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张海、郭邈山传(下)

A+A-

    欧阳修的建议提完,宋仁宗并没有再什么,只是再度陷入了思考之中。

    讨贼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单纯的把叛乱分子杀掉?还是彻底防患于未然?

    介于金州被抢劫事件影响十分恶劣,宋仁宗最终还是做出了特别的指示,他要求利州路转运司如果再碰到金州被抢劫的情况,可联络周边的梁州和洋州出兵协助。

    对于金州的处理态度,宋仁宗一码归一码,并没有从根本上去打算解决,所以,还是引来了枢密院官员的不满。随后,这帮人再度积极上奏。

    |“陛下,眼下各州各路正在捉拿叛贼,如果要是能力不高且昏庸年老的人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倒不如从中书,门下两省里面挑选一些能力比较出众的官员来担任,之前富枢密副使也曾提过要从枢密院和中书门下这两府里面选拔能人出任,如今想来,此话的确实有理,倘若陛下不愿调动两府两省的要员,那就从各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官员中选拔,严格筛查地方上的巡检,县尉,都监等职务,若他们无才胜任职务的,可令其就地罢免,另择良才任用。”

    如果只是一个人这么宋仁宗,宋仁宗可能尚且还需要考虑一下,可如今枢密院几乎声音都保持一致,急切要求宋仁宗要按才能分配官职,如此看来,宋仁宗就是不想这么做也得硬着头皮做了。

    随后,宋仁宗下令,同意枢密院这个特事特办的建议。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诏令还没有在全国实行,又一起因为官员办事不利引发的动乱在光化军驻地上演了。

    光化军是宋太祖赵匡胤在乾德二年于襄州设置的驻扎部队,治所位于乾德县境内,从宋代的地域隶属关系来看,光化军归京西路管辖,是朝廷很重要的一路人马,而且光化军的历史也比较悠久,从北宋开国,一直到南宋与金国,蒙古交的过程中,光化军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后来直到宋朝灭亡,光化军编制才算是彻底走下了历史舞台。

    其实按照北宋的军事分级制度来算,光化军属于是禁军部队,按照以往人们的传统观念,一提到禁军,首先,第一反应肯定以为这是守卫皇宫或者给皇帝当保镖的部队,级别高不,而且战斗力还很强。

    当然这种看法也没有错,禁军部队的职责确实是守卫京畿地区,负责皇城的安全,但宋代的禁军制度却和其他朝代有所不同,除了守卫京畿以外,各州各路也有禁军部队。

    不是当了守卫京城的禁军这辈子就一直待在京城,当了地方禁军的就只能在地方混,准确来,这两帮禁军是要经常换班的,也就是守卫京城的禁军会定期被换到地方的禁军部队,而地方上的禁军部队也会不定期被抽调到朝廷的禁军部队来站岗。

    总之就是一句话,这是一个需要经常出差的工作。

    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形成势力的勾结。京城的官员无法和禁军形成亲密的联系,极大避免了夺权情况的发生,地方上的禁军又无法在地方和官员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避免了割据的发生。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防得了地方,却防备不了禁军自己。

    当时在光化军担任职务的是一个叫韩纲的人,可能也是因为带着这么一帮部队的原因,所以他这个人的脾气十分的臭。

    脾气臭,暴躁,倒也正常,在外带兵打仗的,脾气好了还管不住底下这帮兵呢,可韩纲不光是脾气臭,做事也比较绝。

    张海和郭邈山的人马打到这里的时候,韩纲倒是也积极组织人马出去抵抗了,可问题是,在后勤伙食方面,韩纲却做得有点不太地道。

    当时士兵们行军带的干粮基本上都是大饼,按道理来,出门打仗,怎么着也得把伙食先给大家备好,可韩纲不仅在做饼的分量上进行克扣,而且还经常延误发放伙食的时间,搞得士兵们是饥一顿饱一顿,完全不在战斗的状态。

    这也就算了,既然当领导的办事效率低,那干脆当地的老百姓就自发组织起来带着酒肉来犒赏士兵。

    韩纲一看这帮老百姓居然这么有钱,还能拿得出酒肉来劳军,随即便想了一个馊主意。

    他下令把老百姓家里面养的羊和猪全都抢回来宰掉,充作军粮,同时,还把市井中流通的市钱也一并收入囊中,全都用百姓的这些资产来为给自己造武器,制铠甲。

    他这么一搞,搞得老百姓和士兵都很不满,老百姓不满是因为抢了自己的东西居然连个法都没有,士兵不满则是因为干这种事儿实在是太缺德,这叫他们以后怎么面对这些父老乡亲。

    把事情做绝,这是韩纲为人比较失败的地方,当然这也为他后来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由于长期的压迫,导致军中的士兵不满的情绪开始日益滋生,终于,这积压已久的情绪在某一天爆发了。

    当时军中有一个叫邵兴的士兵,暗中聚拢人马,打算要盗取兵器库,然后发动兵变,干掉韩纲。

    也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把这个消息捅到了韩纲那里,结果韩纲连夜便带着家眷爬墙逃出了城外,坐着船从汉江溜走了,当然还有一批随行的官员。

