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单位
度制单位
古代最常见的度制单位为尺,不同朝代一尺的标准差异极大,根据考古发现,历代各朝的尺寸大约如下:
商代,一尺约为当今60厘米。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约为当今232厘米。
秦代,一尺约为当今232厘米。
西汉,一尺约为当今232厘米。
东汉,一尺约为当今234-236厘米。
三国,一尺约为当今242厘米。
南朝,一尺约为当今25厘米。
北魏,一尺约为当今309厘米。
隋代,一尺约为当今296厘米。
唐代,一尺约为当今30厘米。
宋元,一尺约为当今36厘米。
明清,木工一尺约为当今3厘米;裁尺,明代34厘米,清代35厘米。
整体趋势,一尺变得越来越长,这多半和生产力进步后成年人越来越高有关。大家身边就有鲜活的例子,同一家族的0后、0后、90后身高,随着经济发展,饮食、运动方式变化,身高普遍有明显提高;60后,0后人偏矮,也和当时经济条件恶劣有关,可以退步了。
以后汉书、三国志而言,保守一些,一尺为235厘米。
、人的身高
指一个人从头到脚的尺寸,常见的身高有七尺,八尺,九尺等。
六尺,计40厘米。
七尺,计645厘米。
八尺,计0厘米。
九尺,计25厘米。
史书明写身高的三国人物不多:
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见三国志
周瑜“长壮有姿貌”、“江左风流美丈夫”;见三国志
程昱“长八尺三寸,美须髯”;见三国志
卢植“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见后汉书
刘表“长八尺余,姿貌甚伟”;见三国志
许褚“长八尺余,腰大十围”;见三国志
马腾“为人长八尺余,身体洪大”;见三国志
赵云“身长八尺,资颜雄伟”;见三国志
太史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三国志
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下膝,故自见其耳”;见三国志
青史如钩,史书是胜利者+文人写的,统治者、写书者希望表达什么,就执笔表达什么;没有写身高的未必就不高,反面人物也未必真反面,视角受限,几分真、几分假,恐怕历史中人也难以辨别。
2、马的体高
指一匹马从脚到肩隆的高度,而不是从脚到头的高度。体高、齿龄、体表特征衡量是衡量马匹优劣的基本依据。
周礼夏官庾人曰: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诗周南汉广毛传曰:五尺以上曰驹。
赤菟(菟,老虎的别称;见后汉书)体高八尺(相当于厘米),身长一丈,可谓龙马。这听起来吓人,但作为个例、良马存在还是合理的!
要知道当今最高大的马匹-美国田纳西州的夏尔马“蒂娜”体高有203厘米,另外,英国一匹克莱兹代尔马“挖掘者”4岁时体高9厘米,这两匹马可谓彪悍。
中国从古至今有名的山丹马,成年后体高在44厘米左右,合汉尺六尺有余,按本人去青海时亲身体会,可以称得上是高头大马了!
3、当今世界十大名马
)阿拉伯马
最漂亮的马,血统为热血,产地中东,尽管速度不如纯血马,但它具有极大的耐力和高雅的气质。它是纯血马的基本血统,体高42米-50米。
魔戒中甘道夫所骑的白马,据就是一匹阿拉伯马。
2)纯血马
世界上速度最快,身体结构最好的马匹,勇敢,敏感,个性倔强,血统为热血。最佳的赛马,娇贵,不适合其它用途。世纪繁衍于英格兰,由阿拉伯马,西班牙马,加洛韦马杂交,体高50米-0米。
澳洲乱世情中妮可基德曼所骑就是一匹纯血马。
3)汉诺威马
德国竞赛马中的领先者,它是跳跃马和盛装舞步的表演马。它有异乎寻常的力量,华贵而正确的动作和特别良好的性格。它是由纯血马,荷尔斯泰因马,特雷克纳马的后代,体高62米左右。
4)阿克哈-塔克马(汗血宝马)
世界上最神秘的马匹,属热血马,产地为北部欧亚大陆。它具有无穷的持久力和耐力,它是长距离的骑乘马,也是跳跃和盛装舞步马,体高52米左右。
汗血宝马和阿拉伯马,都是古代极品的战马!
