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血洗边境,三军沸腾
最近猫二总是贪睡,已经到了异常的地步,一天时辰个时辰,基本只醒过来一个时辰,还是用来吃饭。
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凤七笙头疼,她不记得猫这种动物有冬眠啊……
........................................................................
长宁三十六年九月,耗时半个月,荣盛带着众将士日月兼程的从临安赶到了边境,与边疆守将做了交接,全权手了边境的大事宜。
战争的序幕自此拉开,边疆之地处处硝烟弥漫,烽火连天。
了数月都不分胜负,边疆国的确狡猾的紧,不分昼夜的偷袭他们,完就跑,跑掉就再回头骚扰,就是胜,也是胜。
临安近几日秋雨连绵,天气骤然转冷,凤七笙坐在皇子府的屋子里,怀中裹着长大了一圈的猫二,双手来回搓动。
也不知荣盛那边如何,她整日闲在这里,无所事事,难免就会胡思乱想,总怕荣盛有什么好歹。
一日又过一日,天越来越冷,凤七笙也越来越不耐烦了,日日眉宇间都带了点惆怅,闷闷不乐的。
终于,在荣盛离开临安的两个月后,一封家书,一份战报快马从各地驿站传回了临安,战报入了皇宫,家书却是独独给凤七笙的。
这是荣盛走这么久第二次给她来信。
字体仍旧是苍劲有力,带着荣盛一贯的风格。
凤七笙收到信时,上边的漆皮已经开过了,想来宫中那边不放心,已经开过了。
荣盛的并不多,不过寥寥几语,皆是报喜,最后写了四个字,安好,勿念。
凤七笙心底狠狠松了口气,再次把信叠好收入怀中,面上也是喜滋滋的。
环儿一边帮她磨着水墨,一边促狭的看着她,“凤姐这些日子都愁眉不展的,如今殿下一封信,便把您给乐住了。”
凤七笙挑眉,得意道,“那当然。”
有情饮水饱。
环儿带着笑,也跟着她傻乐,“凤姐,您这么开心,是不是殿下了胜仗?”
凤七笙点点头,想到仗不由叹了口气,“虽然现在是屡战屡胜,但那边境国也是个硬茬子,要不也不会这么多年都没解决,虽然他们过了严寒便安生了,可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必定是要斩草除根的。”
环儿一脸的崇拜,“凤姐您不知道吧,我们殿下自少年随兵出征以后,就从没过败仗。”
凤七笙漫不经心的“嗯”了一声,蹙着眉,神经显然与环儿不在一条线上。
“凤姐,这都了胜仗了,您还愁眉苦脸什么?”
“我不关心他没胜仗,不管他是输是赢,他都还是荣盛,我只关心他什么时候回来。”
其实,最大的一点问题是她看出荣盛有一大劫,就是不知道具体的时间。
她害怕,劫难是这次的战争。
她不要输赢,只要人回来就好。
“这都捷报连连了,殿下肯定也快班师回朝了。”环儿安慰着她,“凤姐,您不是和殿下回信的吗?”
哦,对,回信。
凤七笙点了点额头,伸手取了桌头笔架上的毛笔,沾满了墨汁,拎了衣袖,抬手下笔……
一行潇洒的字跃然于纸上,如行云流水,温婉中带着强硬。
荣盛一行驻扎在边城外面,高高扬着临安旗下军队的旌旗,操练场上无数将士呐喊着,比拼着练习着,挥洒着一身热汗。
荣盛身着战袍,坐在主帐篷中,看着一封封战报深思熟虑。
胜了几场以后,边境国变得更加狡猾,见兵就跑,滑溜的和泥鳅一样,抓都抓不住。
荣盛斟酌再三,最终决定兵走险境。
用了好大的功夫劝服边境守将与地方官员全部悄悄撤退,又调遣了手下兵士也撤离边城城外,造成领兵回京的假象,实则又从后面包抄了回去。
连着等了三日,敌军仍未上钩。
一些本就不同意冒险撤离的人吵的凶了,若不是碍于荣盛是领兵守将,又是皇子,早就闹翻了。
荣盛心里也有些焦急,不过他也是个惯于忍耐的人,心底再焦急,面上却丝毫不显山漏水,仍是一派从容冷峻的模样。
三日晚,在炊烟弥漫之景的诱惑下,敌军终于上钩,全部闯入城中。
“将军,将军!”
已经是深夜子时,一名将士快步跑进了荣盛的营帐,兴奋的喊道,“鱼儿上钩了。”
终于来了。
“进攻!”荣盛那颗悬了许久的心,缓缓放了下去,他起身,身上的黑金战甲在灯火下闪着肃杀的光芒,浑身杀气凛然,他的眼神凌厉,坚毅如钢铁,“传令下去,按原计划行事,不留一个活口,不接受投降!”
“是,将军!”将士应的慷慨激昂,施了一礼,便又急匆匆的跑出去传令。
外面传来呼喊,“将军有令,立即行动!”
一声下令,三军沸腾。
这一刻他们等了太久了,外人怀疑的目光着实让他们憋屈,如今能个痛快,众将士无不兴奋。
不过也谨遵军令,没有全体呐喊,安静的用目光传递着喜悦。
荣盛立刻下令关了城门,乱箭带着火苗,惨叫声入耳,鲜血顺着地面的纹路渗过,染红了一片又一片泥土,无数敌军被尽数剿杀于高墙之内。
风声阵阵,刮的战袍瑟瑟作响,却无人声。
整个城墙之内,死寂一片。若不是那弥漫的血腥味,几乎看不出来,就在不久前,这里那一场关乎生与死的厮杀。
血腥味弥漫了好久,血洗城门,荣盛的狠劲,狠狠震慑住了边境国。
战场之地,流血漂橹都是常事,伤亡更是难免。
这种活生生用鲜血堆积出来的胜利,荣盛只觉悲伤。
他沐浴更衣以后,以厚礼葬了诸多死在边境的临安将士,全数记下名字立碑,上报朝廷,抚恂他们的家人,又带着兵士亲自上了三炷香,深深三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