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游园惊魂

A+A-

    端王虽未及弱冠,但已至分土为王之年,万青城就是他的封地。

    万青城就在红牙河下游,往年总时不时的闹一闹旱灾,工部每年都要为万青城的旱情愁秃几颗脑袋,前些年在万青城的上游修了几条水坝,丰水之时蓄水,枯水之时放水,以做调节之用,只是一直旱着,所谓的丰水时蓄水,也不过是一个水坑,里面连养鱼都困难。

    没想到,今年上游不知为何连降暴雨,红牙河的水位暴涨,眼看着水位如起飞一般的越过警戒线,再不开闸泄洪,不仅水坝保不住,河水还会溢出,将水坝旁的桃安县、抚安县给淹掉。

    水坝所在的地方,正是皇城直属,直接听从京师调令,一纸飞报过来,文书中详述,暴雨连连,已渐成洪灾之势,若是再不开闸放水,只怕附近几县,将成泽国。

    此等事务,一向都不需要交由凤歌,只要工部河事相关负责人确认之后,交由工部尚书同意便是。

    只是李长俊现在却不在京师,而是在永宁关修缮防御工事,实地查看地形。

    那文书来得火急,着实等不着李长俊回转,工部其他人也不敢负责,便直呈内阁,请凤歌首肯定夺。

    凤歌的案头堆满了各处飞来的情报,战后总有许多事情要安置处理,当她看见要求开闸放水的文书,叫来河事相关负责人,问了问下游是何情况,听下游是个常年旱灾的地方,她也没多想,下旨同意开闸放水。

    一道圣旨下,红牙河上的三道水坝同时将水闸开,放至最大,瞬间,从来都只是河流淌的红牙河水,变得浑浊而汹涌,呼啸着向下流奔去。

    万青城附近的河道,早已因为干旱断流很久,河床上长满了青青绿草,孩子在平坦的河床里追逐嬉戏,也有农人占了河道,开垦种地,甚至还有人把房子也建在河床里,图它平坦结实。

    天还是那样的晴,阳光还是那样的灿烂,正在红牙河里玩耍的孩子忽然听见轰鸣,远远的便见激浪滔天,有手脚快的,连滚带爬的爬到岸上,手脚慢的,已被滚滚红牙河水卷到水里,冲的无影无踪。

    河岸原本就不高,瞬间,河水便从岸堤漫出来,向倚河而建的民宅冲去。

    瞬间,便已淹了百来户人家,桌椅家什,连着猪狗,俱在水面上漂着。

    等百姓回过神来的时候,眼前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一片陌生的黄色,所有的东西都浸在黄色的河水中。

    “万青城灾情严重!”

    “千户百姓遭灾!”

    “已出现瘟疫!”

    一道道上书,如雪片一般的飞来。

    端王以弱龄之身,亲自前往他的封地万青城,并拿出王府里的粮食与金钱,送给灾民们,共克时艰,他身先士卒,王府里的仆役帮着灾民搬东西,平时根本不干粗活的大丫环们忙着煮粥,送予灾民。

    “王爷,是个好人啊!”灾民们交口称赞。

    接着,端王一道上书,要求严惩开闸放水之人,凤歌看着上书,烦恼的揉了揉额角,同意开闸放水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

    而且,国库现在也正值青黄不接,秋收还未开始,海外贸易得的银钱还没有完全收回来。

    与东宁之间的战争已经将国库消耗大半,就连拿出赈灾款,都显得是那样的捉襟见肘。

    国库里拿出的赈灾款,也只比端王从自己王府里拿出来的多那么一点点,显昨是那样的杯水车薪。

    洪水退后,一地的狼籍,凤歌派来的工部官员还未到,端王已经带着自己从民间征来的匠人,为灾民建屋了。

    雪中送炭,最是见人心,灾民们的眼中只见端王,再无陛下。

    在万青城里,开始流传着一首童谣:

    “凤舞九天终折翼,歌遍盛世不闻愁。雌儿唯有抱窝志,怎及男儿展雄风。”

    慢慢的,越传越远,一直传到皇宫之中。

    “听起来,好像是在骂我。”埋首文书的凤歌听见有人上报,连头都没抬,她看着失去房屋的灾民数量,以及受灾的田地数量,揉着额角,盘算着要怎么处理才好。

    “陛下,自古童谣之事可大可,若是不及时处理,只怕会酿成大祸。”杜书彦在此前已经知晓此事,查找源头,却根本无迹可循,似乎一夕之间就出来了。

    有人是从红牙河里捞上来的大石头上刻了这么几句话,也有人是在地上由蚂蚁拼成的字,还有许多人信誓旦旦的,是在梦里,听见一个金光神人告诉他们的。

    “不过是怪力乱神之谈。”凤歌完全不想浪费精力在这些神叨叨的事情上,传谣言有什么用,一点实际问题都不能解决。

    杜书彦坚持:“陛下,此事还是应该早日处理为好。”

