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小波、李顺传(一)
全师雄的起义被镇压多年之后,暂时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蜀中后来再没有出现规模较大的闹事团伙,这样的和平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
但蜀中与北宋的矛盾是不可调和且根深蒂固的,而这矛盾的根源就源自于北宋朝廷对蜀中的苛刻态度。
自打后蜀灭亡之后,后蜀皇宫里面的很多珍宝尽数被北宋所占有,而这些所谓的宝物,无非不过都是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对于北宋朝廷来,是一件好事,但对于蜀中百姓来,却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更要命的一个事实是,北宋初年的土地兼并现象十分的严重,尤其是在蜀中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兼并现象更是猖獗。
开国没有多少年就出现如此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这并不是什么好事,相反,只能北宋还没有彻底解决五代十国遗留的很多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北宋政府显然没有这个耐心,也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蜀中是除江淮以外,朝廷的又一个重要的收税地区,这里物产丰饶,盛产很多重要的产品,如:食盐,茶叶。而也正因为这个地方富得流油,才让朝廷动了想要搜刮这里的念头。
和其他地方一样,蜀中的百姓既然已经归宋,那就得交税,而且是一分不少,一点优惠政策也不给搞,但这里又和其他的地方不一样,不仅税不少交,而且宋太宗还在这里设立博买务,加紧了对蜀中资源的控制和搜刮。
这里要一这个博买务,这是北宋特有的一种官府构,这个构和历朝历代的盐铁以及榷茶等行业,盈利所得统统归朝廷所有,朝廷对这几个行业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铁制品自然不必多,打仗要用到铁器,而私人冶炼铁器,开设大型的冶炼厂,这个在历朝历代是绝对明令禁止的,只能是以民间作坊这种方式来开办,算是将冶炼铁制兵器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在很多电视剧中,都有民间作坊的铁匠打造兵器这样的桥段出现,但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中,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的。打造兵器这种冶炼构,是由朝廷管控的,普通的民间作坊顶多只能打造菜刀,锄头,犁等生活用具,除此之外,哪怕就是打个铁棒出来,都有犯法的风险。
食盐的管控,之前在王仙芝传,黄巢传中已经介绍过了,食盐由于是生活必需品,所以购买人群几乎是没有什么悬念的,只要是人,那就得吃盐,不吃盐,干活打仗,那都没有力气。而食盐因为是必需品,几乎人人都要吃,所以很容易出现暴利贩卖私盐的行为,这种行为破坏的是朝廷的盐业制度,也损害了朝廷的税收,所以历朝历代,对于食盐的管控,只能是大权在握,可以允许你搞民间作坊,但却不允许你搞垄断。
以上两种生活必需品能够被朝廷把控,还能够理解,可茶叶为什么也成为了朝廷管控的重点对象?难道这个的茶叶也能带来暴利?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茶叶带来的利润有时候比贩卖食盐和铁制品还要丰厚。
如果盐铁是朝廷的创收大项的话,那茶叶就是外贸创汇的大项。
一个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挣自己人的钱,一个是出口到海外,挣外国人的钱,两者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朝廷的经济。
到了北宋之后,除了以上三项收税以外,连布帛的买卖,也必须要由官方来定价。
宋太宗设立博买务之后,规定蜀中的老百姓,凡是家里有自己织的布或者是织的锦,统统不能拿到商铺去变卖,如果你卖了,那就是犯法,是要受到制裁的。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是等着朝廷的博买务官员上门去收购,而且收购的价格,都是及其低廉的,老百姓有时候能不能捞回本钱,这还得看运气。
谁让你们蜀中的蜀锦这么出名?既然出名,那就不能私自买卖,必须归朝廷统一收购。
缴纳的布匹是一天天的开始增加,但是价钱却一直在原地踏步,再加上当地的博买务的官员个个都是铁公鸡,精打细算不,还总是能给你挑出毛病,变着法儿的盘剥当地百姓。
这么一搞的坏处就是,当地的百姓本来种地的时间就少,再加上地也不多,所以这么一压榨,让很多老百姓是越过越穷,穷到最后别上缴蜀锦和布匹了,就是连平常的生计也无法保障,原先没有博买务的时候,当地的百姓还能吃上口饱饭,如今有了这个博买务以后,老百姓已经混到了要吃土的地步,不可谓不惨。
