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小波、李顺传(十三)
多疑的宋太宗此刻就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生怕自己的决策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只能听从别人的意见,尽量避免让自己的损失一些。
随后,他派内侍押班卫绍钦出发追赶赵昌言,并与中途负责指挥和节度赵昌言的人马停驻凤翔。
要这赵昌言走的也是真快,等卫绍钦追上的时候,他已经来到了凤州,卫绍钦赶紧拦下了赵昌言,让他就在凤翔这儿待着,哪儿也不许去,听后调遣。
赵昌言有些纳闷,不是好的要去蜀地吗?怎么又让停在凤翔了,难道是蜀中的情况开始好转?不需要自己再去了?
他想了很多种疑问,都猜不透宋太宗的意思,却唯独没有想到宋太宗对他的不信任。
不去就不去了,反正这是皇帝的命令,在凤翔待着,就当是度假旅游了。
赵昌言是去不了,但是张咏却还得去。
刚到益州的张咏,也是人生地不熟,不太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税赋定价,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张咏展开了走访调查工作。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还真把张咏吓了一跳。
对于张咏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益州的守备兵力如何,他做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城中只有三万多人的守备兵力,而且基本上都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
人数倒是也不少,就是吃饭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张咏觉得很奇怪,朝廷往蜀中派了那么多转运使过来,居然还有人吃不上饭,难道是有人贪污了?随即,张咏便展开了深入的调查。
他开始实地走访,调查当地百姓吃饭的问题,结果发现,仓库里面的粮食多的实在是吃不完,根本就不是吃不上饭这么简单。
问题的关键在于盐价太高!
益州的市场盐价已经远远高出其他地方很多,老百姓不是吃不上饭,而是买不起盐。
找到问题,这就好办了,随后张咏便想到了一个能够解决士兵吃饭和百姓卖盐的关键办法。
那就是先把盐价控制下来,然后让老百姓拿着粮食来换盐,这样既可以解决士兵吃饭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百姓吃盐的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老百姓听能够拿米换盐,个个端着米盆,面盆前来找张咏兑换,在实行了几个月之后,张咏已经换到了上等的好米数十万斛,足够解决益州守军的吃放问题了。
蜀地的老百姓算是盼来了青天大老爷了,个个欢欣鼓舞,歌颂张咏。
但有人捧,自然就有人踩。蜀地这个地方,目前能够了算的人物,只有王继恩。和这位朝廷老资历比起来,张咏就算是干的再好,王继恩也会拿出来挑刺。
其实也不难理解,好人都让你做了,那我岂不就是恶人了?
王继恩觉得,既然你张咏这么能干,那就先把军饷和饲料问题给我解决一下。随后,他便向张咏索要军饷和饲料。
既然领导给提出问题了,那就得解决,张咏随后便给出了王继恩答案。
他送了一大批钱过去,告诉王继恩,这就是军饷。
王继恩看到张咏送来的钱,心中当然是很得意的,但问题是光送钱不行啊,人能够拿着钱花,可是马不能啊。
随后王继恩便继续刁难张咏,便愤怒地对他了一句话。
“难道你是指望让我的战马吃这些钱吗?”
张咏听了这话之后,早料到王继恩会来这套,随后,他便一五一十把情况给王继恩汇报了一番。
“战火四起,草场都被战火焚荡,那还能那么容易找到草料,即便是有,也是从老百姓家里找来的,可如今王公闭门不出不,还天天大摆宴会,也不想着出去讨贼,这草料怎么就能够凑齐了?倒不如王公开门迎敌,这草料自然就有了。”
这番话的王继恩是哑口无言,一时半会不知道该什么好。
你不找草料,我的战马就没法出城剿匪,可长草的地方都在起义军的里,你不出战,怎么给你供给草料,这显然更像是一道辩证题,双方各有各的道理,却都不服对方。
王继恩恨得张咏牙根痒痒,想给他找个鞋穿,却不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张咏把这个问题直接汇报给了朝廷,吓得王继恩再也不敢什么了。
嚣张跋扈的王继恩算是碰到了一个难缠的死对头,总是给自己制造麻烦不,自己还一点办法都没有。
由于张咏举报及时,宋太宗又派卫绍钦前来督促王继恩速战速决。王继恩眼见没有办法再继续拖下去了,只好出兵,剿平了蜀州的起义军,收复了蜀州。
王继恩的办事态度绝对是属驴的,推推走走,不推不走,能不动就不动,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这就是典型的官僚作风问题,好不容易出来一趟,要是不折腾一下地方,那还真是显不出自己的恶人本色。
蜀州之战结束之后,王继恩抓回来了一大批起义军头脑人物,前后一共三十多人,便询问张咏该怎么处理。
张咏给出的答案让王继恩有点不能够接受。
把人全放了!
