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要死的节奏

A+A-

    耕牛在几乎所有的农耕民族中都是保护动物,中国也不例外,中国许多朝代都有法律保护耕牛。

    就如明朝代宗景泰元年(450年)十月朝廷申明:“严私宰耕牛禁犯者于常律外,仍罚钞五千贯。本管并邻里不首及买食者,各罚钞三千贯。”

    宪宗天顺八年(464年)三月重申:“民以农为本,有司时加劝督至于耕牛所赖尤重,不许军民宰杀、买卖。如有犯者,枷号半年,依律问罪。若有司纵容私宰,一体治罪不饶。”

    李东升为了吓唬阮轻,便从他是婆罗门教教徒着。真正的信徒是不会违背教旨和教义的,让婆罗门教教徒吃牛肉,那比杀了他还难受。

    李东升用的这招便是尸头蛮的套路,不管什么办法,只要能让下听话便是好办法。偶尔吓唬一下这些不听话的人,李东升认为这个成本很低,比用刑折服别人强多了。

    见阮轻被震住了之后,李东升又看了一眼外面的船队。

    “汪大总管,怎么我感觉咱们的船队越走越慢啊,咱们还要多久才能到龙牙门?”

    汪浑听到李东升又问话,便抬头道:“主公,占城往南走风力便会越来越,龙牙门一带常常无风,一年只有两季好风,其他时候即便有风也是微风。

    所以到麻六甲的商船才会在麻六甲一带等几个月的季风。这是南洋天象,人力不可改变。此处风势越来越,便明咱们快要到龙牙门了。”

    李东升愣了一下,仔细回想一起,这才想起来一个名词——赤道无风带。

    赤道无风带是指,出现在赤道附近对流层底层,风向多变的弱风或无风带。赤道无风带范围一般是在赤道附近南、北纬5之间。

    赤道太阳终年近乎直射,是地表年平均气温最高地带。由于温度的水平分布比较均匀,水平气压梯度很,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风速微弱,故称为赤道无风带。

    赤道无风带,一年中均随太阳直射点作南北移动,夏季移至北半球,冬季移向南半球。赤道无风带内天气状况单调而富规律。

    在赤道无风带航行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因为在这个时代,所有的海船都主要靠风力推动风帆前进,无风时,就只能靠人力划桨了。

    李东升知道龙牙门便是后世的新加坡,他也知道新加坡便在赤道边上。一想到赤道无风带,李东升就有些无语了。

    “蒸汽什么时候才能弄出来啊,看来这次回去要好好抓一下蒸汽的研究了。只靠这海风和人力,我的货想卖到欧洲去不是要好几年?”

    李东升想了一阵,向外问道:“现在航速多少?”

    外面的士兵听了立即去测航速,不一会儿回道:“回主公,现在航速每时2海里。”

    听到这个数字李东升更郁闷了。

    在李东升一再交代和教授之下,这些水兵渐渐适应了公制的长度单位,以及公制的时间概念。

    在李东升的后世,海上行船的航速是以节为单位计算的,那是因为欧洲人的航海技术高明,标准也是由他们制定出来的。

    节等于每时海里,也就是每时行驶52千米。

    早在6世纪,海上航行已相当发达,但当时一无时钟,二无航程记录仪,所以难以确切判定船的航行速度。

    然而,有一位聪明的水想出一个妙法,他在船航行时向海面抛出拖有绳索的浮体,再根据一定时间里拉出的绳索长度来计船速。

    那时候,计时使用的还是流砂计时器。为了较准确地计算船速,有时放出的绳索很长,便在绳索的等距离打了许多结。

    如此整根计速绳上有分成若干节,只要测出相同的单位时间里,绳索被拉曳的节数,自然也就测得了相应的航速。

    海里是海上的长度单位。它原指地球子午线上纬度分的长度,由于地球略呈椭球体状,不同纬度处的分弧度略有差异。ァ新ヤ8中文網om&p;lt;首发、域名、请记住inzongwénǎowǎng

    在赤道上海里约等于43米,纬度45处约等于522米,两极约等于66米。

    929年国际水文地理学会议,通过用分平均长度52米作为海里。94年国际人命安全会议承认,52米或6o65英尺为海里,故国际上采用52米为标准海里长度。

    标准这东西是看谁定,谁定便遵照谁的。李东升也想过全部重新制订过标准,不过后来一想还是算了。

    放着现成的成熟标准不用,干嘛费那劲。他可是穿越人士,如假包换的伪科学家,他可没想过真做一个学者或者伟大的标准制定者。

    “每时才2海里,这是要死的节奏!照这个速度下去,还没跑到龙牙门,季风就要来了,难道还让我逆风航行?”

    李东升心里暗骂老天不助他,只是骂了一阵也冷静下来。老天是骂不死的,这眼前的困难还得自己克服。

    “下令划船吧,大家轮着来,争取早一点到达麻六甲。”

    汪浑他们听了也无奈,只得去下令。

    船队改用划桨之后,船速立即大幅度提升,李东升的心情这才好一些。

    又向前走了一天,海面上的风更,划船的士兵们也越来越累。划一整天的船,即便换班也受不了,船速更慢了。新首发<ref=&qt;<ref="ttp://;"trget="blnk">ttp://;trget=&qt;blnk&qt;><ref="ttp://rget="blnk">ttp://<ref=&qt;<ref="ttp://5w;"trget="blnk">ttp://5w;trget=&qt;blnk&qt;><ref="ttp://5wrget="blnk">ttp://5w

    李东升一大早便从床上起来,还在洗漱时,瞭望员便传来好消息。

    “主公,前方发现大岛!”

    “大岛!”

    李东升跑出船舱,来到船头一看,果然远远便看到一片黑影。虽然还隔着几十里,但那岛体积不,还是能清晰地看到轮廓。

    “汪大总管,到了什么地方?”

    汪浑听到有海岛出现,也走出船舱来。

    汪浑看了看那片岛屿,道:“前面便到了万生石塘屿了。”

    “万生石塘屿?”

    李东升虽然前世比较喜欢历史和地理,但并非所有的古代地名都知道。

    见李东升不知道的样子,汪浑便道:“那万生石塘屿是咱们大明人取的名字。百年前郑和带船队经过这里,发现此岛地势重要,便在岛上建了军站。不过后来大明不再下西洋,岛上的军站便荒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