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斩妖2
【此为防盗本
六逸同隐的竹溪,位于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金代明昌年间泰安人安升卿在徂徕题刻中有“访竹溪六逸于乳山”之语。这里峰峦突起,一川萦回,林木棉蒙,凤尾森森。山前有一竹岩,石纹如深雕竹叶片片。攀上竹岩,可见到安升卿所书“竹溪佳境”四个大字,自此沿溪而行,但见溪水淙淙,逶迤西注,芳草葳蕤,杂树生花。这里便是六逸堂故址所在。“迄今人去已千载,流风余韵犹宛然”。而今的竹溪,虽已无复唐代碧玉千竿的胜境,但清流依旧,山月无恙,犹使人时时追怀太白诗仙的遗韵。
世人仰慕他们,尽管总是觉得有些狂妄而不可狎近。他们有着隐士与逸民的心理特征,性之所至,高风绝尘。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0-62年)一生写诗000余首,他的诗雄奇豪放,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对后世和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仙”。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yu)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一年春天,岷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话,他大大方方地:“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指轻捻(nǎn)了一下胡须,大声:“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回答:“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李白马上回答:“‘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寄情于山水林泉,桀骜不驯,放旷不羁,柴门蓬户,兰蕙参差,妙辩玄宗,尤精庄老,那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更是一种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
李白时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并想中途废学。有一天,他在山下溪旁遇见一位白发老婆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把铁杵磨成针。李白不相信,嗤一声笑了,对她:铁杵岂能磨成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婆婆向他讲了这个
李白时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并想中途废学。有一天,他在山下溪旁遇见一位白发老婆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把铁杵磨成针。”李白不相信,嗤一声笑了,对她:“铁杵岂能磨成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婆婆向他讲了这个道理。李白顿时领梧。从此,他便发奋用功,终於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李白不到0岁时,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家乡。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ēn)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酉(yo)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胡乡绅羞得满脸通红,还想找个会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鹅浮在水上,游来游去,便灵动一动,对李白:“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李白心里当然明白胡乡绅的用意,回头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白居易(2~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唐代宗大历七年(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祖父白锽移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北),白锽后曾任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新郑东郭宅。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