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葛荣传(下)

A+A-

    作为一州的父母官,信都的危关系到整个冀州的安全,如果信都失守,那么冀州再受下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为了冀州,元孚决定拼一把。

    当时的信都城中,粮食几乎都快要告罄了,元孚眼看着士兵就要断粮了,也只急得火烧眉毛。

    可使命感驱使着元孚做出了自己人生最正确的决定。

    没有粮食,也要死守。

    官府的官粮吃完了,那就吃自己家的,为了让士兵鼓足干劲打仗,元孚把自己的家资全都拿出来分发给了士兵。

    目的就是想让士兵好吃个饱饭,然后死守信都。

    但随着天气渐渐转凉,士兵日常的饮食消耗也变得越来越巨大,导致元孚有点撑不下去了。

    “朝廷的救兵不到,辎重粮草短缺,这仗可怎么打啊?”元孚看着疲敝的士兵,叹息道。

    “既然朝廷把如此重任交付到我上,我就不能不效死命,什么也要保住冀州,保住信都。”在叹息过后,元孚心里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他要与信都共存亡!

    或许是受到元孚这种不屈不挠精神的影响,信都的守备兵力内心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所以人人都没有投降葛荣的意思,而是一心想要保住冀州信都。

    战斗意志是决定一支部队获胜的重点,但吃饭问题才是打胜仗的关键。

    行军作战,光靠鼓舞人心也不能当饭吃,所以,元孚的守备兵力虽然意志顽强,但终究还是抵不过自然本性。

    十二月初一,抵抗了大半年的元孚,终于撑不下去了,信都宣告失守。

    葛荣起义军顺势攻占了信都,元孚则彻底成为了阶下囚。

    按照葛荣起义军的尿性,基本上打下一座城池,最倒霉的肯定首推当地的父母官了,而元孚自然也不会例外。

    但元孚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上苍垂青,什么叫幸运之子。

    当时元孚被葛荣抓了以后,葛荣看着这种让自己打了大半年都打不下来的城池,也是感慨颇多,恰逢当时是腊月,葛荣为了泄愤,同时也为了清理城中的人口,当即下令让士兵把城中百分之八十的人全都赶出城去,让他们活活冻死在外面。

    比起屠城来,葛荣这一招更狠,简直就是想要把人活活折磨死。

    而元孚在听到自己的百姓被葛荣这样折腾之后,也只能是咒骂。

    “狗贼,害我百姓,老子与你不共戴天!”元孚在狱中狠狠骂道。

    这一刻,他是一个失败者,但同时也是值得让人可怜的父母官。

    信都失守,不仅是元孚被抓,就连他的宗族兄弟们也全都被抓了起来,等待着来自命运的审判。

    按照以往的套路来,一般这种情况,人们都会想着让自己活下来而选择不择段,哪怕是出卖尊严。

    葛荣当时在抓了元孚的宗族之后,和下的人商量着怎么处理这帮朝廷的宗亲。

    但元孚的这帮兄弟们居然都不按套路出牌,他们不仅没有选择出卖自己的尊严,而且还争着抢着要去送死。

    “逆贼,老子恨不能生啖尔等,既然被抓,有死而已,何须废话!”元孚的兄弟元祐道。

    “要杀就杀,要剐就剐,老子生是大魏人,死是大魏鬼!”元孚的另外一个兄弟道。

    葛荣当时在看到这个情景之后,也是有点震撼,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帮人。

    除了这帮不怕死的兄弟之外,元孚下的官员在得知葛荣要杀元孚的时候,也全都跳出来,找到葛荣,希望拿自己的性命换取元孚的性命。

    当时前来求情的人多大上百人,这一下可让葛荣对元孚这个人有点另眼相看了。

    在葛荣看来,北魏的这帮宗室大都一个德行,不是养尊处优的废物,就是贪生怕死的叛徒,能冒出元孚这个一个让他眼前一亮的人来,也着实是有点不容易。

    于是,葛荣在看到大家的请求之后,抒发了一番自己的感慨。

    “你们这帮人不惜自己的生命而成全元孚,不愧是大魏的忠臣义士,不错,我葛荣要的就是你们这种忠臣,既然你们前来求情,我自当放过元孚以及他的宗族,你们大可放心,以后跟着我混就行了。”

    葛荣虽然残暴,但并不是一个出尔反尔的人,在当众答应了这些将士之后,下令释放了元孚和他的宗亲。

    再度受到上天垂青的元孚算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捡了条半命回来。但源子邑和裴衍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冀州沦陷之后,北魏紧急任命源子邑接任了冀州刺史,同时下达了一条让源子邑很为难的命令。

    让他和裴衍共同进击葛荣叛军。

    可这个命令在源子邑看来,却非常有风险,因为鸡蛋不能同时放在一个篮子里。

    假设他们两个人都战死了,那么对于讨伐葛荣的大业来,将是非常不利的,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军队的士气。