    眼见消息走漏,邵兴等人便火速占领了府衙,并放火焚烧民居,彻底拉起了起义的大旗。

    同时,邵兴等人还劫持了光化军指挥使李美,并要求他带着三百多人马跟着自己一道前往蜀道。

    可惜李美的年纪实在太大,这种让他长途跋涉的活动,他实在是干不来,索性,李美选择了上吊自杀。

    邵兴等人走蜀道的目的很简单,其实就是为了在蜀地称王称霸,与张海和郭邈山等起义势力形成呼应之势,所以才决定涉险走这一步棋。

    除了李美的三百多将士以外,邵兴还带了二百多人,一共随行的五百多人,结果在走到商州滚口的时候,碰上了华州,商州,虢州提举捉贼使上官珙,双方在这里血战了一场,结果上官珙死于乱军之中。

    由于主将上官珙已经战死,军队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所以这帮士兵纷纷往蓝田县方向溃逃,甚至部分人还躲进了蓝田的深山里面,和邵兴的人马玩起了捉迷藏。

    旗开得胜的邵兴决定继续挺进,再来到饶风岭的时候,又碰到了兴元府的守军,邵兴二话没,直接又狠揍了一顿兴元府的人马。兴元府军校赵明干脆一拍大腿直接带着本部人马投降了邵兴。

    自以为天下无敌的邵兴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宣传办法,他下令在百里之内张贴榜文,招募大量的士兵加入自己的造反部队,不管是用骗,还是哄,只要能拉来人,怎么都行。

    在这么一番操作之下,商州当地铸钱监的两千多人马全都被邵兴招揽到了麾下,虽都是朝廷的人马,但这两千多人中大都不是什么正经人物。

    主要是鄜延,泾源等地死掉主帅无处投奔的散兵游勇,甚至还有被发配到鼎州,澧州,岳州,鄂州服刑的囚徒,论综合战斗阵容来,真可以用杂牌军来形容。

    前有张海,郭邈山等人的叛乱,如今又来了个邵兴,商州,虢州,蓝田等地不堪其苦,所以联合起来想雍州和延州发求救信。

    身为陕西宣抚使的韩琦在听到这个情况之后,随后便做出了自己的指示,把调派在外的人马赶紧抽调回来,准备随时应对张海,郭邈山,邵兴等两路动乱。

    同时,对于鼎州,澧州,岳州,鄂州跟着造反的囚徒,韩琦有打算对他们法外开恩,下令直接抓住之后,押送到自己的府邸,当然并不是要自己留着用,而是要从这些人中,挑选一些身强体壮的人填补到朝廷的龙猛军和龙骑军里面。

    韩琦的想法是好的,但无奈邵兴更是狡猾,他利用花言巧语,坑蒙拐骗等等诸多段,留下了这些囚徒,使其成为了自己的心腹,彻底绑定在了自己造反的战车上面。

    韩琦眼见一计不成,便又生一计,他想起上官珙战败之后,残余人马逃到了蓝田深山里面,于是便派内侍黄琮和范迁等人带着自己的赦免令前去召集这帮士兵,并且还放出话来,要赦免他们之前的溃逃之罪。

    收拢残部这还不算,韩琦又派出大将谢云行带着士兵进山搜捕张海,郭邈山和邵兴等人。

    韩琦这算是布下了一张大,誓要将张海和郭邈山等人一打尽。

    邵兴眼见韩琦围剿自己的盟友,深知这两个人一旦失败,自己必将失去援助,于是,脚底抹油,选择了开溜,直接带着自己的人马逃窜到了兴州和洋州地界。

    此刻的邵兴就如一条丧家之犬一样,已经没有了先前的生气,在来到兴州和洋州地界的时候,又碰到了捉贼提举陈曙带领的人马,不过这一次,邵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婿水附近,邵兴连带他的党羽全部被陈曙生擒,并且全都被送到了京师开封,等待宋仁宗的最终处理意见。

    虽宋仁宗的庙号里面带有仁字,但对犯上作乱的人,他似乎并不打算要仁慈。

    在对待邵兴的叛乱,宋仁宗做出了自己的指示,要求全部凌迟处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自己内心的愤怒。

    邵兴被宰了,剩下的张海和郭邈山也好过不到哪里去,在被韩琦派出的人马各种围追堵截之后,最终张海和郭邈山的起义被彻底平定,两个人连个最终的下场都没有再史书中留下。

    不过留下留不下已经不重要了,反正最终的结果都是一个死字。

    动乱再次被终结了,继王伦之后,这已经是庆历三年的第二场动乱了,同时也是宋仁宗执政期间,最糟心的一年。

    当然,庆历三年的两场起义似乎是宋仁宗执政期间的一个开始,因为接下来还有几场非常重要的起义在等着宋仁宗去解决,和这两场无足轻重的起义比起来,真正的重头戏实际上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