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华夏纪元

A+A-

    建兴三年二月,吴帝孙亮回驾建业召开的第一次朝会格外隆重,凡在建业四品以上官员都郑重地出席,在金乌殿外排成整齐两队,在净鼓三通后,依次进入金乌殿,列于大殿两侧。

    “陛下临朝!”司礼黄门扯着尖尖的嗓子高叫道。

    “恭迎圣上。”百官整齐地拱作礼。

    孙亮在百官恭迎声中走向龙座,端正做好,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众臣真身,退回大殿两侧依次站好。

    这次朝会,礼部接孙亮意思进行了改革,免除了跪拜礼仪和三呼万岁,但众朝臣依然一丝不苟。

    “有事早早奏来,无事卷帘上朝。”司礼黄门高叫道。

    龙座上的孙亮听得一愣,这忙乎了一大早,就要退朝了吗。不过,又随即释然,这也就是朝会之时的一个礼仪而已。搞大朝会,主要还是一种礼仪,让一些中下级的官员得见下天顔,也算是他们的一种福利待遇了,至于朝政大事,基本上都由自己与勋臣们商议好了。

    “臣有本奏。”吏部尚书孙嘿嘿走出班来,举着玉圭道:“陛下,因陛下驻跸陪都,京中及扬州诸县官吏未进行考评,臣请陛下允许,对京中及扬州诸县官吏进行考核,能者留,平者让、庯者黜,贪者惩。”朝中众臣一愣,看来,朝廷将从整肃、调整官吏入,进行扬州军政改革啊,不过,这也是应有之议。

    “准奏。以吏部为主,结合官制改革,会同国家监察总部一起对京中诸部及扬州各郡县进行官吏考核、调整。”孙亮淡淡道。

    “臣遵旨。”孙嘿拱,退回班中。

    “陛下。”内阁大臣,兼理门下省,礼部尚书韦昭出班,“自陛下登基以来,我大吴近卫军屡战屡胜,西收襄樊,中取江夏,东获淮南、汝南之地。开我大吴未有之大局。臣谨启奏陛下进行改元,以应我大吴大兴之兆。”

    “臣附议。”

    “臣亦附议。”众臣纷纷出班,拱道。

    孙亮点点头,这建兴不过是新皇登基喜欢用的年号,前汉也有皇帝用过,蜀汉的刘禅登基就用了这个年号,而且一直用了十五年,在诸葛亮死去后还换了年号,且在整个十余年中,军政大权俱为诸葛亮所掌,刘禅只躲在宫中嬉戏,做个摆设。当初,诸葛恪受孙权所托,登上丞相之位,也坚持把孙亮第一个年号定为建兴,自然也有深意。如今,是到清算、改变的时候了。

    “准。众们卿家,当定什么年号为好?”孙亮淡淡道。

    “去岁十一月,有五只大鸟出现在春申,此乃吉兆,臣请陛下改元五凤。”一个官员出班奏道。

    孙亮摇了摇头。五只大鸟出现就叫五凤,明年看到条蛇,又改成什么龙了吧。前世的孙亮,就是曾因为这个改元这五凤,但悲崔地的也没成得了什么大事,去了诸葛恪,又来了个孙峻,被权臣逼得死死的。

    果然,有大臣上前秦道,“陛下,不久前,吴郡钱塘江上惊现白龙取水,不如改元白龙如何?”

    这引来了孙亮一阵鄙夷。这钱塘江大潮,年年都才子,哪来什么白龙?改为白龙或龙现某年,还不让后世笑掉大牙。想到这,孙亮坚定地摇了摇头。那臣子也觉得有止点牵强,退下去了。

    “陛下,我大吴节节胜利在,大吴兴盛在既,不如改元吴兴如何?”有一个臣子,心头一动,出班奏道。

    吴兴,倒有些法。大吴当兴,这是必然,但也不必天天挂在嘴上吧。

    见孙亮没有点头,一些臣子也陆续出班,提出了一些年号,但俱为孙亮不喜。班中臣子措无着了,都看着最先提议的韦昭。

    韦昭心中也暗自悔不已,这年号之,历来是皇帝心血来朝后提出来的,自己应该事先探探孙亮意思再的。搞成如此情景,他只好出班上前,道:“陛下以为当以何年号为好?”

