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小波、李顺传(三)

A+A-

    县城倒是打下来了,但问题是王波的伤势也很严重,算来算去,这并不是一场划算的胜利。

    被抢救回去之后的王波还没有来的及立遗嘱,就因为失血过多咽了气。起义军一时之间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本该是庆祝的时刻,却没有一个人脸上能够流露出喜悦的心情,在他们看来,王波的去世,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当一个人成为一群人信仰之后,他的一切举动都将影响到信仰他的这些人,这就是偶像的力量。

    毫无疑问,王波是蜀中起义军的绝对偶像,而且这种偶像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地扩大。

    如今偶像死了,这帮粉丝自然是很伤心的,他们会组织起来一起开追悼会,一起敬献花圈,甚至出殡为他哭泣。

    可现实却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有些偶像的影响力只是暂时的,如果不能给你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那就算是他再帅,再酷,终究也有过气和被遗忘的一天。

    起义军不可能因为王波的死,而选择放弃继续追星,相反,一个偶像去世了,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寻找另外一个偶像的身上。

    而这个偶像不是别人,正是李顺。

    李顺是王波的内弟,通俗点来就是他的舅子。

    所谓疏不间亲,虽然起义军对于李顺的领导能力目前还持怀疑态度,但既然是王波的舅子,那肯定平时商量什么密的时候,必然会带上他,再者来,王波的领导理念,也只有和他关系近的人才知道,那么,李顺自然就应该是新的义军领导。

    国还不可一日无君呢,更别这帮鱼龙混杂的起义军队伍了。要是没有一个人继续领导的话,那他们还真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李顺成功接过了王波的领导权,并决定继续贯彻他的理念,将造反进行到底。

    张玘死了之后,他麾下还剩下四百多人,这四百多人比较有底线,他们没想着去投靠李顺,而是选择要返回西川,准备投奔蜀中其他的官员。

    这四百多人辛辛苦苦从江源跑到了西川转运使樊知古的府邸,准备要在他这里混口饭吃。

    樊知古,字仲师,祖籍京兆长安,当年北宋攻克南唐,樊知古可是帮了不的忙。

    他这个人,没什么大的治国之才,相反,对于造船,跑运输,他却是很在行。

    所以,能够当上这个转运使这个美差职务,绝对不是凭关系走后门获得的,那绝对是凭实力得到的。

    张玘的四百多人来投奔樊知古,想要在他这混口饭吃,哪怕是跟着跑运输,当卸货工人,这四百多人都十分愿意。

    可樊知古不愿意接纳他们,因为自己这里并不缺人,多一个人就得多一分开销,这个账对于樊知古这种常年和钱打交道的人来,可是算的比谁都清。

    所以,他拒绝了这四百多人的请求。

    没有办法,这四百多人此刻是又急又恼,只能破口骂骂樊知古,过过嘴瘾算了,这么多人想要找工作,生存下去,那就只能是干一些对不起良心的事儿了。

    因此,这四百多人一不做二不休,立马返回去投奔了李顺,也干起了打家劫舍,放火杀人的勾当。

    本来蜀中的起义就已经闹得很凶了,可现如今蜀中的官员不想着如何安抚百姓,反而还将很多良民拒之门外,这算是怎么回事?

    要李顺能够继续活下去闹事,那绝对是拜蜀中官员所赐,要不是这帮酒囊饭袋的助攻,李顺的起义部队还到不了现在的上万人。

    江源之战后,李顺带领起义军开始重点进攻一些蜀中的重要州县,例如蜀州和邛州,这些地方人多不,物资也不少,是李顺等人的重点抢劫地区。

    而且有意思的是,李顺这个人搞抢劫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计划,也不先打哪里后打哪里,基本上都是抢了一个地方,然后随再去抢下一个地方,其活动踪迹实在是没有规律可言,让蜀中的剿匪工作一直没有什么进展。

    流窜作案必然有具体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迹象,可李顺虽然是流窜作案,但却有很高的警惕性,他知道打下一个地方之后,周边的地方肯定会加强防守,所以他从来都不是抢完一个地方,抢下一个地方,而是抢完之后,好好挑选一下再下,比狐狸还要狡猾。

