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全师雄传(下)
东川有了巡检使,那自然西川也不能落下,随后,宋太祖便给西川也安排了巡检使。
这个人名叫丁德裕,时任内客省使。
丁德裕,洺州临洺人。原先是后周的大臣,北宋建立之后,担任通事舍人等职务,曾为北宋朝廷立下过很多功劳,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之一。
由于王全斌在蜀中的讨贼工作进行的很不顺利,所以宋太祖决定派丁德裕前去,另外,还安排引进副使王班和内部都知张屿一同带兵前往。
此举揭示了宋太祖赵匡胤对于西川百姓的安抚之情,也显示了他对蜀中问题的关系。
除了派丁德裕前去之外,宋太祖还下令减免了一半西川今年夏天的租税,甚至于对那些没有土地的老百姓,他更是大笔一挥,直接免除了所有的赋税,力度之大,足见宋太祖对稳定蜀中的决心。
外来蜀中的情况,王全斌自打上次杀了成都城中的两万多蜀军之后,便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建树,此次听闻朝廷又派人来协助,总觉得自己需要做点什么,不然到时候分功劳,自己很可能什么也分不到,甚至还有可能问罪。
随后,王全斌决定发动突然袭击,主动攻击了全师雄在灌口的主力营寨,并一举斩杀两千多人,大大打击了全师雄的士气。
全师雄此战严重受挫,只好带兵退守到金堂(位于今四川成都市金堂县)一带,权且修整兵力,伺再度反攻。
灌口寨胜利的消息传到朝廷之后,宋太祖下令,在灌口设立行政区域最高的职务—永康军(也叫永安军),加强对这个地区在军事上的管理。
王全斌紧随其后,又在雅州攻克了嘉州贼寇吕翰的所部人马,顺利收复了雅州。
要这吕翰不仅自己特别能折腾,而且还特别能折腾别人,当初起兵造反的时候,不仅拉拢蜀军造反,而且还拉拢了一大批蜀中的宋军官员造反,其中就包括虎捷指挥使孙进和龙卫指挥使吴环等二十七名重要的朝廷地方武官,性质及其的恶劣。
既然吕翰被平定了,那昔日的这些旧账自然也会被翻出来,好好要清算一下,随后,王全斌把这些和吕翰一同参加谋反的人全都上报给了朝廷。
朝廷首先是肯定王全斌的功劳,紧接着,对于这些参与谋反的官员,朝廷给了他们一个统一的处罚结果。
夷灭三族!
毕竟谋反这是十恶不赦的事情,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就算是破大天,这种行为也是不能被原谅的。
对于谋反的判定和处罚标准,朝廷中的官员也是因为这件事吵得不可开交,有的人觉得只要处罚那些贼首和参与谋反的官员就行,而有的人则觉得蜀中的戍兵他们也参与了谋反,因此,他们的家人也应该要受到株连的处罚。
宋太祖见朝廷中的官员因为这件事吵得不可开交,一时半会也是拿不定主意,随后他紧急召见了枢密使李崇矩前来询问对策。
李崇矩,字守则,潞州上党人,五代后汉,后周,北宋将领以及官员。
起来,李崇矩之前和赵匡胤都是后周的官员,两个人都在后周朝廷里面共过事,后来陈桥兵变发生之后,跟随赵匡胤镇压过李筠,李重进的叛乱,战功赫赫,是北宋的开国名将。
后来他接替赵普担任了枢密使的职务,成为了宋太祖身边的大红人。
之前在讲唐代的造反起义的时候,也提到过枢密使的职务,基本上这个职务一般由宦官掌控,不仅军队的事务他们管,政事也不落下,可以这个职务比中书门下的权力还要大,甚至有些时候还压过了宰相的权力。
李崇矩能够当上这个职务,足见他在宋太祖心里的地位有多么重要,以及对他的信任有多么倚重。
赵匡胤拉来李崇矩,语重心长对他了一番话。
“朝中大臣都觉得应该要处罚这些西川戍卒的家人,朕反复想来,觉得此事不妥,这帮戍兵只是被全师雄等人胁迫,本非本心所为,所以,我不想株连其家,爱卿以为如何?”
宋太祖的确实是有道理,要是搞株连的话,又不知道又多少人要死于非命,蜀中的矛盾又将被层层激化,所以,他点头同意了宋太祖的看法。
杀一人而赦万人,这不是一种仁慈,而是一种帝王段。仁慈是不求回报的,但段是有目的的。
成都这边的情况虽然已经在王全斌的扭转之下,好转起来,但西川的问题还没有被解决,丁德裕赶到西川之后,联合兵马都监兼阁门副使张延通一道,进攻全师雄的大将康祚,并一战将其擒获。
事情的进展看似十分的顺利,但实则却是暗流涌动。
虽然丁德裕和张延通联合打的有声有色,但实际上却和张延通的关系相处的并不融洽。
丁德裕是个脾气特别臭,而且还特别霸道蛮横的一个人,动不动就开口骂人,而张延通恰巧又是一个话特别直的人,他见不惯丁德裕的臭毛病,于是就在联合出兵期间,开口顶撞了丁德裕。
压不住火,开口顶撞这倒是也能理解,毕竟谁还没有个脾气?可张延通这个人就有点不厚道,他顶撞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来吵架,而是直接揭丁德裕的短,搞得丁德裕实在是下不来台。
但身为主帅,丁德裕又不好意思当面发作,只能选择隐忍。
要一个人得罪了另外一个人,这倒也不是什么事儿,毕竟谁还没有个看不惯的人了。
但丁德裕却对他下的很多人都看不惯,尤其是张屿,身为上下级关系,两个人相处的也并不融洽。
动辄破口大骂那都是常事,甚至有时候丁德裕还没事找事去找张屿的麻烦,两个人的相处的关系已经到了三天不嚷,心里不爽的地步。
偏偏有一次两个人吵架就被张延通撞见了。
张延通也是出于好心,想要劝和两个人的关系,一方面给领导一个台阶下,另一方面不至于局面闹得太尴尬。于是便上去劝了两句。
谁知道这不劝不要紧,一劝,这丁德裕的臭毛病又犯了,当即连张延通也骂了一顿,甚至还在心里暗忖,这张延通是不是和张屿有什么过密的交往,凭什么要替他话?
