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小波、李顺传(十四)
在走之前,宋太宗还是和送赵昌言一样,秘密把他俩叫来,意味深长地嘱咐他们俩,告诉他们俩讨贼的方略。
张鉴觉得,要是把分割军队权力这种目的表露的太过于明显,可能会引起士兵们的怀疑和警觉,倒不如告诉他们这次出征的目的是为了安抚士卒,这样既不会引起他们的怀疑,也能够做到万无一失。
宋太宗听从了张鉴的建议,便答应他和冯守规以安抚的名义进入蜀中,然后见行事。
蜀中的情况虽然进入收尾阶段,但是依旧不容客观,李顺麾下的杨琼开始骚扰邛州,甚至于就连眉州这段时间也还是被起义军骚扰的不能够正常生活。
身为崇义使的宿翰随后便再度组织兵力,继续着剿匪的工作。
宿翰的办事效率还是挺高的,不仅在眉州重创了起义军残余势力,而且还顺势带着人马前来增援嘉州城。
张余的残部眼看大势已经不可逆转,只好做了一个不得已的决定。
杀掉张余,拿着他的人头去邀功。
这个套路已经是不稀罕了,历朝历代的起义军在最终走投无路的时候,士兵们大都会选择这个办法来保全自己的性命,好点的,还有可能混到点功名。
王继恩眼见张余的人头被送来,心中当然十分高兴,但同时也有点忧虑。
他高兴的是,这个功劳最终还是让自己拿到了,忧虑的则是反贼已经被平定,接下来就不能再继续在蜀地逍遥过日子了。
王继恩的直觉还是很准的,没过了多久,朝廷就下令让他回朝复命,至于西川的招抚工作,朝廷则交代给了已经升任峰州团练使的上官正和右谏议大夫雷有终来担任,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王继恩的大权。
他算是看出来了,朝廷原来早就想这么安排了,只是顾及自己的面子,所以才在这个时候对自己下,想来也正是有点愧对朝廷。
既然不能继续逍遥了,那就尽早抽身收吧。
就这样,王继恩带着遗憾,带着不甘,离开了成都,离开了蜀地。
有人走,肯定就有人来,随后,朝廷又给蜀地派了一个人来负责招抚工作。
这个人名叫石普,时任西京作坊使和钦州刺史。
石普原先是王继恩麾下的西川行营先锋大将,和猛人马知节,韩守英都是当时王继恩麾下的名将,作战积极勇敢,从来不拖泥带水。
这次任命石普为西川巡检,按道理来,只是一件好事,毕竟升官对于谁来,都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石普当时可并不这么想,相反,他觉得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自己的上司都被调回去了,看情况像是要回去接受调查审问,自己又是王继恩的下,麾下的士兵在蜀地干了这么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情,要是能够得到宽大处理,那真是阿弥陀佛,烧了高香了,那还敢指望升官这种好事。
石普觉得,朝廷很有可能是让自己把事办完,再收拾自己,也就是俗话的卸磨杀驴。
可当宋太宗点名要见他的时候,石普所有的疑虑全都打消了。
因为宋太宗见他就是要赦免他在蜀中的罪行。
石普有点发懵,但还是清楚意识到宋太宗的意思,这叫以观后效,看你表现。
石普随后诚惶诚恐感谢宋太宗的不罚之恩,宋太宗也十分器重石普这样的人才,毕竟是有功之臣,该宽大处理还是要宽大处理的。
要不然杀了石普,到时候朝廷因为这事打起口水仗来,那挨骂和背锅的还是自己。
宋太宗不仅要赏石普,还要重赏!随后便又加封他为西川都提举捉贼使,要他荡平蜀中残存的所有起义军势力。
石普眼见宋太宗如此器重自己,心中倍感欣慰,发誓一定要荡平蜀中残余。
此次事件,着实让石普受了惊吓,他刚打算回蜀地去静养两天,麻烦就找上门来了。
李顺的残余党羽王鸬鹚在邛州以南一带继续搞事,并且为了继承李顺闹事的衣钵,他还自封自己为邛南王,打算要拉开架势,继续把造反搞得再热闹一些。
石普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有点气愤的,心中暗想,这帮混蛋,真是一点都不想让自己消停一下,看自己怎么收拾他们。
可是冷静下来之后,石普又觉得自己刚才的想法太过于冲动,为什么解决问题一定要靠拳头呢?难道靠嘴不行吗?
随后,石普冷静分析了蜀地频繁爆发起义的原因,在分析了众多设想之后,他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赋税!