5)塞拉法兰西马
法国的温血马,是欧洲各种竞赛马中最坚强和最多用途的一种。它具有高度勇敢的性格,适合跳跃,并能够在越野赛和各种比赛中进行竞争,体高60米。
6)阿帕卢莎马
美国的温血马,是印第安人以西班牙马培育的后代,它是育种和休闲的马匹,现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跳跃和赛跑。它以耐力和良好的性格而著称,体高42米-52米。
)腓特烈斯堡马
丹麦的的温血马,它是高雅而积极的骑乘马和高品质的军用战马主要来源。体高53米左右。
)奥尔洛夫快步马
前苏联的温血马,它是一种体形高而轻的马匹。它的肌肉非常有力,整体比例关系很协调,体高6米左右。
9)布琼尼马
前苏联培育出的温血马,常作为军马。它具有较强的持久力和耐力,身体高大强健,但四肢和关节较差,体高6米左右。
0)蒙古马
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被毛浓密,毛色复杂,耐劳,不畏寒冷,体高3米左右。
衡制单位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铢、两、斤、钧、石。
两汉三国时期:
石=4钧
钧=30斤
斤=6两
两=24铢
以当今的克为单位换算:
西汉时期铢=065克
东汉时期铢=05克
三国时期铢=05克。
东汉、三国时期几种主要衡制单位换算为当今单位(克):
石=4钧=26400克,合当今52市斤
钧=30斤=6600克
斤=6两=220克,合当今044市斤
两=24铢=3克
、兵器重量
史记记载秦末,张良年少时“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斤=253克,20秦斤=6市斤;若按司马迁所处东汉时期的衡制,东汉斤=24克,20东汉斤=60市斤。
史记记载信陵君门客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战国时单位较乱,按秦汉衡制计算,40斤=20市斤,放袖中也得过去。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根据考古发现,秦鼎之最,当属秦始皇陵中出土的青铜大鼎,通高6厘米、重44市斤(22公斤);周鼎之最,为龙纹大鼎,高22厘米,口径3厘米,重452市斤(226公斤)。项羽扛过的鼎,应与二者相当,放秦末汉初,约为2-904秦斤或汉斤,按汉语惯用的夸张修辞习惯,可以称“千斤巨力”了。
三国志记载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0汉斤=35市斤。陈寿为西晋人,西晋的衡制单位与东汉三国基本一致,因此并不存在陈寿误写为晋代单位导致重量偏差。这个重量看起来不重,但能提起多少重量,和能当做武器耍开显然有极大的差异,这点很容易验证。
新唐书记载:“阚棱,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陌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又记载:“张兴者,束鹿人。长七尺,一饭至斗米,肉十斤。悍趫而辩,为饶阳裨将。禄山反,攻饶阳。兴开张祸福,譬晓敌人,而婴垮弥年,众心遂固。沧、赵已隐,史思明引众传城,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唐尺=30厘米,唐尺=20厘米,唐丈=300厘米,唐斤=66克,5唐斤=20市斤。对比可知典韦已经很彪悍!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七卷:“王彦章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所向无前,时人谓之王铁枪。”后梁为唐末,唐斤=66克,00唐斤=32市斤。这个记载貌似夸张了,即使老王耍得开百多斤的铁枪,得什么战马才能背负三个成年人的重量冲锋陷阵?放马背上那杆铁枪的意义又是啥?感觉老王这套造型不是在打仗,而是在耍酷,对这个记载存疑。
宋史记载岳云“每战,以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宋斤=633克,0宋斤=0市斤。对比典韦,可知岳云之彪悍!
