

    在任孜忍怒离开之后,王韶好奇的道:“君生,这青盐梓酒已然是我熙河特产,你所的阴阳合和丸天香玉露我也有所耳闻。

    不过就凭这些,那些还未曾来的胡商和我大宋的商人们就会帮我们建设熙河吗?”

    王梓笑道:“商人逐利是为天性,贩卖青盐足可得数倍之利,售卖梓酒至少可得五倍之利,而天香玉露和阴阳合和丸可使他们得十倍之利!

    学士,五倍之利足可让商人铤而走险,那么十倍之利呢?必会使他们抵近疯狂!

    熙河的道路不畅,想要顺利的行商,他们会心甘情愿为我们掏钱的。

    学士不是朝廷要以十万贯收购我从青唐得来的马匹吗?那么我就开个头,将十万贯借于熙河路,等到熙河路取得财政之后,再连本带利的还于我!”

    “朝廷向民间借贷?”

    北宋的民间借贷活动甚是频繁,不过利息却非常高。

    青苗法的本意是抑制民间高利贷,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官吏将贷款直接进行摊牌,而后强制还贷,以至于上户变下户,下户成赤贫。

    是以苏辙然以为公家之贷比不上私贷,因为私家虽取利或多,然人情相通,别无条法。

    王梓点头道:“既然公家可以向民间放贷,那么公家也可以向民间举债。只要公家有信用,那么民间就敢借钱于公家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