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A+A-

    王家曾经出过一位绣工了得的姑娘,不仅能绣极有难度的双面绣,还自创了新绣法水纹绣。每一针连接起来,都像是水纹浮动。成品不像用针线绣出来的,倒像是名士大家画出的水墨画,水纹绣也成了珺安城的一大特色。

    从此王家靠着刺绣起家,经过四代人的努力,挣了不少家产,在珺安城也是跻身前头的富户人家。

    王家的二老爷王承,一直都想让儿女们脱去商贾贱籍。但凡些家底又自持身份的读书人家不愿和商贾结亲,所以王承从很早之前就留意那些穷苦人家的读书郎,资助他们读书结下善缘,若有缘便结成儿女亲家。

    纽泽县县令姚清廉,就是在十二岁时被王承看中,后来娶了王家的大姑娘王若福,由王家一路资助他考中进士,这可是珺安城的一段佳话。

    白清墨也是被王承看中资助读书的年轻秀才,本想等几年把二女儿王若满嫁过去。谁知王老太爷回老家钮泽县祭祖时,将王若满定给了姻亲甄家大房的长子,也就是王若满的表哥,甄九良。

    甄九良是家中长子颇受重视,还有秀才功名在身,又是老太爷做主的婚事,王乘自是颇为满意,便消了让白清墨做女婿的念头。

    那时的王若迎刚及笄,又因相貌是家里姑娘中最出挑的,所以家里并不着急她的婚事。最终挑来挑去,为她定了做米粮生意的郝家。谁知刚合了八字,那郝家大公子就从马上跌落摔断了腿。

    王承不想委屈了从捧在手里养大的女儿,于是亲自上郝家退了亲事,王家和郝家就此也结了梁子。时隔一年风平浪静后,甄氏托大女婿姚清廉在衙门里寻了个不错的后生。那后生虽家底薄了些,但却是个再敦厚不过的人,甄氏颇为满意。后生家里刚准备下聘,岂料却在抓捕强盗时被乱刀砍死。

    为此姚清廉还内疚了好久,明知道他不久后会到王家提亲,还指派他执行危险的任务,一直都在怪自己没有看顾好他。

    后来第三个,第四个,都是在准备订婚时突发意外。再想要相看第五个时,珺安城方圆百里的人家都对王若迎避之唯恐不及,也是那时起她便有了克夫的名声。明明是珺安出了名的美人,但也是珺安姻缘最艰难的姑娘。

    本以为她要孤独终老,谁知这时白清墨乡试中了举,便托了媒婆到王家提了亲。起初白清墨就是王承心中的女婿人选,可后来听要求娶王若迎时,王承竟想都没想一口回绝。

    王若迎知道后便跪地央求父亲应允了这门亲事,因着那时她早以私下和白清墨见过几次,对他爱慕有加。且已经前后死了三位未婚郎君,剩下的那个腿到现在还不利索,王若迎都觉得自己命中带煞。能得白清墨这样深情又不在乎她克夫名声的男子,是老天垂帘都不为过。

    思及此,王若迎自嘲般的轻笑两声,自己对他一见倾心就是在那面馆里,听他维护自己的言辞,满心满眼全是感动。今日重新经历一次,倒是让她捕捉到了前世自己忽略的一些细节。

    自己坐的位置正巧被一个柱子挡住,许多人都不会注意到,可白清墨坐的那桌却能看到她这边,且在他离开时曾下意识的往她这边偷偷看了两眼。

    明显是刻意为之,是在吸引她的注意吧!

    ……

    白家人口简单,家中只有一位寡母,再就是早就分了家的叔伯堂兄。记得那时,白家在城里还没有宅子,白清墨读书时一直都借住在同窗好友家中。后来他们成了亲,她变卖了自己的嫁妆,在城西买了个一进的院。虽然不大,不像在王家时还有仆妇下人伺候着,有些事甚至还要亲力亲为,但她就觉得非常幸福。

    没过多久,白清墨得了王家资助的两百两银子进京赶考,他对自己承诺一定会考中进士,将来入朝为官,把她和婆婆都接去京城享福。

    这一去就是三年,杳无音讯。自她嫁人后再无人提及克夫之事,可白清墨有去无回,珺安城里的人又旧事重提,再次坐实了她克夫的事情。婆婆对她不再亲厚,冷言冷语,颐指气使那都是家常便饭。

    三年来她过得并不踏实,听了不少传言,有人许是去京的路上病死了。因着当年去京的那条路上,有一个镇子发了瘟疫,死了不少人,很多进京赶考的读书人也遭了累及一道病死了。

    还有人白清墨定是在京中当了官,身份地位不一样了,自然是嫌弃老家这个出身商贾的贱妻。

    还真就让这些长舌妇中了!

    三年后白清墨突然返乡,任职珺安城知府。她喜极而泣,带着婆婆去城门口迎接,邻里乡亲都跟着凑热闹,当地出了个知府老爷,那可是莫大的荣光。王若迎也觉得扬眉吐气,她就知道白清墨不会抛弃自己。

    可谁知,白清墨却带回来一个女子!那女子肤如凝脂,五官生的巧可人,挺着个大肚子被白清墨扶下了马车。两人交握在一起的手是那么刺眼,旁若无人相视而笑更让王若迎的心似针扎着的疼。

    邻里乡亲纷纷向她投来好奇的目光,那一刻她无所遁形。终是没忍住掩面而泣,一路跑回了娘家。

    后来才知道,那女子是京中的世家姑娘,顾家的三姑娘,顾昭。她一颦一笑美艳动人,身材窈窕。虽不及王若迎貌美,但她举手投足间贵气十足,两人站在一起,就好比山上开的野菊花,在仰望被人精心培育的君子兰。

