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洪水
六月的岭南,天气幻变无常, 台风一场接一场。
似乎在须臾之间, 狂风大作,太阳一下子消失不见, 瞬间从正午变成黑夜。乌云铺满天际,巨雷在云层中咆哮, 闪电“噼啪”作响。
暴雨来得如此迅猛,顾桓在金陵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雨。
屋子里点了蜡烛,顾桓原本拿着一本书,可是看着窗外的磅礴大雨, 却怎么也看不进去。
刚进汛期,就突如其来这么一场倾盆大雨。
要知道北江纵贯韶州府, 整个韶州城山环水绕,水陆阡陌。平素是好事,交通便利、水肥田沃、收益喜人,可若是赶上洪水来了,韶州城大半就要成为泽国。
如今已到了稻收时节, 郊外的稻田一片金黄, 沉甸甸的很是喜人。若是大雨再这么下下去, 那稻谷都要烂在水里。
若是雨水持续不断,夏秋少不得要大涝一场, 届时不仅会影响六月的稻收, 甚至晚稻能不能顺利插秧都是两。
庄稼欠收绝收,百姓则不稳。世人愚昧, 多将天灾归咎于人祸,越王初来乍到,若遇上民乱,恐怕会焦头烂额。
越王府是新藩,要是水患波及的地区广还罢,毕竟“法不责罪”。若是只有韶州府水患最重,那不得还要扯上王爷“失德”之类的话,甚至百姓也会视这位新来的越王如毒蛇猛兽。
韶州府绝不能乱!若是乱了,就给太子与其他诸王攻击越王府的把柄,越王与那个位子就绝对无缘了!
下雨天实不是读书天,顾桓撂下书本,在屋里踱来踱去,最终索性去里间睡觉去了。
半夜醒来一次,外头的雨势依旧未减,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在屋后的芭蕉树上,一夜到天明。
翌日,顾桓睁眼时,外边的雨终于停了。
天空碧蓝如洗,阳光普照大地,庭院里一片狼藉,花枝落一地。因雨下的太急的缘故,院子里足足积有半尺的水。
城北地势偏高,尚且如此,城南怕是要挨淹了,况且城南住的多是平民百姓,房屋老旧失修,实在令人忧心。
早饭时,顾林道:“岭南的雨就是这样大,雷闪电接连而来,我初来时都吓得睡不了,三弟昨夜可还好?”
顾桓摇摇头:“这我倒不怕。” 透过窗纱望向外头,有些忧虑地:“幸好今日天晴了,不知道这次能晴几日,若能缓上几日就好。”
刚吃完早膳,越王府就来人宣顾桓立即入府,王爷有要事相商。
此时太阳当空照,天气一下子酷热起来。
顾桓到达越王府启德殿时,住在王府的左右长史、江淮等人都到了,越王平素是最后过来的,今日却已经先到一步在里面等着。依旧是一身亲王常服的装扮,可眉眼之间却有些不同,隐隐带着忧虑。
顾桓连忙行礼告罪。
越王摆摆手,让他坐下。
左长史傅大人道:“这雨水确实来的凶,微臣早上巡视,见王府都有积水,已命人清理了。只是王府尚且如此,外头可见一般。旁的还罢,南城地势低洼,房屋又破,怕是百姓要受苦。”
右长史莫大人也是忧心忡忡:“臣担心北江堤坝是否坚持得住,昨日的雨实在是太大,臣一早命人去河边看过,一日一夜的暴雨,使的堤坝损毁得十分严重。虽当下堤坝还能勉励支撑着,可要是再下两场大雨,怕是堤坝要垮坝。若是决堤,不仅韶州一地,下游的英州、清远都会成为一片泽国,后果不敢想象!”
话语刚落,天边又是一道闪电,乌云瞬间遮天蔽地。
大雨,大雨就来。
倾盆大雨再次笼罩着大地,厅内点起了一根根蜡烛,越王的脸色在烛光下晦暗不明。
都韶州是好地方,可之前从未想过,刚就藩就要面对如此境况。
一时间众人都有些默然,再多的计谋,在天地之威面前也是苍白无力。
顾桓也留在了王府待命,等待着雨过天晴。
这场大雨又下了一天一夜,直到次日清,才停下来。天色依旧阴沉沉的,没有放晴的意思。王府内的大树都被劈断了不少枝干,横七竖八地倒落一地,下仆们赶紧清理积水、扫门庭。
看着院中的积水,又抬头看看阴沉沉的天,顾桓心里沉甸甸的。
大家用了早饭,便去了启德殿。不一时韶州知府陈纶及属官来访,大步走了进来。
越王连忙让其免礼,问道:“外头究竟如何?”
