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还有就是列国志系统的历史演义。
需要明,最早讲述列国故事的是宋元讲史话本。
如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
到了明中叶,余邵鱼编列国志传一书。
列国志传共八卷二百二十六则,它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武王伐纣,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长达八年的历史。
这主要依据国语、左传、史记等史籍,同时吸收了不少民间传以及宋元以来的话本和戏曲故事。
列国志传是武王伐纣平话到封神演义、七国春秋平话(前集)到孙庞演义的过渡性作品。
此后,冯梦龙把余邵鱼的列国志传改编成新列国志,全书由二十八万字扩展到一百零八回,七十余万字。
他砍掉了从武王伐纣到西周衰亡这段历史,集中写春秋、战国时代,成为东周列国的历史演义。
包括在艺术上也有所进步,像是清乾隆年间,蔡元放把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再加了一些夹注及评语,改名为东周列国志,共二十三卷,一百零八回。
它实际上是新列国志的评点本。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乱年代,政治、军事、外交、思想等方面的斗争空前激烈和活跃。
在诸侯之间争夺霸权、施行兼并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们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胆识谋略,思想情趣、道德风貌都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东周列国志把它艺术地形象地表现出来。
东周列国志全书脉络分明,有详有略,用五分之四的篇幅写了春秋时代五霸竞起,互相争雄的动乱局面。
用五分之一的篇幅,写战国时代七雄争霸,此长彼消,最后为秦所吞并。
以时间为序,以五霸七雄为重点,穿插其他效果的历史,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东周列国时代的历史。
在描写历史事件时,还表现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爱憎感情。
对贤明君主选贤任能,改革政治,给予热情歌颂;对暴虐昏君残害人民则给予无情批牛
如作者用整整七回的篇幅写齐桓公开创霸业的故事,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重用管仲,大胆革新,富国强民,成为春秋霸主,可是后来偷安享乐,重用奸佞,结果被害而死,三日无人收尸。
中还描写了许多出色的战例,表现了军事家杰出的指挥才能,对谋士客的活动也做了大量描写,全面展现了东周列国时代的人情风貌。
叙述东周列国故事的作品还佣孙庞演义和乐田演义。
孙庞演义二十回,署“吴门啸客述”。现存明崇祯九年(636)刊本。
乐田演义十八回,成书稍晚,作者是清初着名家徐震。
书坊把孙庞演义和乐田演义合刻,称为前后七国志。
孙庞演义写孙膑、庞涓朱仙镇结义,同上云梦山鬼谷仙师学兵法战策。
庞涓下山被魏国拜为大元帅,招为驸马,他狂妄自大。
庞涓得知孙膑学成了高超本领,可以制服他,就千方百计陷害孙膑,孙膑后来成为齐国的军师,在争战中活捉了庞涓。
孙庞演义用史实作点缀,多采民间传,杂以神魔鬼怪,与史实距离甚远。
爱憎分明,讴歌了孙膑,贬斥了庞涓,把孙膑足智多谋、襟怀坦荡和庞涓阴险奸诈、嫉贤妒能的性格作了强烈的对比作品语言简洁朴实,保留了市井书的特色和民间文学的风格。
乐田演义出自文人之,风格与孙庞演义不同。
作者借乐毅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想。
“奇才有奇用,大志成大功。但恨尘埃里,无人识英雄。”
以及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
我们以隋唐历史为题材的数量很多,约有十二部,下面对其作一简单评述。
隋唐两朝志传,十二卷一百二十回。
题为“东原罗贯中罗本编辑”、“西蜀升庵杨慎批评”,此书从隋末写到唐末僖宗年代,前面九十一回写隋亡唐心历史,后面二十多回,概述了贞观以后二百多年历史,虎头蛇尾,十分潦草。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八卷八十九节。
比如题“金陵薛居士本,鳌峰熊钟谷编集”,此书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写起,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止,主要演述隋朝灭亡和唐王朝建立的过程,末尾叙述唐太宗征高丽,加入薛仁贵征东事迹。
大唐秦王词话,八卷六十四回,题“澹圃主人编次”,澹圃主人是明万历年间人诸圣邻的别号。
此书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颁诏李渊为太原留守写起,以隋末群雄并起为背景。
以李世民反隋统一下为主线展开故事,直写到李世民登极,以上三书是唐中较早的三部作品。
隋炀帝艳史,八卷四十回。题“齐东野人编演”,“不经先生批评”。
叙述隋炀帝阴谋夺位后,荒淫无耻,穷奢极欲,任用奸佞,残害人民,把一个富强的国家弄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人民奋起反抗,隋炀帝众叛亲离被缢死。
隋炀帝艳史虽然没有多写李世民建立唐王朝的事迹,但它对隋炀帝的批判深刻揭示了隋亡唐心原因,艺术水平较高。
因此被清代的隋史遗文大量吸收,成为唐系统中承前启后的一部重要作品。
隋史遗文的出现,标志隋唐系统发展的新阶段。
隋史遗文,十二卷六十回,明袁于令撰,存明崇祯刊本。
