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垦殖团
回驾建业命令一下,武昌城中各处俱忙碌起来,武昌城中商人、市民隐有失望,好在,孙亮依然决定把武昌定为陪都,今后,更将作为荆州的州府所在,且各处工坊、学校不迁走,生活也没有多大改变。百姓稍稍失望也即释然。
宫中,全婷、洛珍、丽珠等指挥着一些人收拾着东西,在宫中忙忙碌碌地,东奔西跑。
“朕,你们能不能消停着点。用不着收拾得太彻底了。这边还是陪都,不定过一段时间,我们又回武昌了。”孙亮坐在一边,实在看烦了,叫道。
“那也要收拾好啊。不定得过几年才能过来呢。”洛珍道。
“要不,你就留下好了。反正,你们的宝贝疙瘩女子大学也得有人照应。”孙亮笑道。
“建业那边不也有女子大学吗?女子大学那边早交待好了,由冯尚女、王尚女照看着。对了,陛下,有些女子要随我们一起去建业,可以把他们带去吗?”洛珍道。
“学生?”
“是些老师。”
“朕看,你们两个女校就合起来管理,一边设总校,一边设分校。反正,江上航运十分方便。四海商铺马上会在武昌、建业之间开通定期航班,来往挺方便。两校之间,学生老师都可以互相交流。”
“陛下,这个办法好。”洛珍叫道。古人难得出门,特别是女子,如果能在武昌、建业两处走动,那不乐死了她们。
开通航班是全纪提出来的。为了方便荆州扬州等地往来,四海商铺将组成船队,开通江陵到武昌,襄阳到武昌,武昌到建业的客船。后期,还将从大江出海到吴郡、再沿海到候官、台湾、广州、交州的客货通道。先期的大江上的客货运输,马上就会开始,也为了配合这次孙亮回驾建业的各部人员物资运转。
这次回建业,可比当初从建业到武昌繁杂多了。三省多部,还有参谋部都要进行搬迁。好些官员、宗室,不久刚从建业跑到武昌,现在又得往回跑。
武昌大学一部分师生也将前往建业大学,近卫军讲武学校除留了一部作为分校外,大部也将迁往建业。近卫第军第3师实际上是警卫师,除留下一旅护卫陪都武昌外,其余两旅调往建业。诏令下达后,林杆已带着一旅先行出发建业。将作为孙亮回驾武昌的先导。
“陛下,武昌日报怎么办,不搬了吧。他们不搬正好,这次,我回建业,搞个建业日报出来。”洛珍笑道。
“报业也算是皇家产业集团的下属控股产业,怎么,产业集团的审计监督部的事情,没把你们累到?还有心思亲自搞报业?”孙亮笑道。当初,这洛珍等把皇家产业集团审计监督部抢过去,倒是做得有声有色的。
“基本上都是婷姐组织人管着。再,又不需要我们亲自去做。”
“建业日报必须办,但还是交给全静吧。这可是关系朝政的大事情,你要办,就自已办个报纸好了。”孙亮淡淡道。
“那也行,我们自己办个报,不过,我们要办的话,就办份静哥儿不一样的报纸,省得他我们抄袭他的。陛下,你看我们办什么报纸好?“洛珍又要开始粘人啦。
“全静办的报,以后是朝廷的喉舌,会比较闷些。你们大可办得轻松有趣些。诗词歌赋嘛,倒是可以,但太过高雅,一般人看不懂,看的人少。我看,你们就办份杂报,杂七杂八的,商业信息、街头坊尾消息、文人编的故事、甚至大地是个球啊什么的,什么吸引人就登什么好了。”孙亮笑道。
“好!就办份杂报。到时,一定比全静的建业日报受欢迎。”洛珍笑道。
相比着武昌宫忙碌而轻松,此时江夏未地,有群南下的移民也在忙碌着。这是一批响应朝廷号召,将前往交州的垦殖团。
江夏军豫州之战,从颖川及汝南等地南迁民众近十万人,有近七万余人南下江夏,等待朝廷安置。
江夏、武昌等地官员都动了起来,忙着给南下民众入籍,授田,建房,或者招入工坊。一个月时间,就安置了几万人。余下四万人,朝廷准确安置到洞庭湖边的长沙郡去。
忙乎了一个月的户部、各郡县官吏刚松口气,谁知又一个诏令下来,朝廷准备在南下百姓征招人员组建垦殖团,大家又忙碌开来。
这次将组建三支垦殖团,每团5千人,男女老少不限,将前往台湾郡、珠崖郡和交州郡垦殖。三地虽偏远,但报名前去的人颇多。朝廷为垦殖团开列了优厚条件。垦殖团人员,到三地后,人可授田三十亩,垦荒不限,免交一切赋税。朝廷以5口一家计算,一次性补助耕牛一头,各色农具一套,住房钱5千。并负责运送前往一应费用。以5年为期,5年后,若要返乡,所垦之地,可作价卖给朝廷。每人发放返乡补贴一万钱,朝廷另在其家乡授田,助其入户。
南下的流民哪里知道三地如此遥远,听得条件如些优厚,纷纷意动。特别是一些有家人编入近卫工程师的家廷,听如今近卫工程师也建安郡、广州,距三地不远,更是争抢着报名。短短几天,报名的就有一万人余人,连江夏百姓也有前往报名的。虽江夏入孙吴也只有几个月时间,但江夏百姓都见识到了朝廷的言出必行,享受到了朝廷的优惠政策,对朝廷许诺深信不疑。在他们看来,这去垦殖团无非如去南边工坊一般,过五年就带着大批钱财回家就是了。
江夏百姓的报名,更是打消了南下百姓的疑虑,到最后,南下江夏的百姓几乎都抢着前往。经朝廷允许,垦殖团只好一再扩招,最后定额为三万人,分为六个团,每地两个团,一万人。