陈纶语气沉痛:“北江大堤决堤了两处,即便没有决堤的地方,堤坝根基也已经摇摇欲坠。下游有几户人家,前日被决堤的洪水冲走,溺亡了十四人。南城洪水倒灌,房屋倒塌三百余间,百姓溺亡数十人。叶将军已带领军民救灾、转移百姓了。”
屋内顿时鸦雀无声。太平盛世,这样的灾害已是大灾。
听着知府陈纶的禀报,越王的眉头越皱越紧。藩王就藩,辅国守民,这样的大灾是要上报的。
地方官员哪里敢隐瞒这样的大事,陈纶到王府这边来,也是想要看看越王的意思。
是要“重报”,还是“轻报”?这是个问题。
“陈大人,如今才初夏,恐怕还会有雨,北江大堤可要加固?”顾桓突然问道。
陈纶抬头一看,是一个的侍卫,但见王爷没有发声阻止,也不敢怠慢,沉声道:“即使要加固,修堤坝也不是容易之事,下官已亲自去查看过,除了需要修缮的旧堤坝二十余里之外,还需要筑新堤二十里。”
修堤坝是件劳民伤财又不讨好的事,其中还容易出现各种是非麻烦。韶州府十年九涝,只是水患轻重的区别,地方衙门却迟迟没有筑坝之意,不过是因为其中牵涉颇多,不容易出功绩不,还容易出纰漏。
“再难也要修!”越王一锤定音。
越王的意思,是让陈纶“重报”,同时自己也上了折子,提及筑坝防水患之事。
陈纶只能应是,也想看看越王有什么修堤坝的方法。地方存银不多,而韶州偏远,要想问朝廷要银子修堤坝,那是不可能的。
陈纶一离开,傅长史就叹了口气,道:“修堤坝之事非同可,殿下要三思。”完瞪了顾桓一眼。
顾桓假装没有看到,道:“殿下初来乍到,正好借此事宴请当地乡绅,‘共襄盛举’,我这些时日也听得韶州府藏富于民,百姓颇为富庶,而且河谷平原里,多是乡绅大地主的田产,他们想必也很担心决堤。如此一来,就成了‘王府牵头,士绅共襄’的修筑方式,殿下既不用自掏腰包,还能得了百姓口碑,何乐而不为?”
陈易的眉头这才松了松,脸上也带了丝笑意,道:“顾卿的法子不错。”
然后又让众臣商议细节。毕竟如何让这些乡绅“踊跃”捐资,也是个大问题。
越王上折子时,便只言王府这边欲出钱粮筑坝。
如此不用朝廷掏银子,还能安民,朝廷不仅会准,不定还会有什么褒奖赏赐下来。
一边等着朝廷的准信,一边安排长史司给韶州官员及士绅下帖子,共商防患之事。
王府是前殿后院的布局,前面三殿是正殿承运殿,后面是穿殿,再后面就是启德殿。
正殿是越王接天使以及初一十五接受地方官员觐见之地,启德殿则是越王日常处理藩地内务所在。
顾桓与一众王府臣属到启德殿时,越王已经在此处坐着了。他身穿朱色蟒服,腰盘玉带,此时满脸肃容,尚显稚嫩的脸上平添了不少气势。
顾桓等人一起上前行礼。陈易看着扮齐整、仪表堂堂的众臣,满意地点点头,这次在韶州府官绅面前,藩王府众人算是正式亮相。
少一时,便有内侍吴公公进来禀告:“殿下,城内士绅到了,由属官正引着往这边过来。”
越王点点头,吩咐道:“引到东阁候着。”
估摸过了一盏茶功夫,越王方起身先行,众人一起跟上,进入了启德殿。
启德殿面宽七间,进深三间,分中殿,东阁,西阁。
东阁是王爷平时召见臣属所在,此时韶州城内有头有脸的人家家主,都在这里候着。别看他们平日在百姓面前威风八面,进了王府还真是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越王一进来,众人都跪拜在地。
东阁设有一张罗汉塌,越王坐了,顾桓随其他侍卫屏气凝声地跟上,左右侍立。
越王这才开口叫起,清了清嗓子,开门见山地道:“想必诸位也知道,本王请诸位前来,是为了前几日暴雨成患。”
越王环视一周,看众人都垂首听着,接着道:“孤听陈大人奏报,北江河谷水溢成灾,堤坝损毁严重,已经有良田侵没,夏粮损失惨重;城里情景也不大好,倒塌的民宅已经上千间,百姓流离失所。”
到这里,他顿了顿道:“不知就今夏水患之事,诸位有何教孤?”
年轻的藩王,正襟危坐,面容端肃、眼神真挚、威仪赫赫。
在场的士绅们心思百转,却是谁也不愿做这个出头鸟,没有一个人话,气氛一时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