    据当年白清墨中了进士,一眼就被顾大学士看中,将自家的三女儿顾昭嫁给了他。白清墨在翰林院任职时没少得顾家照顾,不出三年就外放到珺安任职知府。现今,白知府带着怀有身孕的贵妻风风光光返乡,而王若迎就成了整个珺安城的笑话。

    白清墨是个在意名声的,自然不会让外头他的不是,于是亲自登了王家的门向岳父王承下跪认错。他当年顾昭失足落水,自己因救人碰了她的身子,为了两人的名声只好匆匆定下了婚事。他的言辞恳切,语气中有不出的无奈。

    白清墨如何安置前后两位妻子,就成了一个难题。

    顾昭是个温柔娴静的人,待人也极为和善,见过她的人都她修养极好。她和王若迎,顾家是极重理法规矩的,断不会让王若迎这个明媒正娶的妻子受委屈,她愿意做。

    此话传遍了整个珺安城,都道顾昭不愧是京城的世家姐,知书达理贤惠大度。顾昭这般行事,无疑是想保全白顾两家的名声。毕竟王家对白清墨有恩,而顾昭又是晚一步嫁给白清墨,若逼迫王若迎退步,保不齐落个夺人夫婿的名声。

    但顾家退一步,事情就不一样了!

    此事一出,王家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本想着让白清墨和王若迎合离,可顾昭的话先传了出去,王家若再提出合离,未免显得有些不知好歹。因着在外人眼中,白清墨不过是再娶一个平妻罢了。若王家揪着这件事不放非要合离,王若迎恐怕要背上个善妒的名声。

    这件事还没个法,顾家大公子顾谨瑜就来了珺安城,话里话外都在给王家施压。可气的是,人家谦谦有礼,满面拂煦的笑容,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来。

    他是想让王家主动退一步,让顾昭成为白清墨名正言顺的妻子。

    “当然,我们顾家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家,王家对珮泽有恩,自然不会让王氏做妾,对外只道子嗣为大,嫡子才是家族未来之根本,王氏愿让出正妻之位做珮泽的平妻。”珮泽是白清墨的表字。

    顾瑾瑜直接忽略王承越来越难看的脸色,继续温声细语的道:“我记得贵公子功课极好,若二老爷能写下同意书,有我顾家帮扶,贵公子在科举这条路上会顺遂许多。”这话明摆在,如若不答应他的要求,有他们顾家压着,王家的子弟想要科举入仕怕是没指望了。

    王承当时就黑了脸,端起茶盏做出了送客的架势。

    顾瑾瑜看了也不恼,笑着离开了王家。

    当天王承就被气病了。白清墨先来王家做低伏,之后顾昭又装出个贤惠的态度,其实这都是做给外人看的。他们这是设了个套儿让王家钻,让王家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最后只能顺了顾瑾瑜的意思。

    王承气白清墨狼心狗肺,更气自己识人不清!

    王若迎知道自家惹不起顾家,顾家不仅是京中书香世家,更是世代簪缨,不少人都在朝中做官,家中的二姑娘还是当今皇上最宠爱的妃子。

    大伯父王袭过来相劝,伏在王承病榻前声泪俱下,不要为了一个姑娘毁了整个王家!

    王若迎也不想因为自己给娘家招祸,最后只能掉了牙和血吞,应了顾家的要求,成了白清墨的平妻。王家签了同意书,三家你情我愿,白清墨不算是停妻再娶,这件事也不会成为他仕途上的障碍。

    外边的人都,白知府有福气,娶了两位贤惠的妻子。

    从那之后白清墨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对她冷淡不,还满眼都是嫌弃,时不时的用言语羞辱她,的最多的就是她商贾之女的身份,玷污了白家清流门第。

    这日子一长这心里头就多生怨怼,又不敢跑去娘家诉苦让父母担心,什么都憋在心里。郁郁寡欢了四年,最后缠绵病榻,一场大病没能熬过去。

    临死前她记得顾昭来看过她,她永远忘不了顾昭眼中的同情,像是在同情路边的乞丐一般。

    她白清墨本来仕途会更加顺遂,在任知府的第三年就有望回京入吏部任侍郎。可有人把王家的事情抬了出来,白清墨德行有亏。幸好有王家的同意书,不然知府的官职都保不住。

    白清墨这个人把名利看的太重,不论是王若迎还是顾昭,都是他的垫脚石。到这儿,顾昭的眼中有些凄凉,还带着几丝幽怨。

    王若迎闭了闭眸子,冷笑一声。白清墨认为是她王若迎拖了后腿么?他就忘了王家的资助么?不然他怎么能安安心心的读书,又哪来的盘缠进京赶考!

    爹的没错,他就是个喂不熟的白眼狼!

    怪只怪自己太傻,以为白清墨爱她至深,却不想都是逢场作戏,他压根就没正眼瞧过她这个明媒正娶的妻子。

    即便自己长得多漂亮,再怎么用情至深,也无法牵动他的心,因为白清墨根本就是个铁石心肠,自私自利!而自己也不过是他登高望远的一块垫脚石罢了。

    “四姑娘,生这厢唐突了,不知能否同姑娘几句话。”熟悉的声音突然传入耳中,恍若隔世,让王若迎突然拉回思绪。

    作者有话要:  王家排行顺序:王老太爷

    大老爷:王袭

    二老爷:王承

    大姐儿:王若福

    二姐儿:王若满

    三哥儿:王世延

    四姐儿:王若迎

    五哥儿:王世臣

    六姐儿:王若怜

    七哥儿:王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