2、弓弩强度
根据荀子的记载,魏武精锐(战国时吴起训练的魏国武卒)能用十二石弩。战国时魏石=602市斤,2魏石=264。这种弩应是单人脚弩,而不是单人弩。
在三国两晋以及隋唐,一直都有著名的弩出现,但无太详细的数据记载,比较可惜,譬如著名的诸葛连弩。居延汉简有“大黄力十石弩”的记载,还有两石、三石、五石、六石、八石等等;汉代石=52市斤。
三国演义罗贯中架空刻画黄忠“开两石弓”,按东汉衡制,两石=056市斤,这个貌似较低;老罗可能是按自己所处时代(毕竟那时候没有度娘、谷哥,信息不畅,老罗不了解汉代衡制单位也正常)来衡量的,老罗活在元末明初,元代石与宋代相同,明代略低,那么两石大约=303市斤。实际上,史书上并没有黄忠擅射的记录,也没有黄忠、关羽的交战记录。
到了宋代,弓弩技术突飞猛进,射能力也有长足的进步。沈括的梦溪笔谈对此有明确记载:“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唐宋时期的“斤”、“石”则要比两汉三国大很多:唐斤=66克,宋斤=633克;唐石=56市斤,宋石=59市斤。如果拿两汉三国做比较,九宋石确实相当于二十五、六汉石。
宋史记载岳飞:“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周侗,尽其术,能左右射。”300宋斤=39市斤,宋石=252市斤,这只是岳飞未成年时的记录,成年之后必然还有增长,堪比沈括笔下的“九石”武卒,可谓真正的猛人!
明朝武备志对弩的记载:“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张。”蹶张指人坐地上,用脚蹬开;后者指人站立,脚踏住弩臂,利用腰力用拉开,有点像现代抓举。现代抓举最大记录为23公斤,即426市斤,可以大致对比下,想象下现代世界冠军能否抓举上千斤到胸腹前。
宋史中有不少关于岳飞个人武力的描写,多次冲阵斩将,可谓当世无双。同时代在武力上堪当岳飞对的,恐怕只有岳飞麾下猛将杨再兴,以及岳飞的儿子岳云!
宋史记载岳飞长子岳云:“每战,以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又记载岳飞麾下猛将杨再兴及岳云:“飞败金人于郾城,兀术怒,合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及韩常兵逼之。飞遣子云当敌,鏖战数十合,敌不支。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不获,杀数百人而还。兀术愤甚,并力复来,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再兴以三百骑遇敌于商桥,骤与之战,杀二千余人,及万户撒八孛堇、千户百人。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
按宋史记载,岳飞、杨再兴、岳云均能于万人军中取上将首级,堪称“万人敌”!要知道,在满清(后金)入关之前,武圣是岳飞而非关羽。
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里面给弓箭划级,能挽一石弓的是普通人,能挽两石弓的是牛人,能挽三石弓的就是变态牛人。岳飞无疑就是变态牛人!
北宋后期,宋神宗颁旨阅兵,以弓力分士兵为三等,挽弓七斗为下等,挽弓八斗为中等,挽弓九斗就是上等。这些普通士兵与岳飞当然就更没法比!
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乃兵第十五中记载:“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一百二十斤即一石,明代衡制单位比宋代略低,明斤=590克,明石=46市斤。按明制,岳飞可开三石到四石弓,可谓虎力中的虎力!