垦殖团的组建出乎意料地容易。这也是孙亮低估了北地百姓对土地的热爱。只要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哪怕前往天涯海角。
武昌宫中,洛宏、全尚一起进宫,商议着垦殖团之事。
“陛下,将来的扬州军改,近卫军扩编,已将使朝廷财政不堪重负了,如今搞这个这垦殖团出来,财政更是不堪重负了。三万垦殖团,安置用费,估计也不下5亿钱,粮食消耗也是个大数字。而具,地方还要为帮助他们建房,这又是一笔大支出。5年后,还要支付他返乡费用,赎买土地费用,整个过程,臣看不下20亿钱。”洛宏抱怨道。
“世叔,帐可不能这样算。当前,我们要支出的不过2亿钱及沿途粮食而已。耕牛嘛,上次不是获了一些,且还有些马匹,把一些受过伤的,不堪为战马的都拔付给他们。粮食,近年来丰调雨顺,可着沿途各地提供一些。农具也好办,如今近卫后勤部缴获了不少废弃的兵器,也拔付给他们,让他们用以防备或改制成农具。这样算来,我们前期也不过多支出3亿线左右。”
“陛下,3亿钱粮也不少了。如今近卫又将扩编。去年财政亏空了约5亿,今年光近卫支出就将增40亿。臣都恨不得把一个线掰成两半来花。”洛宏苦笑道。
“放心吧,世叔。自寿春之战后,这北边应该有好些时间平定了。新得之地,已够大吴消化个几年了,只要北方不南下,我大吴不会主动大军北上了。这次垦殖团南下拓边,对我大吴、甚而整个华夏都十分重要。台湾、朱崖、交州之地临海,事关我大吴海上之布局。花点钱粮也是值得的。”
“那财政亏空怎么办,到今年年底,起码要亏空近60亿钱,超去年收入6成了。”洛宏忧虑道。
“世叔,乐观点。今年收入也会增加不少。全世叔,是吧?”孙亮笑道。
“据估计,皇家产业集团应当能增加个20亿左右吧,如果,今年扬州事情稳定下来,还能再增个0亿左右”全尚道。扬州之地,皇家产业集团在多地受当地世家豪族所限,并没有完全铺开。
“商税这块,也能增长不少吧。”孙亮笑道。
“这些臣都知道,只是不能预测陛下如编组垦殖场般,不知什么时候又是大笔开支。”洛宏苦笑道。
“哈哈。朕向两位世叔许诺,朕今年不治宫室,宫中用度再减一些。有重大开支,必先征求两个世叔同意,如何?”孙亮笑道。
自孙亮登基以来,除了编练近卫军、兴建学校、兴修道路、水利,舍得花钱外,确实也没营建什么宫室,武昌宫如此破旧。孙亮也没舍得钱去整修。相比孙权动不动就大办宴会,选秀立夫人,孙亮更是懒得搞,宫中用度也极俭省,还需全婷、洛珍补贴。见孙亮如此,两位也无话可,只得点头。
“陛下,这垦殖团以后如何管理?”全尚问道。
“都归四海商铺管理吧。四海商铺下设垦殖部,专司海外垦殖。可在当地兴建大型农场或种植场或工坊。”
“陛下不是要授田吗?”全尚疑惑道。
“授田与兴建大型农场并不矛盾。建好的大农场中土地,授与垦场百姓。四海商铺需要,可引导调节百姓种植,这样,也方便水利建设和统一管理。例如,在台湾郡,可招民垦殖种植甘蔗,四海商铺可以定个合理价格,引民百姓种植后把甘蔗卖给制糖厂。但不能强逼百姓种植。授给百姓的田地,应随百生意愿种植。四海商铺完全可以用价格引导。”
“陛下,这倒是个好办法。现在各处白砂粮卖的火热,货源紧缺,就是甘蔗种植不足,这种植甘蔗的效益,远比种粮种菜大的多。垦殖部推广甘蔗种植,再建糖场,年底就能收回迁民的费用了。”全尚笑道。
“全尚书,这可是你的?今年年底,户部贴上的移民资金,四海商铺得还回户部。”洛宏听得心头一动,抢着道。
“哈哈,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去吧,我全尚过的话,一定算数,我立即让人安排甘蔗种子、农具、耕牛。不过,这些垦殖团,得尽快把他们运过去,可不能误了农时。”全尚笑道。
“一部就从长沙走吧,多配些大车给他们,一部走海运。长江上商船、水师尽量把这些百姓运到吴郡去。传信林牧,让皇家航海舰队到吴郡来接或真接沿海北上到大江来接。你们回去做个计划,立即实施。不过,朕要特别强调的是,安全第一。北人大多不习船,容易晕船,运送百姓的船只,一是要干净整洁,多备蔬菜,严格按照近卫军卫生条例执行;二是多配备一些医生和卫生员及医药物品,路途上若有不适者,不可强行驱使前往,留在当地养病或入籍。二是,三地俱称是瘴厉之地,防役卫生尤为重要,多备医生、药品。要多备纱帐,防蚊虫盯咬。曾有人言,瘴厉之,皆为蚊虫盯咬所致。”
“其它的都好办,药材、纱帐也好办理,只是大量医生不好找?”全尚忧虑道。
“现在近卫军多有卫生员,你到武昌大学、女子大学、近卫讲武学校去看看,实在不行,从近卫队里抽调一批。以后三地,自己建学校培养一批。”孙亮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