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郡守调整
建业城内外臣民,都十分关注着朝廷的一举一动,官员考核调整和改元都是意料之事。但朝议之事传出,却着实惊掉了一些人的下巴。
华夏纪年,什么东西?若年号叫华夏也就罢了,帝皇临时起意,叫什么的都有。话第一个年号,汉武帝的元狩,就是因为汉武帝打猎进猎获了一只白鹿,高兴之余搞出来的。后世年号五花八门,有的梦见龙,就叫青龙,看见大鸟,就叫神凤。叫华夏也行,不过,把元年定到过去几百年前去,就从未有过之事了。何况,竟然还与诸臣盟誓,称以后不得改元,今后帝皇不得再立年号,也太过霸道了些。
有些人欢呼叫好,也有人痛心疾首。一些儒士、世家闻之纷纷侧目。史书也用华夏纪年标注,岂不是凡夫俗子也能看得懂那些生涩、难便的纪年了?那儒士引以为豪的优越何存?
这些孙亮也不过多理会,散朝之后,就把韦昭、朱据、丁奉、洛宏等一干重臣召集到了昭和殿召开朝会。
昭和殿内,早准备好了点心与茶水,众臣一一入座。
“陛下,这改元之事”今天的朝仪,确实出乎韦昭的意外,让他直到现在都有些迷糊。
“哈哈,韦大人。这样不就正好,老夫长子生于农历癸卯年,那时大帝尚未登基,老夫总记不清那子年岁,推行这种记年之法,那不是极为方便,稍稍推算就知道那子年岁了。”丁奉笑道。
“你这老卒,怪不得第一个就跳出来支持了。原来有这个原因在其中。”全尚笑道。
“也是,我偶尔也读些史书,但总搞不清史书记所记之事据今多少时间。这样,确实方便不少。”洛宏也笑道。
“好了,改元之事,就这么定了。”孙亮起身笑道,“今日改元,举国欢庆,本当赐宴,无奈宫中用度紧张,只好请诸位爱卿进些点心茶水啦。”
“陛下之茶饮,丝豪不下于珍馐美味。”朱据端起茶道。
“哈哈,难得朱爱卿赏识。”孙亮笑道,“丁立,等会装上半斤,让朱卿家带回去慢慢品尝。”
“谢陛下。”朱据喜道。
“陛下,可不能厚此薄彼啊。”韦昭叫道,“宫中之茶,宫外万金莫易,臣早有耳闻。”
“是啊,臣等也向陛下讨些回去品尝。”
“哪能啊,既然诸卿俱喜,朕岂能吝惜。丁立,等会每位卿家都装上半斤。”
“呵呵,谢陛下赏赐。”众臣纷纷拱道。
众臣笑呵呵地谢着,一旁丁立可人些为难。“陛下,宫中香茶也不多了。皇后那边”
“难得诸爱卿喜欢,岂有吝惜之理,你让人到皇后那去取。”孙亮道。
“是。”丁立微微一躬身,下去了。
“诸位爱卿,禁军改制与扬州诸郡人事,必须尽快定下来,诸爱卿以为如何?”孙亮问道。这是事关扬州稳定之在事。众人收起笑容,郑重了起来。
“陛下,此两事事关扬州稳定与新政推广之大局,是须尽快决定。臣以为,当首先进行建业之军改,再推诸于郡县。”朱据道。
“禁军军制改制,总参谋部定下规划了吗?”孙亮问道。
“改制计划,已经定好了,正准备上报陛下批准,立即予以实施。”
“哦。”
“陛下,老臣来简单叙述下吧。”丁奉站了起来。如今,吕岱留在武昌,丁奉接任为总参谋长。
“总参谋部拟以都中警卫师旅为基础,且从近卫讲武学堂抽调人员,吸收京都中禁军,成立近卫第4军,新编3个师,共三万余人。现都**有禁军3万余人,尚余人员,予以安置或遣散。”
“陛下,突然增加一个军,三万人,这近卫军增长太快,财政不堪重负。”孙亮未置可否,洛宏起身反对道,“而且,扬州之地,在北,有近卫第一军、近卫第二军大军云集,大江之上,柴桑、石头城还驻有近卫水军师,这建业也无须如许多的近卫军吧。”
“近卫军编制成了,也不是非得留在建业不可。编制之后,自可北上与曹魏一决高下。自寿春北上,一举攻占许洛。”丁奉道。
“只是如今朝廷财用不足,奈何?洛某以为,近卫军改编扩大,还当缓步行之。”
