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心意已决,恩断义绝
赵太平和钟古通都没有想到,那位槐荫庙的女庙祝陈瑛居然在拿到玉珏的一刻泣不成声,更让他们不理解的是这位女庙祝自己好像都不知道情绪是如何爆发出来的,她似乎并不认识什么李长安,对那玉珏似有几分熟悉,却也不是特别钟爱之物,她的那种表现好像是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的。
陈瑛身边的槐荫庙姑子们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对赵太平和钟古通怒目而视,在她们的印象中,庙祝陈瑛从来没有像今日这般失常过,在加上庙祝陈瑛的种种表现都是在接了赵太平的玉珏之后,就更让这些槐荫庙的姑子们起疑心,怀疑是赵太平和钟古通这两个外来的男子在搞鬼了。
“各位仙姑,我们也只是受人之托,而且你们看庙祝除了情绪有些失控其他都还正常,我们不妨耐心等一等,等庙祝的情绪稳定了,再问问究竟是何情况。”赵太平的额头上已经见了汗,心里暗自嘀咕,想做好人当真不是那么容易的,本来他一番好意帮那城隍爷一把,没想到又出了现在这个岔子。
其实,一直到此时此刻,赵太平都不相信是那位新晋的大隋金尊城隍爷在陷害他和钟古通,因为那位庙祝的表现似是重逢后的大喜,情绪波动虽然大,却并不是伤神之举。
许久之后,那庙祝终于停止了发呆,也止住了泪水,脸上的表情也彻底变了,从之前带着几分柔弱的少妇模样变得冷清了不少。
槐荫庙的庙祝陈瑛用一只拿着赵太平给她的玉珏,而后又从身上摸出了一个绸缎的锦囊。锦囊虽然是绸缎的,但是却并不显得靓丽奢华,上面没有刺绣任何花纹,只有一条朴素的浅蓝色线边。
将那绸缎锦囊拿出后,槐荫庙这位庙祝立刻将其打开,而后从里面拿出了一个与赵太平带来的玉珏样式非常接近的玉珏。
赵太平和钟古通甚至连槐荫庙中的姑子们都彻底傻眼了,明显没有想到那玉珏竟然有两个,而且看样式还是一对的。
当然这里面最觉得惊讶的还是槐荫庙的姑子们,她们与这位槐荫庙庙祝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严格来,她们都是这位槐荫庙庙祝的侍女。
其实槐荫庙建于此地也是有大因由的,虢国并不是大国,辖下范围有限,所以皇帝想要找一块合适的皇陵都很困难,那虢国的开国皇帝也是到处招揽贤能,尤其是擅长风水学之人,想请他们在本国找一个能够让皇族千秋万代的葬龙宝地。
经过很长时间,还真找到了一位异人,这人将淮阴山举荐给了虢国的开国皇帝。当然那异人也看破了此地风水的缺陷,所以故意在淮阴山的山顶,紧邻大槐树的树荫,建了一座槐荫庙。而且要求皇帝要指派拥有虢国皇族血脉的女子来此修行,帮虢国皇室镇守江山。
大概三百年前,虢国难得出了一位书院君子,这位君子名叫李长安。
李长安得了书院君子的身份后,虢国皇帝异常兴奋,便将其招揽入皇宫,想让他成为帝师。
当时的虢国皇帝已经年逾花甲,而李长安才入而立之年,这样的师徒关系难免落人笑柄,后来虢国皇帝因为群臣进谏,便罢了立李长安为帝师一事,不过虽然没有立李长安为帝师,却也没让他离去,而是成了皇子公主的先生。
虢国皇帝已到花甲之年,那些皇子和公主自然也不全是少年人。
有位公主二八年华,情窦初开,见到李长安这偏偏君子形象难免心生爱慕,便借着向李长安请教学问的名义接近李长安。
虢国的皇帝看在眼里,却并没有阻止,对他来如果公主能找到一位书院的君子作为驸马,那对他们虢国可是有巨大的裨益的。
李长安是君子,但君子也难过美人关,随着与那位公主相处的时间越来越久,心中也对那位公主生出了情感。
本来是两情相悦的事情,但是这件事却落到了书院那里,李长安名义上可是众皇子与公主的先生,先生却与自己的女学生产生了爱慕之情,这在学宫里是绝对不允许的。
学宫在苍茫九州可是庞然大物,代表了儒门,就算是道门和佛门,都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所以哪怕是贵为一国皇帝,也不敢明着与学宫作对。
学宫在得知李长安和那位公主的事情后,便将其急召回学宫,从此不得再踏入虢国朝堂,更不得再与虢国公主有任何的牵扯。
李长安虽然心系着那位虢国公主,可也知道自己的做法有违情理,与学宫一贯推行的礼有悖逆,所以也就只能待在学宫里研究学问了。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虢国的那位公主居然找到了学宫,这下子可吓坏了李长安。
他倒不是担心自己,而是为公主和虢国担忧。
学宫规矩森严,而且影响力极大,甚至可以左右王朝的导向,虢国不过是一个王朝藩属国度,如何能跟学宫扳腕。
为了确保虢国和那位公主的平安,李长安只得在私下里与那位公主见了一面,并且了绝情的狠话,最后将一个玉珏交给了公主,意思就是我心意已决,从今以后与你恩断义绝。
那公主听了李长安的话之后悲痛欲绝,离开了学宫回到虢国,而后便向自己的父皇请令驻守槐荫庙,并且在槐荫庙里立愿,终生不生情,永世驻守槐荫庙。
李长安在学宫知道此事之后也是痛心疾首,心境大跌,最后甚至被书院收回了君子的身份。
再后来,槐荫庙中的公主抑郁而终,但是冥冥之中所许下的愿却一直伴随,永世都与槐荫庙相伴。
已经失去了君子身份的李长安心灰意冷,没有多久便与世长辞了,虢国皇帝知道这个消息后,特意发了敕封令,封了李长安一个新夏城城隍爷。
公主不知李长安的苦心,虢国的皇帝却很清楚,所以他不仅不怪李长安,反而心生感激,这也是在其死后立刻为其敕封神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