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反还是不反,这是一个问题

A+A-

    朱慈烺在打开火漆之前,已经大概猜到,这次案件应该会涉及到不少的地方官员,但是当朱慈烺真的看到刘墨翰的报告之后,还是被大明地方政权的腐败给惊吓到了。

    如果刘墨翰信中所言皆属实的话,山西,直隶两省,外加大同,宣府,山西,三镇,上下官员至少有一半儿收过逆商的银子!

    不过,仔细想一想也就会明白,八大逆商搞得可不是打闹的买卖,而是大规模的走私!

    别的不,天启年间,辽东大旱,建奴控制区的粮价一度达到了一石大米四十两银子的高价。而建奴之所以能够挺过去这波旱灾,八大逆商在其中可是出力不少。

    彼时辽东人口尚有百万,就算建奴丢下汉民不管,自己的国族女真人总有几十万张嘴指着八大商走私的粮草供给。

    八大逆商为了满足如此海量的需求,每次出塞都要携带大车数百辆,驮马几千匹才能成行。

    而如此大的架势,崇祯皇帝坐在深宫中竟然一无所知,边关将领竟然无一举报!

    反过来讲,为什么做走私卖国买卖的只有这八家逆商,难道其他的商户都是爱国商人吗?肯定不是的。依着朱慈烺对人性的了解,十有八九,是只有这八大家晋商对边关军镇还有上下官员打点的最为得力,可以做到眼通天,其他商户就算想做这等卖国买卖,也没有门路。

    照目前这个情形看,这几家商户渗透边关已经不是一代两代。这八大家的祖上很有可能从嘉靖年间就开始从事股的走私贸易,然后渐渐贿赂世袭的边关守将,上下一起分润走私的利益,结成了一个世代相袭,固结的利益集团。

    至于派来巡查的文官,他们不过是任期一到就要走人的流官,对于大明世袭的武将团体和世代因袭的商人集团来,只是些没有根基的外来户。遇到识相的,给你分润一些利益,大家一起发财,要是敢不识相,等到蒙古人或是满洲人破口而入的时候,把你这个文官卖死在战场上,又有谁能知道?

    朱慈烺看着卷宗,越看心里的杀意是越盛,但是看到涉案人员包括了姜镶之后,本来一颗杀心,顿时凉了半截。

    这名叫姜镶的,乃是挂镇朔将军印,现任的大同镇总兵官。

    如果只是一个大同总兵,朱慈烺还不至于如此忌惮。

    关键的是,此人出身的姜家,世代在大明军中为官效力,其长兄姜让此时任职榆林镇总兵官,其弟姜瑄则为阳和副总兵。

    一想到这层,朱慈烺就不禁大皱眉头,心里面暗暗奇怪。

    按大明为了防止藩镇割据,一般来讲都会尽量避免父子兄弟同时任职为一镇总兵的情况发生。如果出现了弟弟为一镇总兵,那做父兄的要么引退,如吴襄,吴三桂父子,要么,就会被调任,使其防区不再相邻。

    然而大明这条潜规则不知道为何,在姜家身上竟然失效了。只要稍微了解中国地图的话,就会发现姜让,姜镶,姜瑄这兄弟三人的防区不仅是紧挨着,而且还都是边关要镇,雄兵强将之所出的地方!

    如果这三人要是有什么异心的话,一旦中央有事,这兄弟三人完全可以并气连枝,进可以破居庸关要挟京师,退可以保守险要,坐观形势。

    如果仅仅如此,握五万东宫军的朱慈烺还不至于心惊胆战,毕竟现在京城牢牢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且大明朝现在的局势已经安稳下来,至少在世人眼里,还看不到大明改朝换代的可能,人心也都是向着大明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外界帮助,姜镶就算敢反,也没人敢跟。

    真正让朱慈烺心惊的是,根据刘墨翰查抄的书信来看,东虏那边已经交代逆商范永斗,让范永斗策反明国高级将领,而范永斗的回信里面则明确表示,姜镶似有与大清国亲善之意。

    大同镇总兵勾结东虏,这才是最让朱慈烺害怕的!

    虽然目前的书信证据中,没有提到姜镶是否接受了东虏的条件,但是站在姜镶的立场上,现在明清对立,大明内部的叛乱又此起彼伏,他们姜家依靠着大同榆林两大强镇为后援,结好东边的关宁系军阀,同时再在明清中间骑墙观望,待价而沽,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最符合其自身利益的。

    朱慈烺越想越觉得,现在姜镶很有可能已经和东虏牵上线,准备待价而沽,那么自己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打草惊蛇,逼反姜镶。

    然而晋商大案一起,朝廷查抄晋商的的事儿天下皆知,姜镶会不会担心自己的事情败露,据大同而反呢?