“好了。”孙亮摆摆道,“如今,朝廷财用不足,确实难以骤然扩大近卫军。丁爱卿,这样好了。成立近卫第4军,先编练2个近卫师,每师辖2个旅,以2万人为限。以后财政好转,再予以补齐。”
“陛下,只是这样一来,都中禁军需遣散安置太多。怕一时禁军人心浮动,不利于都中安定。”丁奉忧虑道。
“陛下,大将军的是,都中安稳确实十分重要。这禁军之中,多有长年混迹军中之士,若不安置妥当,确实堪忧。”朱据亦道。
“嗯,这样吧,按近卫退役条令,遣散士卒,若愿还乡者,发放遣散之费,令乡里优抚,授予勋田,妥善安置。无家可归者,或伤残者,或不愿还乡者,择优录入各官署为吏为役,或收入工坊。”孙亮道。
“唉,就怕一些人不愿入工坊,又不好安置,又不回乡。”丁奉道。
“再于西山、玄武湖畔再设立伤残、退役军人农场,安置一些愿意前往的禁军,以后,也可作为伤残近卫军荣养安置之地。任那些禁军士卒自选吧。”孙亮道。
“这样,应该安置那些禁军士卒了吧。”洛宏笑道。
“应该够了吧。”丁奉有些失望道。
“好了,军改之事,就先到里。下面,议议诸郡人事吧。朕想把吴郡、丹阳、会稽各郡太守都进行撤换,不知诸君有何合适之人。”孙亮淡淡道。
“陛下,楼玄、贺邵、虞汜、郭逴、薛莹、滕修及陆喜、陆凯,姚信,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韦昭拱道。
“陛下,中郎贺邵,厉志高洁,理清要,楼玄清白节操,才理条畅,陆凯忠壮质直,虞汜忠贞能干,俱是国之干臣。”朱据亦拱道。”
对此,丁奉是军中之人,洛宏、全尚也没有多什么。这些人,孙吴多多少少也有所了解。也是三国后期吴国的能臣、重臣。
“哦,陆凯还在广州吧。”孙亮问道。
“是,陆凯现为临贺郡太守。”韦昭道。
“嗯,那再吧。朕欲任贺邵为吴郡太守,虞汜为丹阳太守、楼玄为会稽太守,周昭为新都郡太守,诸爱卿,以为如何?”孙亮问道。
“臣觉得可。”朱据拱道。
“臣附议。”韦昭也赞成道。
“姚信还在交州吧。”孙亮又问道。自登基以来,孙亮还是做了些功课的,对国中名士都有所了解,这姚信是陆抗的表弟,当年因附合孙和,与顾谭、顾承、张休等人,做为世家士子的代表,被孙权流放到了交州去了。顾谭、顾承、张休前几年都死去了,他还在交州挺着呢。
“是。”韦昭一顿,应道。
“好些流放因故到广州、交州去的士子,除叛乱、附逆之罪外,就赦免其罪吧,让边地郡县择优录用吧。”孙亮淡淡道。这些世家之子,也多是孙权借打击世家豪族的牺牲品而已。
“陛下仁慈。”韦昭喜道。
那好,再调陆喜、郭逴、薛莹入门下省,薛莹为散骑常侍。”孙亮决断道,
“是。”韦昭拱应道。
“陛下,原四郡太守,当如何处置。“朱据拱问道。
“丹阳太守聂友,任农部侍郎,兼毗陵典农校尉,原毗陵典农校尉调回京中,由吏部再行委任;会稽太守濮阳兴,吴郡太守张布、新都郡太守李丰,都暂时调回吏部,由吏部另行安排吧。”孙亮淡淡道。对濮阳兴、张布等人,孙亮没有什么好脸色。
“原丹阳太守聂友,胆识惊人,确可重用。”朱据点头道。
“朕还听闻有王蕃其人,博览多闻,兼通术艺,有广陵人皇象者,草书通神,与人合称吴中八绝,甚是闻名于世。诸爱卿听过吗?”
“陛下,王蕃其人,乃庐江西南松滋县人,善精数术,能察天象。吴中余绝,多有附会之人,但皇象之草书,确实不错。”这次,倒是全尚起来介绍道。
“这样吧,通知吏部,把王蕃、皇象等人招来。王蕃、皇象等人就入教育部挂职,入建业大学吧。诸位卿家但发现有一技之长者,即使其人不堪为官,也可荐其入建业大学。大学需要各色有一技之长者。”孙亮笑道。
有些人,如王蕃、皇象等做官不行,但如果放在后世,那就是名扬天下的科技达人,文化人,所起作用不可限量,自然不能轻易放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