    所以,源子邑出于自己的考虑,向朝廷上了一封奏疏,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

    “陛下,如果裴衍出兵征讨逆贼葛荣的话,臣建议陛下把臣留下来做个预备,如果派臣去讨伐逆贼,那就请将裴衍留下来做预备,但如果两个人同时在一起讨逆的话,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两个谁也活不下来,朝廷的大军也将面临崩溃的境地。”

    源子邑本以为朝廷会重视自己的意见,却不料皇帝根本就不听,依旧我行我素。

    “源子邑,你是皇帝还是朕是皇帝,金口玉言,怎么可以朝令夕改,朕意已决,不要再了。”

    皇帝的回复很坚决,源子邑也只能是无奈接受这个结果。

    源子邑和裴衍只能无奈带着人马奔赴前线,继续和葛荣交战。

    和之前不太成气候的葛荣比起来,如今夺下冀州的葛荣已经是今非昔比,分分钟解决掉源子邑和裴衍那都是很容易的事。

    所以源子邑和裴衍的心里多少对葛荣还是有些畏惧的。

    十二月二十日,源子邑和裴衍率领大军达到阳平东部,遭遇到了葛荣的大部队。

    这一次,气焰正盛的葛荣带着十万多人来“迎接”源子邑和裴衍。

    面对如山的叛军,源子邑和裴衍拼死奋战,但最终还是不能力敌,双双战死。

    源子邑和裴衍算是两个倒霉的人,倒霉就倒霉在两个人能力太强,而国家太弱。

    他们两个不是超人,但却干着超人的活儿,自然到最后就只剩下死的份儿。

    虽然他们两个死了,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其他地区的斗争意志,就比如相州。

    当时相州刺史李神听闻冀州沦陷,源子邑和裴衍双双战死的消息,不仅没有选择放弃州城,反而还表现出很淡定的表情。

    “我就在这里,等着他们来,来一万我打一万,来十万我打十万。”

    为了稳住相州的局势,李神也用激励的方式,鼓舞着守城的士兵。

    “将士们,国家危难,但人心不散,如今相州的安危还需要仰仗各位啊!”

    有些时候,人确实需要激励一下才能有所激发,不然,浑浑噩噩的活着,也没有多大的意思。

    在李神的指导和鼓励下,相州城上下同心,发誓要与城池共存亡。

    而葛荣在夺下冀州之后,转头便攻打相州,结果根本就不能攻克这座上下同心的城池,不得已,葛荣只好选择暂时放弃。

    既然相州打不下来,葛荣便决定去攻打另外一座州城。

    定州!

    定州的刺史,也算是老熟人,那就是杨津。

    起初,葛荣也知道杨津的名气,也想着要拉拢这个能人到自己的麾下,可杨津根本就不买账。

    不仅斩掉了葛荣前来游的使者,而且还激起了自己的犟驴脾气,硬是和葛荣的部队僵持了三年。

    但后来因为北魏朝廷没办法增援定州,杨津就只好让自己的儿子铤而走险跑出城去找柔然借救兵。

    杨津的儿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用话语感动了柔然,柔然当即派出一万精兵增援定州。

    本以为定州的危就此可以解除,却不成想,柔然就是意思了一下。

    当柔然的部队到达广昌(古代地名,隶属于代郡,毗邻河北保定市唐县倒马关)的时候,由于当时杜洛周和鲜于修礼的部队夹攻定州,柔然一看势头不对,当即选择班师。

    这一下可苦了杨津,好不容易求来的救兵,还没到定州看看呢,就回去了。

    外援不来,定州城爆发了信任危,杨津的长史开始叛变,直接把杨津绑了,送给了当时的杜洛周,并且还打算让杜洛周把杨津煮着吃了,不过幸好杜洛周也是个重情义和爱惜人才的人,这才放了杨津一马。

    定州城算是陷落了。

    只不过落在了当时杜洛周的里。

    葛荣见定州被杜洛周霸占,于是便集结兵力,攻打杜洛周,并最终将其击败。

    击败杜洛周的葛荣,不仅占据了定州,而且还吞并了杜洛周的人马。

    搞定了定州,葛荣的下一站定在了沧州。

    比起冀州,相州和定州的顽强抵抗来,沧州的守备兵力,根本就无法阻止葛荣的起义军。

    因为实力相差实在太大了。

    葛荣在夺下沧州之后,继续发挥自己杀人取乐的丑恶本性,不仅诛杀了刺史薛庆之,而且还将城中百姓杀的只剩下不到一成。

    地盘越来越大,士兵也越来越多,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怎么吃饱饭。

    起义军不同于朝廷,这帮人造反作乱在行,但是要让他们耕种,搞农业,根本就不行。

    虽然部队中很多人都是普通的农民,但是如果要让他们再去种地,这帮人肯定是什么也不会干的,毕竟,抢要比自己劳动得来的快。

    葛荣的部队爆发了严重的缺粮问题,虽然占据有定州,冀州,殷州,沧州这么多地盘,但却没有粮食库存,只能是想办法继续抢劫其他地方。

    为了让自己这个皇帝可以继续坐下去,葛荣决定派自己的仆射任褒到沁水(位于今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去“光顾”一下。