隋史遗文改变了以往以李世民为中心,以历史编年为顺序敷衍隋末唐初历史的写法,而以瓦岗寨诸英雄,尤其是秦琼为中心,写成了瓦岗寨和秦琼的英雄传奇。
隋史遗文前四十七回写秦琼出身经历,从四十八回起,转入李渊起义,破王世充、窦建德,秦琼投奔李世民,成为唐朝开国功臣。
全书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关于秦琼的大部分故事在本书第一次出现。
隋唐系统中影响最大的是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二十卷一百回,清褚人获着。
隋唐演义以隋炀帝与朱贵儿、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两世姻缘为中心,从隋文帝即位伐陈写起,到唐明皇从四川返回长安为止。
以史为经,以人物为纬,着重写了三部分内容。
一是秦琼、单雄信等英雄故事;一是隋炀帝故事;一是唐明皇、杨贵妃故事。
其所写的时间跨度长,头绪复杂,作者巧妙组织,可见其写作功力。
比隋唐演义稍晚出现的唐演义全传,是隋唐题材由历史演义演进到英雄传奇的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演义全传前半部分又称唐前传,六十八回,后半部分唐后传包括两部分,即唐英雄传(即罗通扫北)十六回,薛家府传四十二回。
书约成于清雍正年间,署鸳湖渔叟校订。
唐前传最突出的成就在于以瓦岗寨好汉为中心,塑造了隋末乱世英雄的群像。
第一回至十三回写秦琼的传奇故事,十四回至二十回写因父亲惨遭杀害而造反求生的伍云召;第二十一回至四十回重点写憨厚粗鲁的程咬金。
第四十四回至五十三回重点写勇猛无比的尉迟恭;第五十三回至六十一回重点写英姿焕发的少年英雄罗成。
情节曲折,语言流畅,体现了民间文学朴素而刚健的风格。
唐后传中的唐英雄传写的是唐太宗御驾征北番,被围困在木杨城。
程咬金杀出番营到长安求救,罗成之子罗通挂帅扫平北番的故事。
薛家府传写薛仁贵一生的经历。
薛仁贵出身贫寒,经历坎坷,征辽时战功卓着却被奸臣张士贵冒认,长期不受重用,尉迟恭鞭打张士贵审出真情,才得重用,救驾平辽,被唐太宗封为平辽王。
唐演义全传之后,出现了不少隋唐系统的续书。
佣混唐后传、唐三传、粉妆楼全传等等。
隋唐系统十多部的嬗变是个复杂的过程。
以隋唐故事为题材的大致可以分为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两大系统。
历史演义系统主要叙述隋亡唐兴改朝换代的历史,而英雄传奇系统以秦琼等瓦岗英雄为中心,着重描写“十八家反王,六十四处烟尘”的英雄起义与成长史。
受到明中后期个***思想的一,中忠君思想、贞节观念逐渐淡化,而反映市民意识的思想逐渐加强。
在隋唐系统的演化过程中,英雄人物逐步从神到人,更加贴近生活,富有个性,鲜明生动。
因此总的来,隋唐系统的演化过程,是情节不断丰富,描写更加细腻,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隋唐系统的续书构成,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移植法,例如将民间流传的薛仁贵的故事吸收过来,成为唐书志传、隋唐两朝志传的部分内容,然后演变成唐后传中的薛家府传。
二是遗传法,父传子继,演出另外的故事。
如唐后传中的唐英雄传、唐三传等,就是由秦琼之子秦怀玉,尉迟恭之子尉迟宝林,罗成之子罗通,程咬金之子程铁牛,薛仁贵之子薛丁山等人组成,英雄的性格与父辈一模一样,故事也多有因袭。
三是融合法,在历史演义中杂入英雄传奇、才子佳热体例,隋唐演义就是这样产生的。
以及其他历史演义。
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影响巨大,出现了历史演义创作的繁荣,效法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以三国历史为中心逐渐向两头扩展,形成了十七史的演义序列,还出现了写上古史的四部。
反映上古史的有:盘古至唐虞传,简称盘古志传,二卷七回。
有夏志传,四卷十九回,内容紧接盘古志传。
有商志传,四卷十二回,另外还有一本开辟演义六卷八十四回,自盘古开地起至周武王吊民伐罪止,所写历史相当于以上三书的范围。
反映两汉历史的,主要有以下四本:一是明熊大木编辑的全汉志传十二卷,明万历十六年(5)年刊本。
二是两汉开国中兴传志,六卷,明万历三十三年(605)刊本;三是西汉通俗演义八卷一百零一则,明甄伟着,明万历四十年(62)金陵周氏大业堂刊本。
四是东汉十二帝通俗演义十卷一百四十六则。
明谢诏撰,大业堂刊本。这几本中,成就最高的是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
它名为西汉演义,实际上只写从东周末年到西汉初年一百年左右的历史。
的主要篇幅写楚汉之争,以及刘邦得下之后,杀韩信等事。
西汉通俗演义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几个性格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用对比的法,写出项羽和刘邦的不同性格和他们成败的原因。
项羽是一个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作者突出了他的勇和力,但是,他政治上缺乏远见,行动上犹豫不决,性格粗暴残忍,不善用人,导致悲剧下场。
刘邦虽然贪酒好色,但却有雄才大略,争取民心,招揽人才,终于成为开国之君。
作品还塑造了张良、韩信、萧何等饶生动形象,张良是个足智多谋的谋士,为刘邦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他淡于名利,建立功勋之后,急流勇退,辞官退隐。
与他相反的是韩信,他是个英勇善战的将军,为刘邦夺下取下立下不朽功勋,可是野心大,权力欲膨胀,最后被刘邦所杀。
至于萧何则忠于皇帝,忠于汉朝,全心全意维护汉朝利益,表现出忠心耿耿,因公废私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