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刘获、郑辩传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年丁未)七月,陈郡。
六镇的起义和河北的起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北魏的时候,这个地方,因为距离洛阳较近,所以暂时看起来比较安全。
但外面闹得那么凶,北魏朝廷的家门口一点事儿没有,这也是不太可能的。
大家都忙着趁乱造反,朝廷肯定也没有什么闲心管所有的地方,哪怕就是在它北魏的家门口闹事。
果不其然,有两个思想不太单纯的人站了出来,打算要挑战一下北魏的权威。
这两个人一个叫刘获,一个叫郑辩。
他们两个是北魏陈郡的普通老百姓,但就因为现在是非常时期,他们两个普通人不想再过普通的生活,打算要为了闹事而造反。
“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不是他姓元一家的。”刘获义正言辞的道。
“没错,当年陈王陈胜在大泽乡起义,不也提出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名言吗?”郑辩在一旁附和道。
或许是因为起义的浪潮太大,影响到了两个人,亦或者是因为北魏的压榨让两个人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反正这两个不怕死的人凑到了一起,开始鼓动老百姓跟着自己一起在北魏的家门口附近造反。
陈郡,西华县(位于今河南周口市西华县)。
刘获和郑辩在努力拉拢百姓加入自己的反魏大部队,并且为了壮大声势,还改了一个年号。
天授!
基本叫这种年号的,大都是想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政权合法性,但至于百姓信不信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部队也有了,年号也定了,起义就这样在西华县开始了。
刘获和郑辩虽然是两个普通的百姓,但是思想觉悟却并不普通。作为敢在北魏家门口附近造反的牛人,这两个铁哥儿并不打算和北魏搞硬碰硬,而是想要通过其他的段来实现自己的造反目的。
找人帮忙!!!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虽然有点俗,但是对于想要干一番大事的刘获和郑辩来,还是有点用的。
他们想要找一个帮,一个真正有能力的帮。
可是,两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谁又会肯帮他们呢?
策反北魏的官员?似乎有点难度,毕竟好好在朝廷混的好好的,没人想要干这种掉脑袋的买卖。
与六镇和河北的起义军搞联合响应?也不太现实,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隔着老远的距离也呼应不上。
两个人思来想去,唯一的办法就剩下一个了。
那就是打打南边的主意。
两个人思来想去的在地图上看了半天,终于瞄准了一个人。
湛僧智!
湛僧智,谯州刺史,鹿江人氏(位于今江西宜春市樟树市鹿江街道),南梁名臣。
湛僧智此人比较有意思,打仗从来不贪功,他一直奉行的理念就是:你的就是你的,我的也是你的。
他是个比较君子的人,做事也比较地道,尤其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当时刘获和郑辩听闻湛僧智的君子名声之后,打算找这个敌人的敌人帮帮忙。
毕竟,敌人的敌人,那就是朋友。
听闻二人的来意之后,湛僧智觉得这两个人可以利用一下,当个北魏边境的搅屎棍用。
于是,湛僧智很爽快的答应了二人的请求,答应出兵帮二人造反。
湛僧智虽然是个君子人物,但并不代表他做事就是君子。他之所以看得起这两个平头老百姓,那还是因为这两个人的名望在当地比较高。
名望高,呼声也就高,自然,利用价值也会翻倍。
所以,不做赔本买卖的湛僧智才会义无反顾的答应二人的请求。
刘获和郑辩获得了湛僧智的援助之后,胆子也开始渐渐变得大了起来,正式开始组织部队攻打陈郡周边的县城。
有人闹事,朝廷肯定不能坐视不管,所以,北魏朝廷的态度很明确。就一个字,剿!
可是派谁去比较合适呢?这又是一个问题。
思来想去,朝廷决定地方事务地方官管的态度,朝廷任命东豫州刺史曹世表担任东南道行台,全权负责处理此次叛乱行为。
曹世表,字景升,谯国东魏郡人(位于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出生于书香门第,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明白人。
曹世表当官的经历虽然不是很牛,但是口碑和政绩却很厉害,基本在他管辖范围内的老百姓过的都还算不错。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朝廷才打算让他去解决刘获,郑辩这摊子烂事。
可是曹世表走了,东豫州谁管?总不能撂在一边吧?
朝廷也考虑到东豫州暂缺刺史的事情,所以,派了一个办事不过脑子的家伙去代管东豫州。
这个人叫源子恭。
源子恭,字灵顺,源子邑的弟弟。
比起他那个做事考虑很周全的哥哥来,他这个当弟弟的也是不遑多让。当年河州爆发却铁忽动乱的时候,源子恭以仁义降服了却铁忽,赢得了一世美名。
既然有政绩在,朝廷自然对源子恭到任不会存任何怀疑的态度了。
朝廷虽然对他放心,但这位仁兄将会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办一件很掉链子的事情。
东豫州有人管了,那曹世表也就可以安心的出去讨逆了。可就在他准备出发的时候,军队里面却产生了分歧。
曹世表麾下的大将都不愿意出去打仗,准确来,是不敢打!
