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章 谁打了皇帝的脸

A+A-

    “陛下在钓鱼台出题,命王玄奘登台赋诗,若他作不出好诗,便要接受宫刑!”

    弘文殿内,新一届贡士正推杯交盏,言笑晏晏,忽然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忍不住好奇,涌了出去。

    来到东海边上,看到钓鱼台上的皇帝和贵妃,众人都跪下来,山呼皇帝万万岁,贵妃千千岁。

    “平身!”

    李隆基吩咐道:“高力士,既然大家都出来了,就将宴会安排到东海之畔吧!”

    “喏!”

    等宦官们布置宴会时,李隆基站在高台上,面对数百贡士道:“朕刚才出了一题,想必大家都知道了,要是有人也能作出称赞贵妃的灵诗,赐御酒一杯。”

    高力士听了命令,捧着琉璃玉瓶,将酒倒在琥珀杯中,顿时流光溢彩,芳香四溢。

    御酒是灵酒,比王维的灵酒好了不知多少倍,喝了不仅能耳聪目明,还能延年益寿,可谓是一杯御酒值千贯。

    咕咚

    高适闻着御酒的香味,肚子里的酒虫被唤醒,他吧唧着嘴巴,准备去争一杯灵酒尝尝。

    “张兄和岑兄,咱们也去讨杯御酒吧!”

    张九龄岿然不动,淡淡道:“达夫自去吧!”

    “张兄不去?”

    高适好奇道,听张九龄诗才不凡,不会做不出一首写美人的灵诗吧?

    张九龄微微扬起下巴,冷哼道:“为妖妃唱和,某不屑为之!”

    “嘘!张兄慎言!”

    岑参心地道:“陛下适才下旨,不得言贵妃之过,张兄莫要触了霉头。”

    张九龄皱着眉头,不满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陛下为妖那人所惑,竟然会下这种圣旨,我等文人上体天心,下合民意,一定要拼死进谏,请求陛下收回圣旨!”

    “张兄高义,岑某佩服!”

    岑参赞道,听了张九龄的一席话,岑参也觉得上台为杨贵妃唱和有失气节,会坏了名声,他便正襟危坐,对钓鱼台上的御酒不闻不问。

    “你们真不去?”

    高适看着台上的美酒,不停地咽口水。

    张九龄冷着脸没有回答,岑参知道高适嘴馋,笑道:“达夫若是口渴,自去便是!”

    “哎,罢了!”

    高适叹息一声,猛灌了几口凉水,以此来抵制了美酒的诱惑。

    钓鱼台上,杨玉环静静地等了片刻,看到台下只站了七八位贡士,顿时俏脸凝霜,十分不愉,这些文贡士学识渊博,至少是文师境界,对于他们而言,做诗很简单,而这些贡士自命清流,居然敢当面驳了本宫的颜面,是该好好地调教一下。

    李隆基看到杨玉环生气,拍了拍她的背,宽慰道:“爱妃莫要生气,对这些不遵皇命的人,朕必定会严加惩治。”

    杨玉环淡淡一笑,起身施礼,拜曰,“臣妾要为陛下贺喜,又怎么会生气呢!”

    “哦,喜从何来?”李隆基抬轻扶,笑问。

    “这些贡士们一个个傲骨铮铮,气节昂扬,未来必定是韩尚书那样的铮臣,陛下求贤得贤,理应恭贺!”

    听闻此言,李隆基嘴角抽搐,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色。

    铮臣韩尚书便是指韩愈,可韩愈这个铮臣的名头完全是踩在他的脸上得来的。

    数十年前,他听雍州扶风寺中珍藏着一节如来佛的指骨,时时祭拜能延年益寿,宁心静气。

    于是他准备在宫中建一座佛寺,派人迎佛骨于宫内供养。

    可韩愈知道后,顿时炸了,立即写了一篇谏迎佛骨,文中称,大唐文道昌盛,人才辈出,有了文人文修就可以治国安邦,为何要信佛?

