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丹霞

A+A-

    九月的丹霞山,漫山遍野的红色枫叶与如霞似丹的岩壁交相辉映、如火如荼。

    光之中, 迷雾朦胧, 越王陈易带着侍卫和属官,一行十数人微服走在丹霞山的石阶上, 这些石阶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从南北朝佛教兴盛时起, 山上就有了佛寺,渐渐也就有了这些石阶。

    尽管有石阶,但山路崎岖、山势陡峭,有些地方简直是垂直的, 需要捉住一旁的绳索才能爬上去。

    而丹霞书院就建在这样陡峭的山腰上。此时读书人讲究“君子六艺”,书院多喜欢建在名山之中, 学子们每日上学,也是一种锻炼。

    天还蒙蒙亮,山路上已经有很多少年行走,位于山脚下的一道泉水跳跃着溅起水花,两个十六七岁的学子伸手捞起一把清冽的泉水洗脸, 青春的脸上挂着水珠, 如同挂满了珍珠闪闪发光。

    “喂, 你们不要玩了,还不快些, 先生要上课了。”

    山腰上传来清亮的喊声。

    少年们连忙答应, 笑着往上走。

    众人听着,都是会心一笑, 真是恣意快活的青春年少啊!

    还未爬上多高,年长的傅长史就已经气喘吁吁,靠在一旁的石阶上略作休息。倒是越王,脸色虽有些发红,气息却是绵长,并不是很吃力。

    顾桓想起初见陈易时,那个自称体弱,连骑射课都不上,坐在场边吃瓜的苍白少年,不知何时已经长成身姿挺拔、玉树临风的年轻亲王,所谓“体弱”何尝又不是一种自我保护?

    到了山腰观日亭时,金huangse的太阳已经冲破层层彤云,金色的光芒照耀着大地,雾也渐渐散去。

    居高临下可以看到山路上的少年都在向山腰一间阔朗的厅堂聚拢。

    这就是丹霞书院,比山中南华寺的佛殿还要疏朗宽阔,远远地,透过落地的大窗可以看到其内摆满了坐垫,足可容纳百多人同时入座。

    此时已经有不少学子进入其中,互相笑着招呼,熟门熟路地在自己的坐垫上坐下,一张张青春年少的脸上洋溢着如同光般的勃勃生机。

    “走吧!我们也去上一堂课!”越王兴致勃勃地率先前行。

    众人连忙跟上。

    丹霞书院本来就是此行的目标之一。藩王镇守一方、辅国安民,文教也是重要内容,若是治下能出一个状元,对于藩王来也是面上有光。

    越王一行在学子们诧异的目光中在后方的坐垫上坐下。

    虽然学子们事先没有得到通知,不知道这一行人是做什么的。但是也能够看出与寻常游客不同,尤其被围侍在中间的越王更是威仪赫赫、气度不凡,即使身着常服,也能感到服饰处处华贵,而四周的侍卫也是仪表堂堂、身姿矫健……

    有那心思灵活的,都在心底都思量起来,不由得坐得更端正了。

    木铎的声音咚咚的响起来,还在厅堂外的学子们加快了脚步,学堂内很快就坐满了人,瞬间安静了起来。

    一个身材高瘦、年约四旬的男人出现在讲台前。

    他穿着干净利落的青衫,眉目清肃、神色庄重,手中握着一卷旧书,举手抬足间透出儒雅之气。

    想必就是莫长史昔日同窗、丹霞书院的山长林先生了。

    果然,只见他双目环视了一圈,在看到越王一行时微微颌首致意。

    厅堂里立即响起齐齐的施礼声,百多名学子在坐垫上躬身长礼,林先生坐在了最前方,抬手示意起身。

    丹霞书院自然不只林先生一位先生,但只有他一人是在此大厅授课,也只有他的课,才如此座无虚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醇厚的声音在厅堂间回荡,在座的学子们脊背挺直、坐姿端正,无比认真地倾听。

    今日讲的是《大学》,越王等人自然也学过,只是不同的人对经义有不同的见解,此时也是仔细聆听。

    顾桓却不由得回忆起文华殿上学的时光,目光掠过陈易和江淮,有些回忆和感伤。

    林先生讲起课来全神贯注,尽管知道堂下就坐着越王,也是半点没有分心,这趟课足足讲了半个多时辰。

    下课之后,林先生才在学子们诧异的目光中走到堂下,站在越王面前,郑重地行了一个礼,道:“越王殿下千岁!”