    “哦,你去处理吧。”凤歌又拿过一本永宁关边防的奏折。

    杜书彦离开皇宫之后,便转身到了钦天监,钧天正趴在他的星图上,仔仔细细的一笔一划的画着他观测到的星星轨道。

    “哟,杜大人怎么今儿有空来了?”钧天抬头看见杜书彦,忙请他坐下。

    杜书彦坐下,连水都没空喝一口:“你对占星解术有什么心得?”

    “那正是我家家传骗术。”钧天什么时候都不忘黑一把自家的东西。

    杜书彦无奈笑道:“只怕今天,就要麻烦天监大人,好好的解一下了。”

    就在童谣越传越厉害的时候,对于童谣的解词,也在民间开始流传起来:

    “凤舞九天终折翼,歌遍盛世不闻愁。指的是,大恒一直太过强盛,上天讲究的是力量平衡,在女皇的带领下,大恒越来越强,强到已经不是周围国可以匹敌的,所以,遭天忌,才会遇到灾情。不遭人忌是庸才。

    雌儿唯有抱窝志,怎及男儿展雄风。指的是家国一体,唯有女皇,才能像母鸡护窝那样,守护着大恒国家强盛。女皇也不会只提拔女性为官作宰,若有男儿愿意为国效力,也是国之栋梁。”

    同时“钦天监的秘密天象记录”也在民间流传,今年水德星逆行,不利于帝星,现在水德星已恢复正位,大恒的一切将会恢复正常。

    “我怎么一切都不顺,原来是水逆啊。”

    “可不是水逆么,一向旱灾的地方,都淹成这样了。”

    杜书彦无奈的叹息,朝廷正经颁发的诏令,远不及这些市井流言传得快,传得远,信得多。

    虽然童谣压下去了,但是万青城的事情,还没有完,灾后重建要人、要物资、要银子。

    长这么大,这是凤歌第一次为钱的事情发愁,她一向都觉得自己对奢侈的东西没有特别的喜好,只要有一张床睡,有一口饭吃,就可以,再怎么也没想过,会像杜大人那样扒着账本,一点一点的算,什么地方可以抠出银子来。

    “太后请陛下。”太后身旁的大宫女来到御书房。

    凤歌以为母后身体有什么不适,急匆匆赶过去,发现母后已经可以下床行走了。

    “母后,怎么了?”见礼之后,凤歌急忙问道。

    太后抚着她的脸,见她眼下乌青,眉间三道纹路还微微的皱在那里,轻轻叹了一口气:“朝里的事,难为你了。”

    “为君者的份内之事。”凤歌的神情,与她的父亲如出一辙,太后心疼的抚着她的头发:“不要太逼着自己。”

    话是这样,但是,就连太后自己都心知肚明,这种时候,如果凤歌不担起来,整个朝廷都会失了主心骨,如果她不逼着自己,只怕江山社稷就要塌了。

    “我会的。”凤歌应了一声。

    太后又:“听闻现在国库艰难,后宫里的费用,能省则省吧。”

    凤歌闻言一愣:“宫中现在都是太妃们,若是克扣她们……”

    “由哀家开始,料想她们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太后依旧还是铁腕手段。

    很快,后宫上下的费用裁撤的消息就传开了,端王之母,淑太妃最是绝决,整天就只喝一碗粥,以示自己愿意共度时艰,到端王前来探视的时候,她已经奄奄只剩一口气了,把端王哭得肝肠寸断,上书求凤歌,想要接淑太妃回王府:“端王府虽不济,但碗中米粒想必也能比宫中多一些。”

    在坊间又开始流传,女皇为了省钱,克扣宫中费用,竟然饿死了太妃!

    “只要有心人传播,辟谣永远赶不上造谣快。”凤歌也听见了这个流言,她已经不想去管这事了。

    凤歌放飞自我,杜书彦不能,他又派人手处理此事。

    不幸的是,太妃,真的死了。

    端王府将丧事办得热闹非凡,吹吹四十九天未歇,端王一边忙于万青城之事一边忙于母丧,积劳成疾,高烧不止,已经数日卧床不起了。

    “真是最毒妇人心,竟然记恨到现在。”

    流言刚进了耳朵,又出了嘴巴,流传的速度,比起万青城的瘟疫流传的速度还要快。

    不仅京师,就连着朱雀之地的赤色魔君都听“女皇把昔日与太后争宠的太妃饿死了。”

    太妃弥留之际,曾有太医会诊,的确是气血两亏,饮食失调所致。

    有侍女道,无论怎么劝,太妃也不愿意进食,只要为万青城百姓禁食祈福,硬灌也会吐出来,生怕鬼神责其心不诚,不愿庇护万青城百姓。

    此事被凤歌知晓后,心中郁郁,就连探望太后的时候,脸上都阴云不散,太后得知此事,叹道:“淑妃当真要强。”

    “她为什么会自绝?”凤歌不解,世间竟有真的把自己活活饿死的人。

    太后淡淡道:“端王现在名声如何?”

