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铅字之始

A+A-

    自打收到古常勇所赠的那套四书章句集注后,杨铮便有了开印坊的想法。后来又见了此际的邸抄,就更加坚定了做活字印刷的念头。

    单从商业角度考量,印刷业便非常值得投资。

    市面上的各类书籍,不管是科举必读的“四书”、“五经”,还是用来休闲消遣的话本,只要印制精美,价格都不便宜。与书籍相比,邸抄更是贵得有些离谱。然而这些东西却都不愁销路,明这个市场至少具备最基本的盈利保障。

    另外在大明印书卖钱是不需要交税的,并且没有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之类的律令,也不需要向作者交稿费。只要不去印反书、禁书,官府并不过问,这一点尤为重要。

    抛开银钱利益不谈,从文化传承方面来,这个事情也非常值得做。

    活字印刷被誉为华夏四大发明之一,在后世可谓无人不知。然而这项发明在问世后的数百年内,却一直没有得到推广普及,不得不是一个遗憾。反而在西方,因其字母文字的特点,制作活字和排都很容易,因而大行其道。

    汉字的形体要比字母复杂得多,数量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影响活字印刷技术推广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另一个位面中,闭关锁国的华夏被西方列强轰开了国门,全方位的科技落后使得许多国人产生了严重自我怀疑,包括一些著名学者在内,将其归结于整个华夏文明的失败,废除汉字之声曾一度高涨。这种想法自然是以偏概全,过了那个时段,大家也都承认矫枉过正了,但汉字书写、印刷远不如字母文字方便却是客观事实。

    在杨铮看来,这种困难是可以用技术段克服的。虽达不到字母文字的便宜程度,却不可因噎废食。

    汉字的衍化过程,正是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的见证,其内涵远非字母文字可比。世界上的古老文字,大多由象形开端,当其衍化受阻,或因外力造成文化断层时,便即渐渐消亡。因语言口口相传,最后便以字母表音,词汇作线性延展。只有汉字,兼具音、形、义三大文字要素,且有形体之美,篆、隶、楷、草、行诸体,或古朴或端庄或飘逸或洒脱,因而书法才能成为艺术。字母文字就算写出无数花样来,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将活字印刷发展起来,便可以大量印制书籍,许多古籍善本也不至于在后世失传。另外还可以印自己编制的书,甚至进而发行报纸,要夹带私货也会非常便利。

    不过要将这件事做好,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后世铅字印刷曾一度大行其道,但以此际的冶炼工艺水平,是无法将这一技术复制出来的。

    杨铮的初级目标,是制出一种铅、铜、铁的合金,既要有足够的硬度,又要便于熔铸。以这种合金做成字模,再配套一个打印,实现蜡纸打制排功能。

    铜铁合金优点很多,完全可以胜任字模的制作。加入铅则是为了降低合金的熔点,同时增加其延展性。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积累许多制造合金、字模以及排的经验,技术进一步成熟后,便可朝活字印刷方向迈进了。

    按杨铮的估计,要想让活字印刷的书籍达到雕印刷的精美程度,没有数年时间是不用想的,而且还要投入相当数量的银钱。但他并不着急,这事情也急不得。

    通过“杨古井”一案,他深刻认识到,眼下还不是大张旗鼓的时候。若不是一开始就抱上了知州的大腿,此刻古记铁铺怕是早就易主了,他也指不定会跟着倒霉。

    眼下的这个世道,个人产业须得和地位相匹配,否则就是祸事。就杨铮的情况而言,至少得有个秀才功名,才算是有些自保之力;若能中个举人,便能放开脚做些事了;如果能中进士,在秦州这等偏远之地,只要他不造反,基本上不会有人来管。

    油印技术现在已算是有了些成果。只要油墨的配方再做些改进,印刷技术再提高一点,明年开春后便可以用来印制邸抄。邸抄的印数不会太多,毕竟受众有限,但盈利应当能够支撑得起字模的研发。即使赔些钱也不打紧,将里的银子转化成技术储备,才是最安全的存放方式。

