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程家兄弟

A+A-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陈在幽州忽悠李将军给沈侯爷立“卖身契”, 另有几位大先生正一头黑线的被沈汀拖着从琼州往江州去, 心里不知道多郁闷。

    要这几位也是不容易,正是从密州南阳郡一路往东,历尽千辛万苦才在琼州海边找到沈汀这倒霉孩子的程家几位表兄弟——程氏的亲哥哥程皎和程皓, 以及宁国大长公主的亲孙子程书。

    这事儿还得从年前沈汀被程氏带着去了趟南阳郡起。沈汀虽然不喜欢夫子, 但装模作样的本事还是有的。他在南阳郡与程家老老少少一通和稀泥, 回头便麻溜的放弃夺权转头出海了。程家人哪里会想到沈汀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们只当沈汀终于开窍了想要拉拢自己的势力, 一个个的翘首以盼沈汀甚至沈安侯的正式延请呢。

    为了以何种姿势接受召唤,一大家子人还很是纠结了一番。太过随和显然不足以显示程家的地位和身份,合该端一端架子。可谁都知道程家人除非不复起,否则只能走沈家的路子,要是装的太过,会不会适得其反?毕竟沈家人可都有几分牛脾气在的。

    他们好不容易统一了想法,就等着沈家人上门,可左等右等, 从初冬等到来年立春, 好了,沈汀已经在琼州把青锦卖出了花样儿, 根本没有转回蜀州的想法。

    老程家一群人不淡定了,年前沈汀和程氏溜达一圈是几个意思?不娶何撩啊朋友,你这样是会被的。

    宁国公主倒是猜出了几分真相,只她并不言明,而是发了孙儿和侄孙一路向东, 亲自去找沈汀问个明白。

    程皓和程皎一个三十五岁一个三十岁,儿在程门书院长大,心中就没什么是比程家更骄傲尊贵的,哪怕皇家都比不上。对着沈汀这个妹夫,他们一开始是恨不得当晚辈学生看待的,等发现这学生如此不“上道”,这火苗儿噌噌的就往上涨,抽了把戒尺就上路了。

    可他们就不知道,如今的大燮是真不太平。和各处豪强并起时不时有些战役摩擦相比,南阳郡真是个世外桃源。三个书生并六个仆从,一共不到五只鹅的战斗力,能从密州活着找到琼州真是他们运气好。

    沈汀看到这兄弟三位也是一头冷汗,他真没有招惹程家人的心思,道不同不与为谋,大家大道朝天各走一边有什么不好的?非要纠缠在一块儿相爱相杀,那不是自讨苦吃么?

    可话不能明着,好在程家兄弟们也没力气骂责罚沈二郎,只恨不得吃饱饭睡个觉,再回家关门好好读书。唯有程书年轻些,缓过来后便追着沈汀到处跑——倒不是他有什么企图,实在是这一路的见闻颠覆了这孩子的三观,他想知道沈家凭什么救国救世。

    沈汀对这个闷头听话并不多言的兄弟也没什么排斥,有时候还不忘多与他解释几句,如海民怎么谋生,沿岸如何防守,做青锦的生意有什么用,能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又能给大燮带来什么影响。

    程书少年虚岁十九,实岁十七还差两个月,想法不成熟又带着些少年意气的偏激,听完表哥一席话就想要弃笔从戎。他的振振有词:“您这么一,我倒是明白您为何看不上程家了。我们只知道读书,之乎者也古人云圣人训,可那些有什么用?对着外敌念叨,他们能不侵占咱们的领土么?对着土匪念叨,他们能停下劫掠百姓么?”

    “话也不是这么吧……”沈汀一时哭笑不得,又不知道该怎么劝,最后干脆大手一挥:“你们和我一块儿去江州见我妹妹,她比我更明白些。”

    于是程家三兄弟就被包送到了江州,而沈汀仿佛身后有大虫追赶,没和妹子交代两句便匆匆跑了。留下来的程氏抱着已经五岁的沈萱直笑:“二郎是被哥哥们吓坏了。”

    面对沈家女眷,程皓和程皎表现出了些许拘谨。而沈淑窈只要一扫,就知道这两位君子只怕是学圣贤之书学傻了,一脑子都是陈腐思想男尊女卑。她也不和两位多,直接叫楚氏兄弟和沈凌接手“贵客”,反而是程书坚定的要留下来:“我听表哥了,这里是你主事,我还有事儿要求你。”

    沈淑窈也不在意,点点头请人坐了,正想寒暄几句,不料程书却是个急性子:“我这一路看了民生多艰,看了官府不作为,沈家表哥你有办法改变这些,可能告诉我么?”

