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A+A-

    王二郎与赵五光两个, 高高兴兴,前往桃源村陶村长家,那座高大宏壮的吊脚楼, 爬上二层。

    吊脚楼的二层已经硬生生分出来一个办公区,放置了办公桌椅。贾放来时, 喜欢坐在那条桌后面与乡民们对话。王二郎他们若是来得早了, 还能在吊脚楼上临街的一排“美人靠”上坐一会儿, 等候与贾放话。

    但这次王二郎与赵五光过来, 刚上楼就闻到一股子酒臭。他俩的眼光刚漫过楼板, 就看见供职于潇湘书院, 平日里总是一副潇洒模样的张友士, 此刻手脚尽数摊开,躺倒在楼板上。

    王二郎与赵五光:……

    他们可从来都见过张友士这副面孔。

    贾放却端坐在办公桌后,冲两人招了招手, :“上来吧, 别管他!”

    两人这才蹑手蹑脚地上来, 经过张友士的时候心翼翼地绕过去,却见张友士猛地一蹬脚,高声吟诵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王二郎好奇地问贾放:“难道张先生中举了?”

    贾放摇摇头笑道:“不,他只是个比方。”着贾放拎了拎桌上的一本册子,:“就靠这个, 张先生就算是没有中举,也已经名扬天下了。”

    王二郎歪头看那册子的名字:“《血防报告》?”

    贾放:“最近在识字班学得不错嘛。”

    王二郎连忙谦逊两句, 与赵五光一道,在贾放对面坐下。

    贾放清了清嗓子:“正事。眼下又到了发稽查津贴的时候了,但我要告诉你们——现在寨子里的铜钱实在太过紧缺, 所以我决定用这‘流通券’来代替铜钱,给你们发津贴。”

    “这些面额认得吗?”

    贾放把四种面额的“流通券”放在两人面前。王赵两人上“识字班”都上了一段时间,“流通券”三个字是认得的,“五文”“十文”这样的面额也是认得的。

    但问题是——不发铜钱给他们,他们就拿这东西用吗?

    贾放伸手捏了捏鼻梁,:“我是没办法才这么做的——你们也看得到,桃源寨的问题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合适大家花用的钱。”

    他着拿出一锭白银,“噔”的一声,扔在桌上,道:“我确实是可以发这个给你们,但这是你们整个稽查队的津贴。你们要是能分成十几个人的份,我就让你们自己想办法去。”

    一锭白银扔在桌上,旁边是一叠花花的纸。

    “吧,要哪个?”

    王二郎和赵五光忍不住对视一眼,很显然两人都是拿不定主意。

    正当他们犹豫的时候,忽然听见背后地板上躺着的张友士高声念诵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王二郎登时想:这张先生原本看起来也是个落魄的读书人,远道而来这桃源寨之后,听贾三爷的话,现在就得意了、出息了,一日看尽长安花了。这不是意味着,跟着贾三爷没错的呢?

    这念头刚刚一转,王二郎马上就反应过来,马上开口:“流通券!”

    他这笔“稽查津贴”,也是贾放赐予的,现在贾放给他什么,他都该乖乖收下呀!

    就在王二郎开口的同时,赵五光也几乎同时开口,与王二郎异口同声地:“流通券!”

    两人难得这么“一致”了一回,相互看看,彼此都明白各自的心思,这才各自转脸,看着贾放。

    “非常好!”贾放把那一叠流通券往两人面前一推。“这里是两吊钱的流通券,刚好是你们整个队这几天的津贴。跟着你们那几个的,你们替我解释。”

    王二郎和赵五光登时有点儿傻眼。他俩是拼着这点“津贴”不要,也要讨好一下贾放。可现在,跟着他们一起的几个的,也要他俩来服?

    两人又对看了一眼。

    贾放微笑着:“相信你们有办法把这事儿解释清楚。不过呢,万一没成,你们也可以回来找我,我还是可以帮你们把这些流通券换成白银。只是这一整锭的白银该怎么分,你们就要自己想办法了。”

    王二郎“咦”了一声,问:“贾三爷,这流通券……真的能换银子吗?”

    贾放点点头:“能!”

    他一转身,从身后提出一只匣子,开,给他们看匣子里白花花的银两。

    “你们帮我把这话散出去,我贾放,在这桃源村,放了多少的流通券,就存了多少的白银。你们但凡要将这流通券兑换成钱,换铜钱我是没办法的,但白银有的是,凑够一千文的券,我就给你一两银,童叟无欺。”

    王二郎和赵五光登时都站了起来,一起冲贾放拱手:“贾三爷话都到这份儿上了,我们还有什么好的?”