    朱慈烺相信,如果一件事情可能往坏的方向发展,那他就一定会往坏的方向发展。不论姜镶现在到底有没有割据自立的想法,朱慈烺都必须要及时作出预防的措施。不然的话,倘若姜镶真的勾连外族,到时候大同镇和满清八旗里应外合,兵临京师,这仗可就不好打了。

    朱慈烺在这边冥思苦想,如何对付姜氏兄弟的时候,姜氏兄弟也暗中齐聚大同,商议姜氏家族的前途未来。

    “大哥,您来大同也已经来了五六天了,咱们兄弟几个议来议去,到现在也没议出个章程。眼见着张家口那边抄来的银子都要起送入京了,咱们这事儿要是再不定下来,下一个被抄家的可就是我们姜家了!大哥,您今天必须给兄弟们一个明白话,我大同镇要举事反太子,你到底支不支持!”

    这三人之中,虽然榆林镇总兵官姜让才是大哥,但是姜让为人死板,脑子里只知道带兵打仗。在如何谋取家族利益这方面,平素倒是姜镶这个二弟最有主意。

    眼下这个借着晋商和建奴拉关系,在明清两边玩骑墙的主意,也是姜镶私下里搞得笔,姜让和姜瑄两人事先并不知情。

    等到逆商卖国案震惊朝野之后,姜镶不禁担心太子会得到自己跟晋商来往的证据。

    这些晋商当初劝自己在明清之间两不相帮,暗自割据,自己对此颇为动心,已然托了范永斗,让这老西儿去摸摸东虏给的价码。

    虽然这些话都是口头上的协议,并没有留下纸面证据,但那些老西要是扛不住打,把这些破事儿供出来,难保太子不对自己起疑。当今太子素有抄家太岁之称,谁知道会不会借着这个由头来抄自己的家?

    姜镶一个人是越想越怕,想得多了,自然就会就会采取一些行动。

    他先是召集自己直属的三千多名家丁,以防备蒙古人入寇为名义,将这三千名家丁全部武装起来。他自己则干脆搬到了家丁的军营,和家丁同吃同住。

    这三千家丁中,有一千多是从姜镶就任大同镇总兵的时候从老家带来的,从就跟着姜家打仗。另外的两千多人,则是他就任大同总兵之后从草原上招募的蒙古勇士。

    在这些家丁眼里,姜镶的话就是圣旨,什么皇帝老子,他们都不认,他们只认姜镶一人!

    姜镶这会儿对明军的看法,还停留在朱仙镇大战之前的状态。在他看来,明军打仗比的就是家丁。什么朱仙镇几十万大军的决战,套用之前的经验,极有可能就是虎大威他们的几千家丁打出来的胜仗。

    至于太子的东宫军?

    姜镶表示皇家的部队要是能打仗,母猪都能上树了!

    单纯比拼家丁的数量和战斗力,姜镶是十分有自信的。他自就随父辈在明军中供职,他所在的榆林镇又是直面蒙古套冦的边镇。姜家的这些家丁,可都是砍蒙古人脑袋历练出来的,起拼家丁,姜镶可是不惧任何人。

    有此三千家丁,打下北京城,改朝换代,那是痴人梦,但是据大同而守,姜镶自信没人能打得下大同城。

    然而姜镶可不想仅仅在大同等着朱慈烺的围剿大军。

    姜镶心道,自己既然本来就要和满清联合,据大同自立,那跟大明是早晚要翻脸的,何不趁此会,将大哥三弟招来大同共议大事?只要自己姜氏族人齐心,到时候自己上握有榆林,阳和,大同三镇,麾下得力家丁近万人,如此战力,做一个明清之间的第三方势力,当不为过吧?

    然而让姜镶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大哥还有三弟都对自己的提议犹豫不决。

    尤其是自己的大哥姜让,这几日是经常反复。

    每次商议姜让都是刚刚定,要回榆林召集族中精锐家丁,共同举事,转首又事不至此,要不再等等消息。

    姜镶今天把兄弟二人叫来,实在是不想再拖下去了。反正眼下也是在他的地盘,干脆语气也强硬了起来。因为姜瑄本身只是一个副总兵,在家里排老三,分到的姜氏家丁人数也最少,平素又是随风倒的墙头草,所以姜镶就只逼迫他的大哥,希望姜让能给一个明白话。

    姜让身材高大,面膛黝黑,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一个厮杀汉,但此时面对自己弟弟的逼迫,却是一副举棋不定,局促不安的模样,和他这副勇猛果决的外表十分不搭。

    其实倒也不怪姜让犹豫寡断,实在是姜镶的提议太突然了。

    和姜镶不同,姜让的头脑十分简单。他的脑子里,只装着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效忠大明,第二件事是杀蒙古。

    在姜让年轻的时候,万历三大征才刚刚打完,大明的威势正是如日中天。现在拽到不行的建奴东虏,当时不过就是李成梁的走狗。

    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姜让,当然没有反抗朝廷的底气。

    结果自己朝廷命官做得好好的,自己的弟弟突然把自己叫来大同,他惹上了毁家灭族的祸事,还让自己跟着他一起造大明,哦不对,造太子的反,他的精神没有崩溃已经很不错了。

    姜让见自己的弟弟逼迫甚急,他自己也跟着急了起来。

    毕竟当今太子可是号称“抄家太岁”啊!

    可是真让他举兵反明,反那个打赢了三大征的大明,他又没这个胆子。

    到底是反,还是,不反,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