    “这单纯孩子是哪儿来的?真是大长公主那千年的狐狸教出来的亲孙子?”沈淑窈用眼神询问嫂嫂,被程氏哭笑不得的捏了一把:“别怪模怪样的,好好与我堂弟清楚,他是个聪明人,能帮上你的忙。”

    对于这位嫂嫂,沈淑窈是有百分之两百的信任的。是以听她这么,沈大姐便真起精神与程书分:“您的改变,是什么程度的改变呢?是十几年前大燮强盛天下太平这般,还是如《大同篇》里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廢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程书的思维很清晰:“什么事儿都不能一蹴而就,就目前的局面而言,能做到百姓安居乐业便算是及其成功。”

    沈淑窈摇摇头:“我们一直有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哪怕是天下太平,也依旧会有恶人作祟。只不过这般乱世景象,给了恶人更多的机会,做下更多的错事。所以归根究底,应该是让大家都明白各司其职,明白道德律法。”

    看程书似要反驳,沈淑窈截口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让百姓们发自内心的向善,第一要义便是吃饱穿暖。其次是文化教育,最后才是武力压制,惩恶扬善——我听二哥哥您觉得学文无用?偏我觉得文以载道,甚至比物质需求更重要。”

    程书仔细想了一会儿,最终点点头:“你的有道理,并且是直指根源的法子,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果世道纷乱不加以阻止,根本没有让你施展想法的机会。”

    沈淑窈就笑了:“我之前便了各司其职最重要,您可还记得?沈家的野心瞒不了有心人,我们也确实是一直在谋划布置。自然,我们也是各有分工,如带兵仗平息战乱是我爹爹的职责,他在各处安插兵勇保卫百姓,你若有兴趣知道详细的故事,我可以找人带你去看。我和我两位哥哥要做的却并非眼前事儿,而是在为乱世之后的治世做准备。是以您几位找上我二哥,他不头疼才怪呢。”

    程书有些疑惑的点点头又摇摇头:“我祖母告诉我们,大燮不少山头上有‘子弟兵’建立的山头坞堡,是沈侯爷安置的保卫百姓的人手。甚至我们这一路能活着到琼州,也多亏他们三番五次的搭救。两位哥哥沈侯爷不让他们干脆的占领各处安抚百姓重整秩序,偏要做的掩人耳目,是为了减少无辜牺牲,尽量做到和平演变。”

    沈淑窈颔首表示肯定,程书便继续下去:“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边关呢?奴炎人正在杀我同胞毁我城郭,沈侯爷是不是也已经有所布置了?”

    沈大姐一听就笑了,从匣子里取出一封战报来:“您看看这个,顺城大捷,若是我这就是我爹爹的手笔,您可愿意相信?”

    程书扫了一眼,毫不犹豫的点头:“这般动静绝对不是朝廷能做出来的,我信侯爷没有抛弃边关百姓。”

    “我爹一直在努力维持着最低限度的和平,是以现在虽然有流民,有山匪,但基本上不伤筋动骨。你们一路走的艰险,但并无性命之忧。而原因在于我爹爹想要改变秩序,却更看重百姓的生命安全。世不乱,我们不能反,可要是一夕之间就乱了,百姓就糟了。”

    “所以现在的乱世也是控制之中的乱世。”程书有几分了然的点头:“而你们——你和沈大郎沈二郎,你们为今后另一个盛世开启所做的准备,反而尤为重要。”

    “正是这样。”沈淑窈没想到这少年能一路跟上自己的思维,并理解他们所做的一切,心里是不出的妥帖,索性便多了几句:“闽州琼州和江州在大量存粮,我二哥更是疯狂赚钱,因为不破不立,哪怕我爹爹再控制节奏,百姓们还是不可避免的要经受一段乱世。但是们我更想做的,也是更急着做的,是培养出足够的人手能够安抚世道。他们需要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理念,又并非只是纸上谈兵之辈,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程书闻言露出几分苦笑:“而程家——显见不是你们需要的人才。哪怕我们会读书,背了许多书,但和你们的理论完全不同。你们不算再用圣人古训教化百姓简拔官员,自然不会想招揽程家作为左膀右臂,没的还拖累了自己做事儿。”

    “您想明白就好。”沈淑窈笑的眉眼弯弯:“我二哥哥还真就是怕了程家呢。”她的笑意中带了几分幸灾乐祸:“程家是他母家兼岳家,他便是不想重用,也须得好好供着。且程门这些年多少学子遍布大燮?有程家他一句不好,他这辈子就算完了一半了。”

    程书想一想亲爹程铎的自傲,再想一想他的顽固,不禁也跟着摇头:“我们只想着和表兄合作,哪想到表兄根本就是因为我们而没了希望啊。”

    “不过程家还真是不好惹。”从在京中长大,对程门感情不深的程书郎君已经“投递叛变”替姑娘想辙了,他突然眼睛一亮,脱口而出:“把程家和孔家架一块儿擂台掉书袋,再加上联姻的关系安抚一番不就正好了吗?”

    沈淑窈姑娘的眼睛也跟着亮了:“你真聪明!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作者有话要:  最后一章存稿……我要开启悲催的裸更状态了

    今天第二章大概下午三点左右掉落,晚上把明天第一章撸出来,明早还是八点见哦

    收尾阶段真心卡文o(╥﹏╥)o

    我尽量保证12月每天早上八点第一更不变,有没有二更……我也不知道o(╥﹏╥)o

    还有大概四十章左右就要完结了,无缝接档新文《[快穿]翻滚吧,金手指!》跪求预收,仙女们发点儿吧[可怜][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