    “自然如日中天。”

    “那就是了,下一步,就该夺位了。”太后此言一出,凤歌不由一怔:“怎么会?”

    太后笑道:“当年为了争夺你父皇的宠爱,淑妃已是无所不用其极,趁我怀着你的时候,施手段,让你父皇常留在她宫中,才有了端王。

    她一直觉得,你父皇会立男而不管长嫡,中间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可惜你父皇最终仍立你为储,她这口气咽不下去啊。”

    凤歌:“可是,如今我已经继位,她还要争吗?”

    “自然是要试一试的,别她……”太后笑道,“当日,丰县之围时,我也曾想过,若是可以,愿意以身相代,将你换入京师之中,保你平平安安,生死危难由我一人担当。若是我一命可以换你一命,我当场便一根绳子吊死,绝无二话。天下为母之心,皆是如此。”

    凤歌心中震动,不出话来。

    太后又安慰了她几句,便散了。

    第一批赈灾钱粮发放下去之后没多久,灵楼接到消息,有流民到京城。

    “万青城遭灾,钱粮尽数被克扣,求陛下做主,陛下做主啊!”城外跪着数千流民,黑压压一片。

    守城的五城兵马司自然不能放他们进来,他们在城外哭叫不停,跪在那里只是磕头,直将额头磕破,血流满面,看起来着实吓人。

    京兆尹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场面,赶到城门口之后,只是劝流民回去。

    带头的老爷爷拄着拐杖:“朝廷给我们的救命粮没有了,我们要见陛下,陛下陛下!”

    接着,流民就要往城里冲,京中并没有太多的兵镇守,京兆尹也不敢放数千人进城,守城的士兵挡着他们不让进,带头的老爷爷挥着拐杖,一马当先,杖头挥中了一个士兵的脸,那士兵推了老者一把,只见老者向后一个踉跄,摔倒在地。

    “不得了啦,死人啦!!!”

    不知谁先叫起来,后面的流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跟着大声的嚷起来,传遍所有人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京师守军要杀尽流民。

    很快,就有人出了,愿策端王爷为皇帝,将逆天暴君女皇拉下来。

    随着拱卫京畿的卫队入京,流民很快被的四散开,病卧床榻的端王爷还要求将自己抬到金銮殿前,向凤歌请罪。

    事情暂时被压了下来,但是,户部拨款到底有没有被侵吞,却有无数双眼睛盯着。

    户部尚书杜大人一身忠毅刚正,从不曾贪过一分银子,他拿出凤歌所批数额,五百万两赈灾银。

    万青城知府也知道此事非同可,不心就会变成头号靶子,他也拿出了收到银两的收据文书,只有三百万两。

    还有二百万两去哪里了?

    查了又查,最终发现,国库竟然连五百万两都拿不出来,只有三百万两。

    难怪当初凤歌出巡海外诸国的时候,游各大商会把东西白白拿出来,得那么好听,原来是没钱了。

    虽然仗的确花钱,但是不乏有心人调出了先皇殡天那年的国库盈余、这些日子的国库收入以及支出,每一笔都有据可循,

    中间少了几百万两银子的,去了什么地方?

    答案是去了祀星族。

    消息一出,举国哗然,祀星族一直以来都与大恒不对付,甚至南嘉道还禁止平民百姓往祀星族去,出入需要有手令,没想到,皇帝自己与祀星族暗通款曲。

    传中祀星族有长生不老之术,只怕这位女皇陛下,是拿国库里的银子,换自己的长生不老。

    民间不满之声愈演愈烈,灵楼转波阁灯火日夜不曾熄。

    侍卫来报:“鬼市黄老板求见。”

    黄纸竟然会来找他?

    杜书彦在正厅与黄纸见面,黄纸量着杜书彦的脸色:“楼主清减了,可是为时事烦恼?”

    “黄老板生意烦忙,从来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什么事,便直了吧。”杜书彦不相信他只是来看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

    黄纸一笑:“楼主果然快人快语,我正是有一件绝密大事,要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