王继恩实在是不能够理解,自己好不容易辛辛苦苦抓回来,您可倒好,一句话直接让我放了,这是玩我呢?
王继恩不想放,但张咏却坚持要让王继恩放人,并且告诉王继恩这是宋太宗的意思,自己来蜀地就是为了办招抚工作的,可不是来看着他砍人头领功劳的。
连皇帝都搬出来了,王继恩也不想再继续杠下去了,只能是放人。
面对眼前的这位同僚,王继恩此刻内心充满了未知和恐惧,这个张咏到底有什么可怕的地方,居然让自己束无策。
后来王继恩应该是想通了,皇帝既然派这种刺头来和自己一块搭伙,那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搞不好,就是派来找自己麻烦的。
对于这个设想,王继恩感到有点后怕,于是,自此之后,便开始收敛起来,再不敢在张咏的面前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尽量和他保持和睦相处的局面。
王继恩倒是自己老实了,可他的下却还依旧不老实。仗着王继恩撑腰,在张咏到来之后,居然还敢明着抢老百姓的东西,简直是一点王法都没有了。
老百姓深知王继恩不敢惹张咏,于是便哭着找张咏理,希望能够给他们做主,惩戒这些不法的士兵。
张咏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要是插治王继恩的兵,那就是在打王继恩的脸,况且自己也没有这个权利能够去管,别到时候光是给百姓出了一口恶气,回头再得罪了王继恩,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但百姓的事儿,再那也是大事,不能就这么算了,对于不法的士兵,当然要惩处,只是,这个处理办法,自己不能插,只能交给百姓自己处理。
对于前来上门告状的老百姓,张咏偷悄悄给他们了这样一番话。
“如果再碰到有王公的士兵劫掠你们的财产,那你们就把他抓起来,然后扔到井里面淹死,这样,以后就再没有人敢去招惹你们了,你们以后也不要再因为这个事儿来找我了,记住我的去办,肯定不会再受到骚扰。”
要这张咏也真是个办事滴水不漏的人才,一来可以让百姓泄愤,二来还让王继恩抓不到自己的把柄,两头问题都能解决,实在是滑头的很。
百姓听后,随即回去招办,凡是再来抢自己东西的,立马一拥而上,抓起来就往井里扔,搞得这帮官吏和士兵再也不敢去干这种事情,只能老老实实待着。
下的人敢这么肆无忌惮抢劫,那肯定是王继恩授意才敢这么做得,如今被张咏这么一折腾,外快是赚不上了,只能再想别的办法。
王继恩恨张咏坏自己好事,但是又找不到什么把柄治他,只能忍着一口恶气。
把这么个大人物治理的服服帖帖,张咏实在是不简单,苏易简的眼光也着实是高明。
可光能制服王继恩还不能算完,他下的士兵着实是难管的很,要是让王继恩再继续带领,恐怕日后还会再惹出更多的麻烦,尤其是平叛返回的途中,生出变故可就不妙了,倒不如先秘密上奏朝廷,让皇帝派一些心腹大臣前来分割王继恩下的人马,弱化彼此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无法形成气候,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场不必要的兵变发生。
奏表送回去之后,宋太宗充分听取了张咏的建议,分析了蜀地现在的宋军情况,在挑选了一番之后,便决定委派枢密直学士张鉴和西京作坊副使冯守规一同前去,分别领导王继恩的军队。
要张咏是个聪明人,他猜透了宋太宗对于一人专权的担心,于是便顺着皇帝的意思,提出了这封密奏。
还别,这封密奏还这就抓住了宋太宗的疑心,让他确信,蜀地的宋军很不老实,需要再派人去分解兵力,分权领导,一则不至于产生兵变,二来还能够防微杜渐,一人专权搞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