    还列举历朝信佛的皇帝都没什么好下场。

    譬如大清末代皇帝顺治,因为信佛,大清亡了。

    大明皇帝朱帝信佛,宠幸妖僧道衍,打压文修,大明分裂了,最后也完了。

    韩愈最后问,“如今皇帝你也要信佛,还在宫中建佛塔,难道是想步前几位亡国之君的后尘吗?”

    看了这篇进谏表文之后,皇帝心里那个气啊,差点吐血,只是建个塔,迎个佛骨,有必要这么题大做吗?

    然而这世道是文人的天下,皇帝也有很多无奈啊!

    由于文臣从中作梗,迎佛骨建佛塔之事也不了了之。

    经过此事,韩愈名声大盛。

    而皇帝没了脸,又不能杀了韩愈,只能贬了他。

    可文人心思敏感,被贬了之后就像失宠的怨妇,喜欢抱怨。

    韩愈是怎么抱怨的呢?

    他写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诗里的意思很简单,‘我不吝惜老朽之躯,想帮助皇帝改正错误,可最后呢?皇帝不仅不领情,还让我滚得远远的,这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啊!’

    此诗传遍天下,韩愈名头更响亮,而皇帝被文臣喷成了狗。

    无可奈何之下,皇帝只好迁韩愈回来。

    这一场佛儒之争,文臣胜,而皇帝败。

    李隆基气得心绞疼,半年没上朝,差点抑郁了。

    往事不堪回首!

    看着台下这些自命清高的贡士,李隆基心火腾烧,难道他们也要像韩愈一样,用比赛打脸的方式,来表现自身的气节?

    若在登位初期,他可以容忍这样的臣子,这些人有才干能办事,有了他们的存在,他可以高枕无忧,安享太平。

    可如今天下承平,贵为至尊,他怎么可能还容忍这样的佞臣?

    李隆基冷着脸扫视着台下的人,给了这些人会,可是他们不懂得珍惜,如之奈何?

    吩咐道:“这些文贡士皆有治国之才,只是缺乏锻炼。如今西北缺人,你跟吏部打个招呼,先他们去西北边境锻炼一番吧!”

    “喏!”

    高力士应声道。

    杨玉环听了皇帝的旨意,心中冷笑,西北之地,妖族经常袭城,以人族为食,战乱频繁,文师去了也是送口粮,再过几年,也不知道能留下几个。

    李隆基想起了韩愈之事,没了兴致,淡淡地道:“开始吧!”

    高力士大喊道:“陛下有旨,登台开始”

    “遵旨!”

    王维等人施礼后,开始踏上升台。

    登台作诗的规矩是,一边登台一边作诗,脚步不得停下。

    才登了几步,就有人开始做诗。

    坐在席上看热闹的贡士们,都看向了那人。

    “哦,那是渭州刘思,看他做的何诗?”

    “粉红衣带晶莹雪,仙姿奇丽舞蓬池。自古人间天下女,何及斯人一缕丝?”

    “此诗倒也不错,只是吹捧太甚,用词太俗,太过露骨,失了气节,不好不好!”

    “果然只是一首普通诗,没能拔得头筹啊!”

    李隆基听了刘思的诗,轻轻地吩咐道,“不错,太常寺还缺人,让他去吧!”

    太常寺掌宗庙礼仪,职事清闲,身份清贵,能在里面当差,算是捡了大便宜。

    按规矩,刘思这样的人得不到这样的好差事,但李隆基想用今天的事向天下人传达一个信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喏!”

    高力士暗暗将皇帝的旨意记在心里。

    在刘思之后,几位贡士陆陆续续地开始吟诗,可这些人文采有限,没有一人能做出一首灵诗,也没人能品尝到御酒的滋味。

    不过在李隆基的指示下,这些人都得到了一份好差事。

    灵诗不成,登台的人也不好再继续登台,断断续续地退下来。

    最后台上只剩下王维和张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