原因是因为当时这些大将和刘获,郑辩的人马在殷关打了一仗,结果刘获和郑辩的人马隔断了殷关这个隘口,导致曹世表的军马无法前行,这时候很多人就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多数人普遍认为刘获和郑辩的军队士气正盛,且人数众多,己方兵力不足以对敌军形成任何的威胁和影响,所以,他们的态度是,不想打,等什么时候歇过来了再。
现在不是交战的最佳时,还是不要去触这个霉头了,在城里据守就行了。
曹世表一看大家怂的要命,也是一脸无奈,毕竟大家意见都出奇的一致,自己也不太好意思强令大家出战。
这一下可就搞的曹世表有点郁闷了,结果这郁闷不要紧,还把曹世表给憋出病来了。
当时曹世表因为着急上火,背上生出了脓肿的毒疮,饭也吃不下去,也没有心思管别的事情,只好暂时决定搁置进攻刘获和郑辩。
虽然表面上搁置了进攻的计划,但是曹世表对于讨逆的冲动却是丝毫不减,在患病修养期间,曹世表单独坐轿子去找了自己的统军是云宝。
是元宝,复姓是云,北魏著名的统军。
这个人算是个明白人,起码要比那些怂的要命的大将明白事理。
曹世表找到他之后,袒露了自己的心声。
“是云将军,你觉得我现在能够击败敌寇吗?”曹世表问是云宝道。
是云宝笑了笑,回道:“当然,只是现在明公身体有恙,不便作战,尚需修养些时日,方可与叛军决战。”
曹世表听完,哈哈大笑,回道:“是云将军,此言差矣,即便是我身体有恙,一样可以出战决敌。”
“哦?明公此言何意?”是云宝问道。
“你是否听南梁的谯州刺史湛僧智和刘获,郑辩等人有一腿?”曹世表问道。
“听了,如果湛僧智和这帮起义军搅和到一起,怕是不太好对付啊。”是云宝道。
“非也,湛僧智表面看起来和刘获,郑辩这两个逆贼是一条战线上的患难兄弟,实际上却是在利用这两个人,刘获和郑辩在西华县民望不错,所以才能聚集如此一帮人马来和朝廷作对,可是他们这层同盟关系实际上非常脆弱,一旦刘获郑辩等人遇挫,湛僧智肯定不会管他们,所以,我们就应该利用他们这种脆弱的同盟关系来击败他们。”曹世表道。
“那明公又有什么秒策呢?”是云宝问道。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来找你就是问了这个,如今殷关被刘,郑二贼阻断,如果长时间耗下去,那么这两个人就有足够的时间把湛僧智的南梁人马带过来打我们,所以,我们要在此去八十里的地方设伏,等刘获和郑辩来迎接湛僧智的人马的时候,杀他们一个措不及,到时候,一举擒获刘获,郑辩,吓跑湛僧智,如果是云愿意执行我这个计划的话,那么到时候讨逆之功,我曹某人可就全都算到将军头上,到时候加官进爵,位极人臣,岂不美哉?”曹世表道。
是云宝听了曹世表这番颇有建树的辞之后,当即拍板决定,要干这一票。
曹世表眼见是云宝信心满满,当即选调了一批精锐人马,日落时分瞧瞧出城而去,到了破晓的时候把兵马集合起来,杀了刘获,郑辩和湛僧智一个措不及,而刘获在这场突袭战中被杀身亡。
本来湛僧智打算和刘获,郑辩商量着合兵一处共同对付曹世表,却不料被是云宝半路杀出,湛僧智眼看形势不对,当即脚底抹油选择开溜。
此时就剩下郑辩一人,穷途末路的他眼看大势已去,为了活命,前去投奔了源子恭。
源子恭和郑辩有点交情,所以两个人基本上算是熟人,郑辩去投奔源子恭也只是抱着病急乱投医的想法去的,并不敢保证源子恭就会收留自己。
可是令郑辩想不到的是,源子恭居然真的把他收留下来,并且还给他提供了藏匿的地方。
源子恭这个朝廷命官不仅没有把朝廷的命令放在一边,而且还选择包庇逆贼,要不是过命的交情还真干不出这事儿来。
可是纸里终究包不住火,是隐情总有露馅的一天。
当曹世表追剿郑辩的残部一路追到东豫州的时候,他召集州里的所有官吏前来训话,结果州里的官吏迫于曹世表这个上司的压力,把郑辩藏匿于此的消息全都抖了出来。
曹世表是万万没想到,身为朝廷大员的源子恭居然无视朝廷,干起了包庇的买卖,所以当时他也没有留任何情面,当着源子恭的面儿就是一通臭骂。
源子恭眼见自身都难保了,也就只好把郑辩交了出去。
曹世表当场行刑,杀了郑辩,并同时把刘获,郑辩的人头,送往京师洛阳邀功。
当朝廷看到刘,郑二人的人头和了解了源子恭的勾当之后,当即宣布解除源子恭的东豫州刺史官职,改由曹世表继续担任,同时东南道行台的官职照旧。
事情到了这里,也算是结束了,但北魏境内的起义,却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