    用来打印的字模,有几千个就够用了。黑牛送来的铅块大约有一百多斤,杨铮又让栓子去城里收了些铜器,加上古记铁铺购来的熟铁料,主要原材料就算是齐备了。

    在动之前,还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

    首先要留意的便是安全问题。铅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虽不是那种触之即死的烈性剧毒,可长期接触却对身体有许多坏处。杨铮设计了几款工具,又让月盈帮着做了几款套、面罩之类的东西,最大程度避免皮肤接触和呼吸道侵入。

    与此配套的,还有选址问题。熔铸合金的事情,是绝不能在杨根发的院子里弄的。

    统合风向、水源等因素考虑,杨铮看上了村子西南角的一块地方。那里是村子的磨坊所在,北边不远处还临着牛棚。要把这两个地方搬走,得和老族长商量才行。

    杨正山听了杨铮的请求,倒没有反对,只问他:“你要用多大一块地方?”

    杨铮道:“有一间院子大就够用了。”

    杨正山道:“那把磨坊挪了不就成了,干嘛还要挪牛棚?是嫌离牲口太近,味道不好闻么?”

    杨铮便给杨正山讲了一下铅的危害,是怕时间长了牲口会得病。又事情做起来,那块地方还可以建个工坊。时人对铅的危害还没有太多认识,他也不好得太多,以免有危言耸听之嫌。

    杨正山听完,笑了笑道:“你这些我不太懂,你觉得该挪就挪吧。磨坊眼下也不用,你要在那院子里折腾随你。只是眼下上冻了,没办法动土,牲口挪走可没地方安置啊。”

    杨铮心想,冬季多为西北风,牛棚在磨坊的上风口,且离得还有些距离,应不会受到废气影响。便道:“那就等明年天暖和了,再搬牛棚。”

    杨正山点头道:“成,你看着办。”

    对这个曾孙,他是越发地满意了。这可不仅仅因为杨铮给他送来了取暖的炉子,更是因为他看得到,杨铮所做的事情并非只为了他自己。

    得了族长的首肯,杨铮便着准备搭建熔炉。

    熔铸合金的量不会太大,所以不需要太大的炉子,但也不能太,否则温度上不去。

    杨铮参照古记铁铺方炉的样式,设计了一款带顶子的熔炉,以求能提高热的利用率。由于磨坊离村子的塞墙有些近,为保证废气能散出去而不会积在村子中,他还加入了一个直立的长烟囱。烟囱下半截由泥土筑起,与熔炉连为一体,上半截用铁皮来做,顶部加个烟帽。

    这回试制合金,需要借助古记铁铺之处甚多。除了各种工具的打制以外,还需要燋当作燃料,并配了个一些的鼓风轮。

    修筑熔炉于杨铮而言,纯属纸上谈兵,自是不敢托大,便把古成冶请来当顾问。古成冶看了杨铮设计的图纸,两人讨论了一番,而后杨铮根据古成冶的建议做了些修改。待推想无误,便动建炉,这个过程仍需要古成冶的指导。

    冬天做泥水活有许多不便,好在此时天气尚未很冷,每日午时至申时还算暖和。村中的伙子、大少年都被杨铮发动起来,去外面取土。照古成冶所,将红土和观音土和在一起最为好用。杨家坪东边,过了黄瓜河,有一大片山上全是红土。观音土没有集中之处,一时也难以搜集太多,古成冶便让伙计从铁铺拉来了一车。

    杨铮让黑娃、石头等人在杨根发处做活的事情,村里人都知道。因而这回杨铮一动员,各家都是积极响应,伙伴们干活的热情也是相当高。你一筐、我一筐,不到半日就将土堆到了院子里。

    随后建炉之时,也是人人踊跃,虽然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多人。好在从一开始,黑娃就给大家讲了规矩,是以人多却不乱,年纪一些的都在远处看着,上的都是二十上下的壮伙。

    这般忙乱了两日,熔炉便算是搭建起来了。等铁铺那边将工具、烟囱、鼓风轮、燋等物制好送来,便可以点火试用了。

    古成冶这一回帮杨铮修建熔炉,在他家里住了两晚。闲时二人就聊些冶铁制器的事情,都有些收获心得。

    早先杨铮给古家父子提过空心炉壁的设想,因那时铁铺一直在忙,还未来得及实践。这一回见了杨铮设计的炉子样式,古成冶从中受了些启发,决定回去后就试着做一个。

    对此杨铮也是很期待的。古记铁铺的工艺水平越高,对他将来的事情就越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