他严重怀疑张延通和张屿有结党的嫌疑,但碍于没有证据,只能是将这个猜测藏在心里,等到有一天一定要好好整治一下张延通和张屿。
这就是典型的以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显然,丁德裕虽然能力出众,但人品实在不敢恭维。
相比于丁德裕的心眼来,康延泽就显得宽宏大量多了,在普州上任不久,不仅安抚了当地百姓,而且还招降了刘泽这个叛乱势力,把普州治理的井井有条。
但问题当时的遂州还在贼寇王可璙的里,此贼不除,普州永无宁日。
王可璙也意识到现在这个严重的问题,随后便联合好几个州县的兵力,猛攻普州,康延泽下令全城士兵集结,随后对王可璙率先发动猛攻,打了王可璙等人一个措不及。
王可璙来不及反应,被打的只能败退到合州去恢复元气。但康延泽并没有放弃对王可璙的继续追击,本着打死不打惨的精神,康延泽在合州又围剿了一波王可璙的起义实力,逼的对方只能选择投降。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全师雄被王全斌逼的退守金堂之后,便一病不起,最终抱憾而死。
老大都死了,总得有人出来领导现在这个局面,在挑选了半天之后,众人推举谢行本担任兴**的新任老大,罗七君是二把,担任佐国令公。暗中又联合果州指挥使宋德威和唐陶鳖二人,一同驻守铜山(位于今四川乐山市西南铜茨乡),准备与宋军打长期持久的战役。
可康延泽却不打算再给他们猖狂下去的会,随后在击溃王可璙之后,率军攻打谢行本所部人马,逼的他们只能连连败退。
事情到了这里,应该就算是彻底结束了,可问题是关于善后的问题,还需要去解决。
丁德裕和王全斌随后便在蜀中展开了招安流亡的工作,算是彻底镇压了全师雄的起义。
按照之前的赵匡胤的规定,蜀中的士兵是要到开封去接受检阅的,所以,在镇压工作结束之后,王全斌和丁德裕便紧锣密鼓安排人马安顿蜀中的士兵前往开封。
王全斌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帮蜀中的士兵对于他的厌恶和反感,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蜀中的士兵和官员来到开封时候,第一时间就把王全斌等人在蜀中干的不法勾当全都告诉了赵匡胤,算是当着赵匡胤的面,告了他们一状。
赵匡胤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大为恼火,当即召回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人,准备要当面对质这件事情。
王仁赡得知赵匡胤震怒的消息之后,第一个赶了回来,不过他不是在认罪的,而是把所有在蜀中干的不发勾当全都推脱给了自己麾下的将领,把自己干的丑事抹的一干二净。
赵匡胤当然不是糊涂人,他既然紧急召回这些人来,那就一定是掌握了一定的证据才会这样做,所以面对王仁赡狡辩推脱的态度,他冷冷地回了一句。
“难道霸占李廷珪府中的女人,打开丰德府库房擅自拿取里面的财宝这种事情,也是下的人干的不成?”
王仁赡听了之后,冷汗直冒,心知不妙,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对于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人做得事情,宋太祖赵匡胤的处理态度还是比较公正和客观的,肯定了他们的功劳,但同时也不姑息他们犯的罪行。于是便命令中书省和门下省收集他们的罪状,将他们所有的罪行调查的一清二楚。
在蜀中这段时间,王全斌等人一共贪污了六十万六千八百多贯,这都还是公开的数字,像后蜀皇宫里面的珍宝尚且没有被计算在内。
除此之外,还有擅自克扣蜀中士兵工资,致使蜀中生变等等罪行,都是王全斌等人造成的,所以,任由他们如何抵赖,事实都摆在面前。
王全斌,王仁赡等人见证据确凿,只好伏法认罪。
既然他们已经对自己做的丑事供认不讳了,那接下来就是商量怎么量刑定罪了。赵匡胤找来了文武百官,并且让御史台判定最终的结果。
御史台和百官的建议是,他们的罪行最适合的处罚办法就是斩首处死,因为这是最有效的惩戒办法。
赵匡胤则觉得这样的处理段有点太过于重,毕竟灭后蜀的功劳可都是他们完成的,不能单单因为犯了罪,就一定要往死了整。于情于理也有点太过于偏激。
随后赵匡胤给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他在随州设置崇义军,安排王全斌前去接任崇义留后,而后又在金州设立昭义军,让崔彦进前去接任留后,王仁赡则被罢免枢密使职务,只担任右卫大将军的职务,至于麾下其他犯了罪的将士,赵匡胤决定采取既往不咎的处理态度,事情就算是到此为止了。
宋军在蜀中的种种行为,已经在蜀中的军民心中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而且蜀中的问题也只是暂时得到了解决,赵匡胤或许怎么都不会想到,在他死后十五年,蜀中将会再次爆发一场大规模的起义,而且影响之深,破坏之大,远超全师雄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