    李顺能够闹得如此肆无忌惮,也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蜀中的官员实在是不太体察当地的民情。尤其是有一些官员,还特别喜欢给老百姓找事。

    其中就以吴元载最为出名。

    吴元载,字咸熙,并州太原人,时任东上閤门使。

    这个职务比较有意思,有点类似于过红白喜事的主事人,平日里的工作主要就是负责朝廷重大宴会的开幕式致辞,以及引见藩国使者朝贺等。甚至于对很多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他们也有指责和弹劾的权力。

    一般干这种工作的人,肯定在自我约束方面做得是相当的到位,毕竟,想要指责别人的不文明行为,自己就得先做得文明一点。

    吴元载这个人是个文明人,只不过他文明的有点过分了。

    本来蜀中的考察工作是由右谏议大夫许骧担任的,后来许骧考察的成都的情况之后,回来给宋太宗上了一封奏疏,提了提自己的意见。

    主要就是针对蜀中存在的一些民生问题做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蜀中这个地方的利弊,以及百姓的一些情况。

    他认为,蜀中地处偏僻,与外界的联系并不太紧密,加上当地的百姓平日里生活节奏都比较慢,日子过得都比较安逸,一旦是有突发情况发生,很容易影响到蜀中百姓的思想,所以他觉得,要想管理好蜀地,那再委派官员方面就得好好做做文章,精明强干自不用,起码得是一个忠厚宽仁的人。

    在奏疏的最后,他还着重强调,蜀中发生突发情况,一定要以安抚为主,不能强行镇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宋太宗看了许骧的奏疏之后,也在盘算到底派谁去比较合适,在挑来挑去之后,就选中了吴元载。

    挑选他的目的很简单,吴元载管理地方很有一套。

    挑能人去管事,宋太宗考虑的并没有错,可错就错在,偏偏挑选了吴元载。

    刚才我也了,吴元载是一个对自己有很高要求的人,那既然是对自己要求这么高,势必对别人的要求也不低。

    他来到蜀中之后,下令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禁止百姓大搞娱乐活动,什么宴会做寿,什么吹拉弹唱,吴元载是统统不让弄,搞得当地的服务行业在那几年很不景气。

    不让娱乐也就算了,顶多没有了日常消遣,可是吴元载却事无巨细,芝麻绿豆大的破事,都要放大成危害社会的程度来处理。

    哪怕就是老百姓吵架,他都要把骂人的人拉出来好好教训教训,教训完了之后,还要搞思想教育工作,很多老百姓都快被吴元载这种精细求精的做事风格逼疯了。

    不让搞宴会,这能够理解,不让讲排场,这也能够理解,可想要让老百姓每天咧个嘴,见谁都笑嘻嘻的,这可就不能理解了。

    在蜀中的百姓看来,吴元载这纯属是管天管地,还要管拉屎放屁,典型的没事找事。

    事管的这么细,这可能是受他本人之前工作习惯的影响,可大事管不了,这就是能力问题了。

    王波在青城县起义之后,吴元载是一点御敌的办法都没有,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能混一天是一天。

    大事管不了,事管的太宽,这就是吴元载失败的地方,同时也是蜀中矛盾激化的关键所在。

    王波死了之后,李顺当了起义军领导,吴元载就更是控制不住失控的局势了,只能写奏疏给朝廷,明实情,并告诉宋太宗,自己实在是管不了这个地方。

    宋太宗得知蜀中现在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也是忧心忡忡,每天着急上火,寝食难安,只好让东上閤门使郭载接替吴元载的职务。

    同样都是在一个职位上任职,郭载的为人可就比吴元载通融多了。

    这是个老实人,而且很有责任感。

    之前许骧考察蜀地的时候就已经告诉了宋太宗要找忠厚的人管理蜀地,可偏偏宋太宗就选了吴元载这个人去,结果闹得一团乱麻不,自己还撂挑子不干了。

    要是早点派郭载去的话,或许也就没有后来的事情了。

    当然,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不是一个人能够左右的,他们顶多只能干涉干涉,却无法改变其发展轨迹。

    更何况,郭载还不能够改变李顺起义闹事的轨迹。

    郭载也是挺倒霉的,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被安排到蜀中去管理考察,简直就是去白白送死。

    但他还是去了,因为这是他的责任,那么既然是责任,就不能推卸,必须要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