    沁水隶属于河内郡,算是个产粮的好地方,朝廷得知葛荣开始打河内郡的主意,便又委派了一个人前去征讨。

    这个人叫元天穆。

    元天穆,北魏宗室,河南洛阳人。

    虽然是拓跋家的宗族,但是当时的皇帝可并不喜欢他,因为他和权臣尔朱荣勾勾搭搭,来往甚密。

    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元天穆怎么担任了讨伐葛荣的要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按照时间推算,朝廷委派元天穆去攻打葛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尔朱荣推荐(与其推荐,不如强行安排)。

    有这么一个强硬的后台,朝廷只能是忍气吞声。

    但是皇帝呢,也是个不甘心屈就的人,虽然尔朱荣权倾朝野,但在讨伐葛荣这件事上,皇帝还是想自己做回主。

    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2年戊申)六月二十二日,孝明帝元诩下令,决定要扫清葛荣这个顽疾。

    当然,孝明帝只是心中想想,付诸实际的话,还得靠其他人去。

    朝廷当时征讨葛荣,派出了四路大军,左军是主力部队,由大将军尔朱荣担任军主,前军则是由元天穆担任军主,右军由杨椿负责,后军则是由北魏的驸马爷穆绍担任军主。

    如此豪华的配置,也着实是让葛荣吓了一跳,于是葛荣决定暂时退守相州以北,与朝廷部队形成僵持态势。

    可是赌徒心理作祟的葛荣还是想要玩一票大的。在当年八月,葛荣带兵围困邺城,并且为了吓唬朝廷,号称自己的部队拥有百万之众,并且为了报复朝廷的征讨部队,到处烧杀抢掠。

    尔朱荣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为了能安心的讨伐葛荣,先是把自己的大本营——肆州,安排给自己的儿子尔朱天光代管,接着自己只带了七千精骑东出滏口(位于今河北邯郸市磁县西北)前去征讨。

    当时担任尔朱荣前军先锋的是侯景(此人是大名鼎鼎的宇宙大将军,在枭雄英杰卷中会有专门传记)。

    当听尔朱荣只带了七千人前来对战的时候,葛荣得意的笑了。

    “诸位,我听尔朱荣只带了七千人马前来,我请诸位准备好绳子,到时候拉一个捆一个,哈哈哈!”

    面对数量远不及自己的尔朱荣,葛荣觉得自己必定会剿灭尔朱荣。

    可尔朱荣也不是个等闲之辈,他当然知道的劣势,所以为了能够击败葛荣,尔朱荣把兵马全都埋伏进了山谷,同时,他还命令每隔几里地就派三个督将带着一百多骑兵在山谷中扬起烟尘。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迷惑葛荣,让他无法猜测尔朱荣到底有多少人。

    除了安排疑兵之计外,尔朱荣为了提高杀敌效率,下令让士兵在马上带了一根袖棒。而且规定,近战的时候,只许用棒子打,不许用刀。

    这就奇怪了,难不成尔朱荣穷的武器也用不起了?

    当然不是,因为棒子杀起敌人来,比刀好使!

    比起刀刺一下或砍一下,再抽出来的动作,棒子的操作就比较简单和直接了,而且棒子打人的效果一点不比刀差。

    尔朱荣勒令麾下士卒遵守法纪,誓要将葛荣叛军一打尽。

    为了激励士兵,尔朱荣亲自从后路抄袭并亲自上阵冲锋,挥舞着大棒,奋力杀敌。

    由于受到主帅的鼓舞,将士们也看到获胜的希望,全都用棒子奋力敲打着叛军。

    葛荣大军被尔朱荣的大棒攻击敲得是不知所措,只好选择逃跑。

    却不料尔朱荣一马当先,直接把葛荣从马上拽了下来,当场生擒。

    对于葛荣这样一个社会问题人士,尔朱荣并没有选择就地解决,而是将他直接用囚车监禁起来,然后押赴洛阳问斩。

    葛荣的起义算是失败了,笑到最后的还是北魏朝廷。

    之前被葛荣霸占的定州,相州,殷州,沧州,冀州全都随着葛荣的失败,而重新回到了北魏的怀抱。

    虽然这些地方回来了,但是之前的繁华却再也无法在北魏时期回来了。

    对于北魏朝廷来,葛荣起义被镇压,也只是解决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还有新的问题在等着北魏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