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奔跑

A+A-

    两轮的平板车构造简单而且转弯灵活,只是装载需要技巧,重心把握的好,拉起来会轻便许多。

    裴俊舅舅的艺很漂亮,铁质的农具通体光滑,两人用细绳将农具一件件的穿在一起,搬到板车上。

    陪着王俭和舅舅道了别,裴俊系好围裙,刚才被炉火烤红的脸上露出一丝苍白,低语道:“今天是给麻家送货。”

    “麻家,是麻总兵家吗?”

    王俭一边系着围裙,一边望向裴俊。

    “是的,就是那个大斗进、斗出的麻家。”裴俊急促的搓了搓,有些不安。

    大同镇现任总兵麻承恩有一个好叔叔,大明的一代军神麻贵。麻贵也是右卫城人,和他们俩个算是老乡,世袭将门子弟绝不是一个绾夸子弟,他武艺超群、勇略过人,万历年间在朝鲜,打得贱岳七本枪之一的加藤清正差点跳海,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终成一代传奇名将,死后朝廷祭祀安葬。麻家也由此被发扬光大,一时有“东李西麻”之,辽东的李成梁家族,西北的麻贵家族,将星如云,名满天下。

    “真是辱了麻贵将军的英名!”王俭胸脯上下起伏,愤愤的了一句。

    在大同镇的传闻中,麻承恩总兵似乎没有智勇双全的名声,倒是以贪墨骄纵而名满大同。秋季收粮,麻家的斗总是最大的,冬春卖粮,麻家的斗又总是最的。若仅仅如此,也只是贪婪而已,时不时传出来纵奴伤人的恶名,着实令王俭有些愤慨。

    看着裴俊暗淡的眼睛,王俭缓了一缓呼吸,,嘴角向后,露出微笑,轻轻地道:“不管他是总兵还是巡抚,买东西总是要给钱的吧。”

    “是呀,买东西总是要给钱的。如果不是近来铁器不好卖,他家的生意是不会接的。”

    “别想那么多了,出发喽!”王俭向前一发力,装载农具的板车咯吱一声动了起来。

    “慢一点哦。”裴俊连忙跟了上去。

    板车咯吱咯吱的扭动着身子,在青石板的街道上行进。车子不重、路也很好,一前一后两个少年像是河水中畅游的鱼儿。

    右卫城有四个城门,过了城中心的四牌坊一直向东,便是和阳门。城墙有四丈高,斑驳的青砖上落着些黄土,威严之中透露出岁月的沧桑。此时城门已开,几名穿着陈旧军服的年老军户没精打采的清扫路面的黄土,城门阴暗之处还有未化的积雪,老军户们不时地将放到嘴边,用嘴里哈出的热气来暖和冰冻的双。

    装满了农具的板车越跑越快,王俭喜欢在这条青石板路上奔跑,因为这会令他想起大明开国元勋徐达将军,他从就喜欢听别人讲述徐达将军的故事,也许是因为这座右卫城是徐达将军建造的缘故,他经常幻想能像徐达将军那样骑着战马带领铁骑在草原上奔驰。

    风一样的穿过和阳门时,王俭并没有忘记和几位老军户打招呼问安。

    “这个娃子长大了啊,今年该有十七了吧。”

    “是一个有出息的娃子,听在杨老头的徒弟中枪法是最好的。”

    几位年老军户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这娃还上过城里的私塾,识文断字,以后一定会有出息。我家二狗要是有这样的出息该有多好啊!”

    “王百户在天之灵要是知道,也会瞑目的。”

    “哎”有人叹息了一声,听到叹息声,几位老军户也都各自叹息着。

    军户所的王百户是王俭的父亲王青成。二年前,就是在这座城门口,王俭的父亲王青成和他的队骑着战马从这里出发。守门的李老头笑呵呵地向他们祝福并开玩笑,让王青成凯旋归来时给他带一根东北的人参。

    几位守门的老军户叹息着之后,彼此默默无语,各自散开了。

    出了阳和门便是一片平川,一条蜿蜒的官道向东延伸,大约两里便是杨家村,杨家村是个大村子,有二百多户人家,村中没有大的地主,几乎每家都有一些田地,因为与右卫城距离近,可以到城里讨份生活,即使遇到灾年,村民的生活也过得去。

    村头有一个土坯围起来的大院子,土坯围墙上盖有青瓦,时年已久青瓦多有破裂,破裂的青瓦摆放的井井有条,墙头屋顶也没有荒草枯枝,整个院子看起来简陋却毫无衰败的气息。这就是杨家武术学堂。

    “师父家到了,再走五里就是麻家的庄子。”

    一路的奔跑让裴俊的心情舒畅了许多。在杨家徒弟们的口中,杨家武术学堂被称之为师父的家,有杨老头对徒弟们宽和的缘故,更多的是这个武术学堂也是过于简陋,其实就是杨家宽敞的院子和院子傍边村里的麦场。杨家村的村民对杨老头颇为尊敬,农闲时分,杨老头和徒弟们便在麦场上习武,村民有时也会凑来看热闹,再加上大同寒冷干燥,麦场用于农务时间也不长,久而久之,麦场便成为学堂的一部分。

    他们的师父被人称之为杨老头,杨老头也并不是很老,只是因为不知道什么原因头发全白了,便得到这个称号。

    在七八岁时,他们便被父亲送到杨家学习枪术。大同是个军镇,北部的邻居蒙古部族常来侵袭,所以地方上习武之风盛行。花拳绣腿在这里无人问津,习武之人大都学习枪术和箭术,尤其以枪术最受推崇。

    习武之人众多,民间的武术学堂也就应运而生。在众多教授枪术的学堂里,大同麻家办的武术学堂最为出名。

    传授枪术的武术学堂之间的交流被称之为对枪,对枪的输赢关乎学堂的声誉,被极为重视。对枪之时,往往是学堂中技艺最高超的弟子甚至是师父亲自出马。传麻家折师父的折家枪从无败绩。而杨老头没有与人对枪,也不允许弟子们出门与人对枪,所以杨老头在大同并不出名。

    杨老头教习枪术是不收学费的,杨家有十几亩地,大同苦寒,十几亩地难以温饱,农忙时徒弟们都会去帮工,家境稍宽裕的徒弟们平常会送一些礼品给师父,大都是粮食布匹之类的日常用品。徒弟们是寻常人家有些甚至是贫困之家的子弟,日常也要为生活忙碌,所以,杨家学堂的学习时间放在了下午。

    初王俭认为父亲送他来杨家学枪是因为家境不甚宽裕的原因,直到去年的某天晚上,王俭才恍然大悟。

    师父的家临着官道,院子外有一颗高高的柿子树,此时树叶早已枯萎脱落,光秃秃的树下立着一个人影,背对着太阳,看不清模样。

    免费,无弹窗,tt下载,请记住蚂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