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A+A-

    赖大接过了贾放的信,见到上面按照荣府的惯例封着火漆。他忍不住瞅了贾放一眼,看对方脸色平和,似乎这封信十分寻常。

    但赖大是在贾放手里吃过大亏的人,面对这个笑嘻嘻的三爷,完全不敢怠慢。

    他拜托自家老娘,在史夫人跟前特地讨了差事,带上贾代善的几件夹衣,连同家信与银两等物,前往北方与荣国公会合。

    一离京,赖大就在驿站里挑了贾放信上的火漆,将信取出来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

    赖大自读书认字,他的父母是国公夫人的陪房,对他期望很高,指着赖大跟在贾代善身边久了,将来不止能脱籍,还能得个官当当。所以贾放这信对赖大来,没有任何阅读困难。

    而这信也确实没有提南方桃源村的时。贾放在信中似是就贾代善此前提出的几个问题一一作答,所写都是关于北方旱灾之事。

    赖大通读了信件,见确实没有问题,赶紧将信笺原样折起,然后火漆将信重新封上。他亲眼看荣国公用火漆封信看过很多次,有这个自信,能将重新封起的信封得天衣无缝。

    从驿馆得到的消息,荣国公奉旨巡视,已经在北方各州县了一个转,目前正在京师西面,距离京城大约一百多里地的德安县境内。

    赖大有心在荣国公跟前好好表现一番,当下快马加鞭,在一天里赶了七八十里路,隔天一大早就到了德安县,赶到荣国公暂住的德安县衙。

    岂料贾代善却一大早就出去,赖大扑了个空。一直等到深夜,县衙的人才来叫赖大,是国公爷回来了。

    赖大交了史夫人和贾放的家信,然后恭敬垂手等候在一旁。他预料到贾代善一定会问自己关于南方桃源村的事,他也已经想好了“一切无事”的辞,只自己惦记着北方旱灾的灾情,在桃源村将诸事办妥之后,就立即快马回京了。

    谁知贾代善先拆了贾放的家信,通读一遍之后,将信笺举起来对光看了看,随后若无其事地将信笺放在桌面上,转过身,面对赖大,态度和煦地问:

    “这信是三爷交给你的?三爷还在京中吗?”

    赖大感觉自己喉头一动,咕嘟吞了一大口口水。他反正也没有退路了,便硬着头皮:“是,三爷一直留在京中修园子。”

    贾代善“嗯”了一声,又拆了史夫人的信看过,将府里的情形细细问了一遍,然后叫出两个亲兵,:“给我将这个刁奴拖下去,重四十大板,连夜丢城外庄子上去。严令庄上的人守口如瓶,绝对不能把这刁奴的消息传回京里去。”

    赖大一听,登时魂飞魄散,连声叫“冤枉”:“国公爷,人究竟做错什么了?”

    “你跟着我身边的时日久了,胆儿也肥了。连府里三爷给我的家信都敢拆了?”贾代善面沉如水,背着手望着眼前趴在地上求饶的赖大。

    在外征战多年,要是连这么点儿侦察和反侦察能力都不具备,那贾代善也不可能凭军功混到今天这个位置上了。

    “你自以为模仿府里的手法,能将这火漆封得天衣无缝,难道就不晓得拆掉火漆的痕迹是能被人看出来吗?”

    “放儿在信上警告了,你是个瞒上欺下的刁奴,今日一见果然如此。”贾代善冷笑道,“枉我还曾对你抱以厚望。”

    “念在你跟随我这么些年,我留你一命。”荣国公不是个喜欢煽情废话的人,轻轻一摆下巴,他的亲兵已经上前,将赖大拖了下去,长长的板子架起,冲着赖大的屁股就一五一十地了下去。

    完之后,赖大立即被拖上了大车,车驾在天明之后就直奔贾家在京城外的庄子上——从此赖大就只是个庄上服役的罪奴。但是贾代善对外却会,赖大被他派往西面公干去了,省得这消息传到史夫人和赖氏耳中,又闹得他耳根不清净。

    赖大被拖走之后,贾代善叹了一口气,继续俯首公务。忽听脚步声响,贾代善抬头,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从县衙大堂后面转了出来。

    贾代善连忙起身行礼:“四殿下,这么晚了,还没歇下吗?”

    被他称作“四殿下”的那个少年摇了摇头,伸手指了指贾代善手中还未放下的信函,试探着问:“是……是他吗?”