    学子们悚然一惊,立即轰然跪下,全场响起了嘹亮的行礼声“越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众属官侍卫早已避让到一旁。越王带着和煦的笑意,命众人起身。

    才道:“本王微服而来,林先生何必多礼。”

    “礼不可废。”林先生垂首站在一旁,神色恭敬。

    丹霞书院是官学,山长自然也是朝廷的官员,虽然读书人清高,林先生却不是不通庶务之人,此时引着众人到书院待客的茶室中去,一路上谈笑风生、礼节周到,因言之有物、气度风流,又不显得谄媚。

    顾桓心下诧异,不由得望了依旧沉默寡言的莫长史一眼。心道,这位林先生倒比莫长史更善言辞些。

    茶室中,分宾主坐下。两个青衣童子站在林先生身后,林先生却是亲自泡茶。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甚至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

    但是在林先生做来,却是寂静优美,带着一丝禅意。

    茶叶在青瓷杯中起起伏伏,渐渐舒展开来,一缕缕清幽的茶香飘散开来,窗外的参天枯树枝叶曼曼,一片红色的落叶飘摇在空中,轻轻地落在地上。

    直到侍从将茶杯奉到众人身前,室内都是一片静默,似乎谁也不愿破坏此刻的安宁祥和。

    越王接过茶杯,轻抿了一口,细品之后,才笑道:“好茶,好水,好茶艺!”

    林先生双眼一亮,笑道:“殿下是懂茶之人,这茶叶乃是丹霞山顶上古茶树所采,一年也不过几两,水是今早从山上新汲的新泉水,用来冲这山茶最好不过。”

    “先生风雅!”越王含笑听着,点头赞道。

    一旁的莫长史摇头失笑:“林师弟向来如此。”

    林先生上下量了莫长史一回,哈哈笑道:“师兄倒是案牍劳形了!”

    众人品了一回茶,林先生才向越王殿下介绍起书院来,有多少先生、多少学生,今年秋闱有几人中举之类……

    越王一一听着,不时询问几句。

    随后,林先生又引着众人参观了一回书院、引见了其他先生。

    书院顺着山势而建,房舍便在古树峭壁之间,有一两间甚至就在山间的岩洞之中,幽深雅静、颇有野趣。

    众人走走停停,不一时已近中午,便在书院中简单地用了饭。

    此时书院之中,古树下、石阶上,三三两两地坐着学子,也在用餐。这些学子有的离家远,就在书院的宿舍中住,食宿都在山上。有的离家近,就从家里带饭,傍晚才回家。

    南华寺在山的另一侧曹溪河畔,众人此时都有些疲惫,自然是午休之后再去游览。

    林先生也陪伴越王府众人一起前往南华寺。

    古刹遥遥在望,已见住持带着知事僧到山门迎接了。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时,宋太宗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

    众人走近,住持大师已经迎了上来,双手合十,慈眉善目地笑道:“阿弥陀佛,殿下远来辛苦,请随贫僧入内吧。”

    众人皆合十回礼,紧随其后。

    进入第一道山门曹溪门后,就是放生池,池边建有一座八角形、圆柱挑角、攒尖顶式五香亭。

    众人望去,却见门帘上刻着“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横批是“宝林道场”。

    五香亭两侧是钟楼和鼓楼,皆是元朝时所建,暮鼓钟,日日不歇。

    南华寺中古迹重重,众人首先去给六祖真身法相上香,然后游览了五百罗汉群像,观赏了盛唐时遗留的千佛袈裟,此袈裟是罕见的唐代传世刺绣,绢底呈杏huangse,上面用金线绣出一千个佛像,四周是十二条形象生动的蛟龙,乃是是唐中宗赐给六祖惠能法师的。

    “果然是奇彩异绣,今人所不能也!”越王赞叹。

    顾桓也不禁点头,想到《西游记》中,观音菩萨赠给唐僧的袈裟,也是彩绣辉煌、宝光闪烁。

    最后一览则天女皇御赐南华禅寺六祖惠能大师的圣旨时,日已西斜,众人才依依不舍地走到斋堂中用膳。

    晚上便留在南华寺中过夜。

    开国圣祖因不可的原因,对佛道甚为尊崇,晚年更是寻佛问道、以求破解轮回之法。因此皇室上下,也信奉佛道,陈易今夜便与方丈大师秉烛论禅。

    子不语怪力乱神,莫长史、林先生与江淮等人都只是当做寻常名胜来游览。

    倒是顾桓,毕恭毕敬地焚香祷告。

    “你求什么?”江淮凑近,好奇地问。

    “天下太平。”顾桓语气淡淡、神色虔诚地。

    众人都有些意外,看了他一眼,心中有些莫名。

    却不知这乃是顾桓由衷之愿。他是真的希望天下太平、盛世永存!

    直到晚上,莫长史才有时间与林先生叙旧,顾桓和江淮也顺势跟上,恭敬地呈上自己的功课,请林先生不吝赐教。

    并不是林先生的学问就一定比莫长史好,而是此时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评卷由五百里外较远的书院山长或幕友当任。

    顾桓和江淮在韶州参加院试,评卷的自然不会是林山长,但林先生常做阅卷官、经验丰富,若能得他指点自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