要是光博买务这么折腾老百姓,老百姓尚且还能忍受,可偏偏越是这种流年不利的光景,越是有一些投分子想着要从老百姓身上榨取利益。
例如那些搞土地兼并的大地主和官僚,他们不仅不体谅老百姓的苦衷,反而还低价收购老百姓的库藏粮食,很多百姓为了生活,只能是忍痛变卖,等到百姓去米市买米的时候,这帮大地主和官僚又反过来把之前收购老百姓的粮食再以数倍的价格卖给老百姓。
这就是典型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老百姓不仅亏了,而且还是血亏。
那既然压迫的这么厉害,势必反抗的情绪就会高涨。
在青城县(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岷江以西)中,有一个名叫名叫王波的普通老百姓,由于受不了博买务和土地兼并的双重压榨,在青城县拉拢一支部队,准备要拉起造反的大旗。
和之前很多造反一样,王波的起义也是因为被逼的活不下去才走上了这条路,但不同的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里面,能够被人们记住的起义运动却寥寥无几,而王波的起义能够在这些寥寥无几的起义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成为明星人物,那绝对不是单纯的起义规模大,对北宋影响严重这么简单。
和其他起义不同的是,王波的起义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他的起义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他经常对他下这帮人的一句话。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这句话来自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意思是我王波看世道贫富分布不均,愿意带领大家打破这个不平衡的世道,还大家一个公平。
意思其实很简单,但是意义却很深刻,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提出均贫富口号的人其实寥寥无几,算上之前的王仙芝,以及后来的李自成,剩下的就只有王波了。
所以,他的起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无论是对后世还是对于整个历史的发展,王波的这一理念那绝对是继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的又一个响亮的宣传口号。
这个口号绝对是有巨大吸引力的,青城的老百姓听闻之后,纷纷前来投奔,只为能够追寻王波的脚步,实现这个理想中的均贫富。
但能提出口号,并不代表就能够办到这件事情,现实与理想差距是很大,这一点,显然王波没有考虑到。
那既然是带领大家均贫富,自然应该想办法如何改变现状,如何发家致富,这才是关键所在,但问题是,王波毕竟只是一个农民,没有什么文化水平,眼界更是谈不上,如何能够带领大家均贫富?
难道靠想?显然这个办法是痴人梦。
所谓眼界决定思想,王波的均贫富办法其实用一句话来概括就好理解了。
那就是抢,因为除了抢,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来。
随后,王波集结大批的贫民百姓开始进攻邛州和蜀州的一些县城,开始了肆无忌惮的抢劫活动,一时之间,蜀中沉寂已久的战火,再度被点燃。
抢完了邛州和蜀州,王波就带着大部队来到了彭山,准备要洗劫这里,并诛杀当地的官吏。
彭山的县令名叫齐元振,是一个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大贪官。
当初朝廷的秘书丞张枢来蜀地考察的时候,就暗中走访和调查了很多蜀中官员,其中绝大多数的人因为底子不干净,多数官员都有过贪污和不法的行为,所以张枢回去之后就秘密写了弹劾奏表,把这帮危害百姓的官吏统统弹劾了一遍,最终将他们全数罢官获罪。
可是来也奇怪,在考察的过程中,张枢对于齐元振的业绩确实赞不绝口,甚至还公开评价他大宋的清官的典范,在奏表中还着重向宋太祖举荐和表扬了他。
要这齐元振也真是会演戏,不仅警惕性高,而且对于自己的前科,也是处理的滴水不漏,在张枢来的这段时间,努力营造出一种勤政为民,秉公执法的办事态度,让张枢是彻底对他放松了警惕。
等到张枢把奏表奏回朝廷,朝廷下诏书嘉奖齐元振之后,他便渐渐露出了自己本来的嘴脸,办事态度更是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之前勤政爱民,清白强干的清官形象,在一瞬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贪污没有节制,而且还喜欢对百姓动粗的贪官形象。
这种靠着演技骗取张枢信任的行为,实在是让人不齿,但是又没有办法,谁让齐元振演的滴如此的逼真,如此的滴水不露,就算是放到今天来参加评选最佳主演,齐元振都有这个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