    贾代善的脸色便转柔和,点着头道:“是,是……他。”贾代善本想,“是我那个不成器的儿子”,话到口边还是忍了回去,只顺着四皇子的问话回答。

    “他……他的信中,有……有暗示吗?”

    四皇子向来有些口吃的毛病,时很严重,如今年纪渐长,多少要好些。贾代善早已习惯了四皇子话的方式,当下举起信笺,对着光,:“放儿在信笺上用针戳了些细的针眼,将他标注的那几个字连起来,便知就里。”

    所以贾放的信,看起来都是无关的言语,实际上已经告了赖大一状。更要命的是,赖大还自作主张,拆了这封信看过,被贾代善发现了端倪,彻底失去了对赖大的信任。

    贾代善这时双手将家信奉上,对四皇子:“四殿下上次的问题,犬子一一有所回应,只不知道是否能完全解答殿下的疑问。”

    四皇子眼中登时一亮,接过贾代善手中的信,飞快地看起来,看到最后却又放慢了速度,将信中几句话翻来覆去地读了两遍,想了又想,这才点了点头,将信笺交换给贾代善,然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四殿下,四殿下此次亲临德安县主持抗灾与赈济,已将诸事想得面面俱到,德安县城外近十万百姓,无不对殿下存着感佩之心。殿下,此间事务繁杂,您明日还要到临县巡视,何妨早些安息?”

    四皇子郁闷地点了点头,没话,眼神却依旧望着桌上的那一张信笺。

    贾代善心想:贾放于抗旱救灾之事上确实颇有见地,不如将他叫来德安县看看。于是贾代善便:“德安离京城很近,不如我明日安排,让犬儿到此来拜见四殿下?”

    四皇子的眼神登时又亮了,使劲儿点了点头,脚步轻松,转回后堂的住处去,应当是心头一桩事放下。

    *

    贾放收到贾代善的信件,不敢怠慢,赶紧收拾了随身的物事,带上了赵成,准备出门。贾代善的信使也与他们一路同行,一路上在各处驿站点,因此贾放这么个从未“真正”出过远门的公子哥儿也觉得一路行来颇为顺利。

    德安县是京城西北面的一座县城,往北再走个百余里便是黄河。

    两天之后,贾放跟着父亲的信使,从德安县城的南门入城。贾放一路行来,没忘了观察路上流民的情形:总体感觉还好,一路上沿着官道而行,见到的流民不算多,只偶尔见到几个,相互搀扶着向南行进的百姓。

    但是看驿道边麦田里的情形,贾放意识到即便是京畿一带在年节时下了好一场春雨,而农人又补种了不少耐旱的作物,歉收也在所难免,今年北方各处能收上来两三成粮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

    更何况,还要提防有极大可能会出现的蝗灾。

    贾放一行人一路来到了德安县的县衙——这里俨然是个临时的救灾指挥部。庄严的县衙大门此刻敞开着,不断有衙役服色的人在此进进出出。贾放听见有粮行掌柜模样的人在县衙外高声喊:“不成啊!”另一头有人却在喊:“四殿下了,两千石粮食,今天傍晚之前必须运到北门……”

    在这忙碌的救灾指挥部跟前,贾放着实觉得自己像是个袖手旁观的“多余人”。

    他还没来得及羞愧,贾代善的信使已经在衙门里问过,出来对贾放:“三爷,国公爷让您放下行李,立即前往北门外。他正在北门外十里的地方巡视流民营,要您赶紧过去相见。”

    贾放赶紧应下,将随身行李一放,带着赵成,骑上他们来时的驿马,径直出了县城北门,沿着官道向北,疾驰了大约有七八里的样子。赵成突然在贾放身边问:“三爷,您看那是什么?”

    贾放也看见了,远处黑压压的一片,连绵不断。

    “是流民营!”贾放。

    话“流民营”这个名字,还是他想出来。当日他在晚晴楼上随口想出来这么个名字,后来就写进了给贾代善的条陈里。早先在德安县衙听见,这个名字已经广泛使用起来了。

    可是眼前的景象还是给了贾放巨大的震撼:只见这流民营蔓延大约有十几里,向西北方向不断延伸。流民营大多是露天的,数十个流民拥有一座土灶,在土灶附近的地面上横七竖八地铺着铺盖,席地而坐,露天而卧。

    贾放在后世不是没见过这么多人。只是现在面对这么多数量的流民,他感觉身后那座德安县的县城,就像是面对大海的一座礁石,一个浪头袭来,就能将这礁石整个儿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