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影响
信王暴毙,对朝野局势变化有多大影响?
被封锁的建奴依旧在顽强挣扎;阉党气焰依旧嚣张,都察院御史们依旧紧锣密鼓翘首以待,三大殿重修工程依旧持续。
目前信王是皇位第一继承人不假,可这是建立在天启第二个儿子刚刚意外死去,还未有其他子嗣的基础上的。
二十三岁的天启身强力壮,已经用彪悍战绩证明了他是一位高产的皇帝。只是受限于不能明的原因,他的子女先后夭折。
可他终究年青,今后有足够多的时间生育子嗣。
何况仙人下凡,天启皇帝还会绝嗣?
信不信就连御医诊断丧失生育能力的皇后娘娘,也能在仙人帮助下生个皇子出来!
故,信王之死,引发的波动就跟二十多天前天启次子死亡差不多,京中士民又多了一项谈资而已。
受影响的只与他本人身边至亲有关,皇室上下悲哀情绪弥漫,受影响最大的反而在皇后张嫣这里。
由她这个母仪天下的中宫娘娘负责给信王筛选王妃,虽不如她当年从数千同龄少女中脱颖而出,连闯八关艳绝群芳摘得皇后宝座,但也算得上千里挑一。
凡顺天府籍贯的适龄少女都在这次选妃范围内,经过三四月的筛选,最后留下十几个体貌、气质、家室优秀的少女由张嫣亲自过问,进行淘汰。选妃一事已快走完最后一道程序,就差下聘、成婚。
结果,信王就这么突然暴毙,她所有努力成空。
这批通过层层考核的少女,即便放归民间,也是远近炙可热的宝贝,不愁嫁不到好人家。
可这么直接放归,张嫣多少有些舍不得,这是她亲自选出来的,一个个少女气质、性格都符合她的口味。
六月初二,张嫣也摆驾离开坤宁宫,来到皇极殿工地,皇极殿就在大内最中心点。
天启不见悲容,他坐在明黄伞盖下精细雕琢拇指大窗扇,身边只有一位壮年宦官举着黄伞。
这黄伞盖不仅仅是仪仗,更是防卫武器,伞骨是一柄柄钢刀。遇到紧急情况,比如有大臣、宦官冲向皇帝,这黄伞就能起到阻碍、杀伤的作用。又因为黄伞柄长,握持黄伞盖的人就在皇帝身边,他想伤害皇帝也无法周转。
天启那么多兄弟姐妹夭折,母亲又早亡,经历了万历、泰昌皇帝先后驾崩,女儿、儿子夭折四五个二十三岁的他,已经历了太多身边人死亡,信王暴毙,似乎也没留下什么不可弥补的创伤。
他终究是皇帝,哪怕心伤,也要举止如常,做出不以为意的样子。
或许他已经适应了淡漠生死,整个世界都围着他转,何必在意那么多悲伤,让他不高兴的事情?
“皇后来了呀,正好也有事要与你商议。”
天启也不抬头,始终留一张侧脸:“乐安那里如何了?”
张嫣落座在圆凳上,身后两名女官捧着大扇遮住阳光:“臣妾再三劝,康妃皆是不允。是天潢贵胄是多少人盼不来的福气,不能自甘轻贱去做仙家仆役、侍妾。并,若仙家明媒正娶,此事尚可再议。”
“她呀,还是太贪。”
天启拿起帕擦,换一柄刻刀:“乐安乖巧听话,才会由她摆布。她这不是为乐安做长远考虑,她在为自己谋后路。皇后、皇太后的椅子她没坐上,现在却想去当仙家的丈母娘,这是想骑在所有人头上,也亏她敢想。”
他语气之中并无不满或苛责之意,只是平淡叙述,并问:“那皇后可询问了乐安本人?乐安有意,这事儿也就由不得她了。”
“乐安此前也是踌躇不定,自信王薨后,与她再这事儿时,隐隐有埋怨仙家不救信王之意。”
张嫣越来越摸不透现在的天启,补充:“以乐安现在的想法,送她去仙家那里,恐祸福不定。而臣妾此来,与此事也有些关联。”
“看,合适的话皇后你拿主意就好。”
“是,按宫里规矩,凡挑选驸马,先遣女官侍寝,意在检验其是否有隐疾。仙家自不会有凡人之疾,但不妨派遣宫女左右服侍。若如此,今后再劝乐安也就有了把握,乐安侍奉仙家时也有人能照应。”
天启眨着眼睛,眼神游动,明显思索什么:“若只是派遣宫女,皇后拿主意就是。可是宫女人选上有让皇后为难的地方?”
“皇上圣明,臣妾以为宫女有所不妥,应募选良家民女。”
张嫣放慢语速不见天启有开口的意思,就继续:“募选民女侍奉仙家,天下响应,必然搅乱时局,所选女子心性难定,与臣妾本意相违背。因而,臣妾有意遣派近来选练之民女,皆是本性贤淑待人温和之女。即便将来不能扶助乐安或宗室女眷,也不会生出龌龊从中作梗。”
天启仰头沉思,持认可态度:“确如皇后所,不宜从天下海选女子侍奉仙家,此太阿倒持授人以柄也。可信王之事礼部还未议定,待他殡礼之后,你再操持此事。宗人府正广募宗室适龄男子,不若也加上宗女。就以十二人为限,民女六人,宗女六人。”
想到庞大的宗室人口及赡养宗室的财政支出,天启脸色一暗。
万历末期已制定了宗爵易职的政策,鼓励有才干的宗室子弟用爵位换取官职,获取一个上升、报国以及自由的会。
可宗室已经适应现在这种圈养的安逸生活,除了爵禄偶尔拖欠发放这点让人不满外,还有娶妻纳妾被严重限制这一点让他们诟病不已。
再其他方方面面朝廷用来防范国初雄心壮志藩王的限制,对现在一心过安逸生活的宗室、藩王们来并不重要。
拿世代袭替的铁饭碗去换一个看上官眼色、看同僚眼色的官职,还不能传承给子孙,自己里就有可能丢掉的官职这得多傻的人才会相应这个政策?
宗爵易职政策,也就那么一回事,没实际作用,只能象征朝廷开始有了改革宗室政策的苗头。
随后还放宽了宗室子弟的科考限制,赵宋还有考成进士的宗室,大明呢?
目前一个都无。
不敢让宗室领兵,那就让他们参加科考以进士文官的身份来报国。
这条政策还不到十年,也就出了一批宗室秀才,连个举人都没,更别进士。
如果彻底丢掉宗室这个包袱,大明朝的财政立马就能好转。
可好转又有什么意义?
大明朝税制最大问题、奇葩在于量入为出,即根据明年税收情况来做支出预算;国家平静年年都是一个样,支出数额几乎固定,可明初时生产力恢复、发展,导致税收上涨。
钱多的没处用,怎么办?
结果呢,大明朝奇葩的去降税!
没拿钱去扩充武备攻略全球,而是降税!
始终保持年入三千万,勉强够用的样子;税好降,降了后可就难再提升。
王朝末年时辽饷高达两千万,还不是收了上来,一边辽东开战,一边腹心平流寇,一边西南镇压土司,三线作战都能撑下来,可见藏富于民到底藏了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