之所以蜀中王波和李顺的起义一直剿了又有,灭了还得剿,就是因为百姓的负担太重,无法维持生计,所以老百姓只好选择当匪,如此一来,循环往复,蜀地永无宁日。
于是乎,石普对下的人交待道。
“老百姓当贼,并非是本心,皆因赋税繁多,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如果要是减免蜀地赋税,鼓励百姓恢复农耕生产,则蜀地的起义军自然不攻自破。”
众人听后,都觉得石普分析的很有道理,连连点头称赞。
那既然没有人反对,干脆就直接张榜公告给老百姓,让他们各回各家,各自休养生息。
当这条榜文发布出来的时候,果然如石普所设想的一样,蜀地的百姓纷纷感恩朝廷的仁慈和体贴,纷纷放下造反的矛戈,重新拿起锄头,回到了乡里,村里,继续着自己的耕作生活。
王鸬鹚的起义,就这样,被石普兵不血刃瓦解了,简单到不费吹灰之力。
石普这边的问题算是得到了解决,但张咏这边的问题还没有着落。
本来蜀地的起义军都已经镇压的差不多了,事情也该到了圆满解决的地步了,可偏偏他们自己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西川的戍兵因为不满领导被更换,于是便爆发了哗变,而带头闹事的是一个叫刘旴的兵。闹事的范围一度波及到蜀州和汉州等地,严重威胁到蜀地来之不易的和平。
有人闹事,办他,还废什么话。这是当时益州钤辖马知节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刘旴闹事的第一时间,他便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率领三百多人收拾刘旴的闹事队伍。
可是上官正却觉得马知节做事实在是欠考虑,这种莽夫性格,迟早得惹出更大的乱子来。于是便打算叫他来成都,先好好坐下来商量商量,然后再从长计议。
马知节起初不想来成都和上官正浪费口舌,但看在同僚面子上,他还是去了,并且也冷静下来听上官正的建议。
上官正的意思是打算以招抚为主,打为辅,争取做通刘旴的思想工作,争取让他回头是岸。
马知节并没有反驳什么,而是静静听完了上官正的建议,随后,他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吧,既然已经出事了,那就不能拖着,多拖一天,就得多一天的耗费,倒不如趁着现在刘旴还没有闹大,还能够收拾得了,要是照你的意思去办,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上官正被怼的无话可,马知节也不想多和他废话,立马起身就走,带着部队继续去追击刘旴的人马。
上官正在思虑了良久之后,发现马知节的确实是有道理,于是便也带着人马前去追随马知节的脚步,准备一举荡平刘旴。
等他赶到的时候,马知节正在和刘旴所部激战,上官正命人增援马知节所部人马,二人联,一举镇压了刘旴的反叛。
刘旴从起兵闹事,到被镇压,前前后后也就只有十天,不得不,朝廷对蜀地现在的管理态度,也代表了朝廷的态度。
起初上官正本不打算出兵帮助马知节,还是张咏用激将法骗他出战协助马知节,随后便才有了后来速战速决的成果。
至此,蜀地的叛乱到这里,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了,虽然有遗憾,但好在现在已经恢复平静,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对于此次王波、李顺的起义,宋太宗觉得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国才多少年,就爆发了如此规模巨大,却影响极其恶劣的起义,这不是自己的失职,是什么?
所以,按照老一辈皇帝的传统,在这个反思总结的关键时刻,作为皇帝,往往要站出来就自己个人的问题做反思性的总结。
也就是我们常的罪己诏。
草拟罪己诏不是个事,一般文官还真干不了,把皇帝的罪行放大的太过于夸张,这会有损皇帝的形象,但写的太好,反思效果肯定一般,甚至还有拍马屁的嫌疑在里面。
怎么写都没法下笔,因此,多数中书门下的官员都不敢揽这档子事,想要写的天衣无缝,令皇帝满意,实在不是一个容易办到的事情。
既然没人敢写,那就只能指派人来写了,时任翰林学士的钱若水接受了这次书写罪己诏的任务。
钱若水是个能人,文思敏捷不,而且懂得还多,因此,宋太宗交代下去任务之后,钱若水随后便给出了满意的答卷。
以下是罪己诏的原文:
“朕委任非当,烛理不明,致彼亲民之官,不以惠和为政,筦榷之吏,惟用刻削为功,挠我蒸民,起为狂寇。念兹失德,是务责躬。改而更张,永鉴前弊,而今而后,庶或警予!”
这是宋太宗自己的反思态度,但却不一定能够让百姓信服,但这种形式上的东西,自己不做的话,那百姓就更不相信宋太宗这个皇帝的为人了,所以,写与不写,后果可能都一样,但写了,终究还是要比不写强。
态度决定结果,但并不一定代表这个结果就是一个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