沙场冲阵,不比江湖,个人武力主要取决于膂力,技巧处于次要位置。所以史书中提到某位猛将,总强调其力气大、兵器重量。有人翻遍二十四史,发现就兵器重量而言,(换算后)没发现哪位可以超过岳云,就挽弓成绩而言,(换算后)也没发现哪位可以超过岳飞;貌似资治通鉴中的王铁枪例外。因此,无论看史书还是,评价一名猛将到底有多猛,都可以拿岳飞父子作为参照。
中国古代的弓,完全依赖于人力,其拉力从秦汉、隋唐到宋代差距不大。如果以宋的计量单位为准,其等级基本稳定在八斗、一石、一石二到一石四之间;换算为汉末衡制单位,分别为二石三斗、二石九斗、三石五斗、四石。至于宋代三石弓,换算为汉末衡制单位,为八石六斗,一些设定相对严谨的三国背景,写到吕布、赵云等猛将使用七石强弓,并不算夸张。
与弓相比,弩主要依赖括之力,随着科技进步,变化极大,不做详述。
量制单位
两汉三国时期,常用的计量单位有:斛(同“石”),斗,升。相互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斛=0斗
斗=0升
汉升=200毫升
晋升=2045毫升
、官员俸禄
东汉三国时期的俸禄统称为石,实际上是发一部分粮食,发一部分现钱。至于月奉,要看品级了:
万石:三公等,月俸三百五十斛谷;实发粮谷一百七十五斛,钱一万七千五百。
中二千石:九卿、州牧、京兆尹、河南尹等,月俸一百八十斛谷;实发粮谷九十斛,钱九千。
二千石:郡太守、诸侯傅、诸侯相、将作大匠等,月俸一百二十斛穀;实发粮谷六十斛,钱六千。
比二千石:司隶校尉、光禄大夫、京师八校尉、五官中郎将等,月俸一百斛谷;实发粮谷五十斛,钱五千。
千石:丞相长史、(大)县令等,月俸九十斛谷;实发粮谷四十五斛,钱四千五百。
比千石:太中大夫等,月俸八十斛谷;实发粮谷四十斛,钱四千。
六百石:州刺史、(上)县令等,月俸七十斛谷;实发粮谷三十五斛,钱三千五百。
比六百石:博士等,月俸六十斛谷;实发粮谷三十斛,钱三千。
四百石:大县县丞、县尉,(次)县长等,月俸五十斛谷;实发粮谷二十五斛,钱两千五百。
比四百石:五官侍郎等,月俸四十五斛谷;实发粮谷二十二斛五斗,钱两千二百五十。
三百石:()县长等,月俸四十斛谷;实发粮谷二十斛,钱两千。
比三百石:五官郎中等,月俸三十七斛谷;实发粮谷十八斛五斗,钱一千八百五十。
二百石:太子舍人、县丞、县尉等,月俸三十斛谷;实发粮谷十五斛,钱一千五百。
比二百石:东西曹属等,月俸二十七斛谷;实发粮谷十三斛五斗,钱一千三百五十。
一百石:御史属、东西曹令史、郡级属吏-掾(正职)等,月俸十六斛谷;实发粮谷八斛,钱八百。
斗食:郡级属吏-史(副职)等,月俸十一斛谷;实发粮谷五斛五斗,钱五百五十。
佐吏:吏等,月俸八斛谷;实发粮谷四斛,钱四百。
2、各种赏赐
)定期赏赐——春赐、腊赐
汉官仪称:“立春之日,遣使者赐文官司徒、司空帛三十匹,九卿十五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六十匹,执金吾、诸校尉各三十匹。武官倍于文官。”
“腊赐:大将军、三公各钱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进、侯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三万,侍中、将、大夫各二万,千石、六百石各七千,虎贲、羽林郎二人共三千,以为祀门户直。”
2)庆典赏赐(皇太子、皇帝幼年即位至成人亲政)
3)功勋赏赐
3、封爵食邑
据司马迁的估计,“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即封邑主从每户百姓那里每年获取的租谷大致可折合为二百钱,有的为五斛谷物。但各地每户百姓拥有的土地数量不同,土地产量也不一样,按收入交纳的田租也就不同。这种情况下,即使食邑户数相同,实际收入也会有差别。
东汉封爵食邑基本上继承了西汉时的制度,列侯中又出现了县侯、乡侯、亭侯等高低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