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广发英雄贴
王梓的工商策需要一个自由贸易区,王韶奏请了朝廷在熙州设市易务,王梓也就建议王韶在熙州治所狄道县建卫星城,专门安置市易务。
正如朝廷想要开拓熙河而相信王韶,王韶为了稳固熙河而相信了王梓。
王梓选定的地方是一片北靠角麻墩山,西临杨家河的广阔地方。
按照王梓的计划,这座城不用太大,暂时方圆一里就足以满足市易的要求。
之所以建一座城用来市易,一是可以增加熙州的防御力二来就是向外界展示王梓的新产品。
都是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王梓确实是铺子铺的太大,已经揽不过来了。
连续建造了制药作砖瓦作水泥作招聘了足够的人之后,王梓中的黄金就几乎少了一半。
而在建造过程中,王梓还需要大量的燃料。北宋时期已经开始大规模的使用煤炭,不过煤炭中含有硫,以至于练出来的铁器性燥,不抗用。
事实上,北宋的冶铁业或者是中国的冶铁业就是从此时开始慢慢落后了。
中国的冶铁业上承极度发展的青铜时代,但也继承了青铜时代的弊端,那就是缺乏锻造经验和过分依赖铸造。
王梓是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大宋之所以在战争中屡战屡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铸造兵甲的工艺上落后了,甚至比不上同时期的辽国镔铁刀和西夏的冷锻甲。
中国的工艺大多都花在了如瓷器丝绸这般的事物上,不像西方世界在生活中以金属器具为主。
王梓有意引进西方先进的冶炼技术,以提高大宋的冶炼技术,坚决不能在兵甲上还有以后的火器中落后于西方。
其实以中国人民的劳动智慧,只要学会了西方的技术,再加以革新,很快就可以山寨的比真货还真。
中国古城墙是用土做的,用夯土打实、夯实筑成。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明朝,才换成了中间夯土两侧砖石的城墙。
在明朝,匠人用糯米熬成汤然后再混合沙土、石灰等材料,就可以制造出极强的黏合剂,相当于混凝土。
因为水泥作的工序还有些粗糙,王梓也从陕西诸路求购了几百石糯米。
在新城打好地基开始建造之前,王梓请王韶以熙河路的名义召集熙河路的部族首领,来自陕西中原乃至江南之地的人士以及西域远道而来的商人齐聚熙河,见证熙河市易务的成立。
不少熙河路官员认为王梓有些题大做,但王韶力排众议,相信了王梓。
有了王韶的保证,王梓就一头扎进了新城的建设之中。
在熙宁六年的八月八日,王韶亲带熙河路经略使司官员,熙河路部族首领,来自于陕西等地的士子豪富,以及西域的商人出了熙州,直奔新城而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了让王韶等人从心底感到震撼,王梓让人制作了一百挂长达三十米的鞭炮。
一百挂鞭炮随着一声号令同时点燃,铺天盖地的声响让在场的马匹都惊慌失措起来。
马夫们连忙拉住马匹换着花样安抚,人群中的王韶和代表种家的种谊看着马匹都在沉思。
在鞭炮放完之后,王梓登上了高台,大声喊道:“熙河路热烈欢迎各位贵客的到来,今天是悦来城兴建的大好日子。
在这大好日子里,熙河路将各位请来是见证大宋为了熙河民众乃至青唐和西域的发展而作出的努力。
兴建悦来城,设力市易务,绝对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在这里,大宋的茶叶瓷器丝绸等物将销往西方各地,而来自于西方的珍奇异宝也将从这里运往大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在这里,你们不仅可以买到大宋和西方的各色珍宝,你们还能买到熙河最新的特产。
这里有史上最烈的酒,梓酒。梓酒巨烈无比,常人三杯即倒。最重要的是梓酒不仅可以饮用,更是众所周知的疗伤圣药!
除却内服外用的梓酒之外,熙河还有世上独一无二的炒菜,有滋阴壮阳的圣药,有芳香四溢的天香玉露。
除却这些东西之外,我还要为诸位展示今天的主角,世上最坚固的墙体!”
“刘仲武,开始筑墙!”
“李家嫂子,上菜!”
在下达了命令之后,王梓回到了王韶的身旁。王韶笑道:“欢迎我们熙河的大财神归来!”
王梓笑容满面的道:“财神之名不敢当,今日来到这里的财神多的是呀!”
来自于陕西蓝田的吕仲山吃着炒面,笑道:“谁不知道王大郎有点石成金之法,是当之无愧的财神。而且王大郎精通百艺,就这炒菜来,绝对是天下一绝。”
从青唐赶来的阿卜杜拉恭维道:“王大人绝对是神人,只有神人才能有阴阳合和丸那等神药,只是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拿到神药啊!”
王梓举杯道:“这还不简单,绝对不会让你空而归,只是别忘了将顶尖的铁匠给雇佣过来即可!”
阿卜杜拉拍着胸脯保证道:“大人放心,区区几个铁匠,在下次来的时候捉也给你捉来!”
此时已经划到岷州的包顺突然道:“王大人,这样的城墙牢固吗?”
随着包顺的发问,众人也将视线转移到了正在建设的城墙上。
百余名训练有素泥瓦工在一顿饭的功夫就搭起了长达三十米,高大三米,厚达一米的城墙。
如此建设速度实在让人瞠目结舌,王梓看着众人眼中的震惊,笑道:“这是我新创的城墙建造方法,利用水泥混凝土加上砖石就可以筑城固若金汤的城墙。
这种城墙建设起来比夯土要快上十倍不止,可历经百年而不倒,可谓是防御神器!”
包顺惊道:“如此神器若用在边寨之上,岂不是让敌人无可趁?”
王梓傲然道:“若是以此法筑堡寨,以步步逼近之法。不出十年,西夏必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