    “诸位爱卿,朕始终有个疑惑,望诸爱卿为朕解之?”孙亮也不提年号之事,淡淡道。

    “敢问陛下,所惑何事?”韦昭拱道。众臣也不由摆出一副细细恭听,准备为孙亮解惑的姿态来。

    “前朝未年,天下纷乱,如今天下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前朝之民,现有魏人,蜀人、吴人之分。敢问诸位爱卿,这魏人、蜀人、吴人有区别否?”孙亮问道。

    “陛下,魏人,蜀人,吴人俱为华夏之民,也俱为汉民,并无不同。”韦昭当先拱道。

    “何为华夏之民?”

    “华夏亦称夏,或诸夏,乃周自称,以区别于四方之夷。于周之时,凡尊周礼,守礼义之诸候者,称之诸夏。故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中原之民,自三皇五帝以来,历夏、商、周,圣人教化,守礼仪,荣服章。秦汉以继,民俱以华夏之民而称之,亦即如今之汉民也。蜀人,魏人,吴人俱为华夏之民,俱为汉民,并无不同。”韦昭拱道。

    “辛苦韦卿家了,朕受教了。”孙亮点点头,道:“想我华夏,经三皇五帝,历夏商周,一脉相承,圣人教化,礼仪之邦。惜战国纷立,纷争、攻伐不已,民不堪苦。自始皇以来,扫平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始为一统。内弥纷争,外拒诸夷。秦末失政,高祖立汉,凡四百余年,威服四夷。如今,天下三分,纷争不息,我华夏之民,不堪其苦。有道是,华夏兴亡,匹夫有责。吾等华夏之民,怎能忘却先圣前贤之教诲,不思救民于水火?”

    “唯陛下马首是瞻,扫平天下,振我华夏。”尽管不明白谈年号,皇帝为什么扯起华夏之事,众臣还是拱道。

    “朕愿于诸爱卿共勉。”孙亮肃然道。见众臣满脸的疑惑,孙亮又道:“朕觉得,我华夏一统,消弥纷争,自始皇帝起。如今,众爱卿与朕俱以一统天下,振我华夏为志,朕看,这年号就称之为华夏好了。”

    “华夏?”众臣面面相觑,都有些跟不上孙亮跳跃性思维。

    “朕以为,就追溯始皇削平天下,华夏一统记为华夏元年。始皇一统天下,历今已有44年,今年,就记为华夏44年好了。今后以此纪年,不得另设年号。凡华夏之地,不以华夏自居者,俱为蛮夷!”

    孙亮淡淡地一名话,把下面众臣雷得不轻。从古至今,也没有如此记年之法啊。

    “陛下,此法与礼不合。”有大臣出班奏道。

    “哦,与礼不合。那朕问你,何为年号?又从何而始?”孙亮问道。

    “这”那臣子迟疑道。这年号,可不是自古就有的。

    “陛下,年号记年,先秦至汉初俱无。自汉武帝始,始置年号,用以纪年。”韦昭奏道。

    “噢,既然武帝可设年号,朕为何不能改之。”孙亮道,“朕览史书,观汉以来史册,历代帝皇所定年号少者一个,多达十余个,改元之期也无定,有的次年新年改元,有的当年改称,常使记史、读史之人混乱不堪,多生岐义。如今,朕重定年号年记年之法,以后一脉相承,简洁有序,有何不可。”

    “如此记年,确是简洁可行。老臣读史,也常搞不清史记之事,据今多久?”丁奉笑着奏道。引起许多朝臣一阵鄙夷。你粗鄙老卒一个,读什么史啊。

    “哈哈,想不到大将军与朕也有同样之困。”孙亮笑道。

    “陛下,如此记年,确是方便。”朱据也拱道。以后,统称华夏若干年,也省得皇帝三年两头改元,又是祭天,又是举行大庆之礼仪了。

    “臣亦附议。”

    “臣附议。”

    韦昭等只好赞同。

    “好,以后修史,正其年号后,在后标注华夏纪年。始皇之前,标注其年为华夏纪元前某年。自今年起,以后记年俱为华夏某年,后世帝皇,不得改元,若不以华夏纪年者,非我华夏之君,天下共击之。”孙亮起身道。

    “不以华夏纪年者,非我华夏之君,天下共击之。”诸臣俱盟誓道。

    “传诏,自今日始,定为华夏44年,大赦天下,普天共庆。愿我华夏之邦,繁荣昌盛,愿我华夏之民,幸福安康。”孙亮起身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