    “这事,包在我们哥儿俩身上。”

    “对了,《蒙学算术》快学完了吗?你们这么些人,这么些券该怎么分,有数吗?要不要当着我的面分一遍?若有找不开的我再去给你换点儿?”末了贾放又问。

    王二郎的算术很灵光,只翻了一遍那些纸币,就:“三爷放心,分得开。我和五光,每人津贴是一百五十文,拿二张五十文,三张张十文,四张五文,其他人的津贴是七十文,拿一张五十文,一张十文,一张五文。刚好!”

    他都算完了,赵五光还在晕着。

    贾放点头:“很好,去吧,你们头回拿这流通券花用的时候可能会为难些,尽量跟对方解释清楚,尤其是我刚才的,包兑的那一段,要他们别怕,只管找‘金融办’来兑换。”

    两人各自嘘了一口气,这才向贾放告辞,心翼翼地绕过烂醉在地的张友士,离开桃源村办公室。

    贾放这才扣上了他身边装着白银的匣子,往火塘方向看了看,:“金老丈,涂老丈,请出来吧!”

    他将盛放着白银的匣子连同盛放着流通券的匣子都放在桌上,又将一本厚厚的账簿推了过来,口中道:“往后‘金融办’就指着你们两位了。”

    着这话的同时,贾放内心也觉得有点儿幽默:往后一段时间,这个所谓的“桃源寨”金融办,就要靠这两位撑着了。

    这两人是贾放在“摸底考试”之中发现的“人才”。他在满篇涂着零蛋的算术试卷之中发现了这两份满分试卷,连忙把人请来一问,才知道,一个曾经当过当铺的朝奉,另外一个是地主老财家的账房。

    所以贾放请动了这两位出山。他把金融办发行“流通券”的主要目的一,两人没怎么多问,马上就听懂了。一个觉得可行,另一个稍稍有点儿犹豫,不确定乡民们能不能接受。

    “能不能接受都要试试,总不能因为铜钱不够,寨子里面大家都不干活不做生意了。”贾放一番劝,两人都答应试试。于是,贾放挂名了“金融办”的主任,这两位都是副主任。

    “但有一句,咱们既然要做这事,财务纪律就要守好。这些,是桃源寨发放这么多流通券的准备金。我的要求是,准备金一定要充足,不能发生大家伙儿用流通券兑不出银两的事。”

    “另外,两位,管账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账,这行当的老规矩,我想两位都是清楚的吧?”

    账实分开,职责不相容,这点基本常识贾放还是有的。这时少不了要敲这两人几句:“账本和实物我会定时派人清点,如果两者对不上,又或是流通券和银两出了什么岔子,我是一定会追究的。”

    “俗话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那些年轻后生们,也有不少是有潜力做这一行的。两位若是觉得这职位还不错,就必须把钱保管好了,账算准确了。否则我就会考虑提拔年轻人,而不是用你们这两位。”

    贾放的话,两位掌柜都老老实实地听着。贾放知道:他俩都上了点年纪,要和村里的年轻伙们那样,去开荒,去犁地,去造房子……实在是有点儿办不到。

    但现在这个“金融办”的工作,贾放已经明了这就是旱涝保收的“公职”,只要他们不掉链子不监守自盗,这职位就会一直是他们的。

    而且两人之中,负责管“实物”,也就是白银和流通券的老涂,前阵子他的独子刚刚被张友士用黄花蒿治好,现在成天念叨着感念贾放和张友士的救命之恩,应当生不出什么旁的心思。

    果然,等到贾放完,两个老掌柜齐声向贾放承诺:“谨遵三爷之命。”

    *

    王二郎和赵五光把“流通券”分给了跟着他们混的十个手下,一五一十地数完,然后又交给他们认流通券上的币值。

    手下们都面面相觑:“这回真的不给铜钱了?”

    赵五光沉痛地点点头。

    那几个手下登时:“算了,就当这十几天为大家白忙活了。要拿这花纸作甚?”

    王二郎却心思活络些,:“别……咱们先拿着这‘流通券’,在寨子里看看,看到底能不能换东西。”

    “走,咱去三村的食堂去。”王二郎一声吆喝,再加上到了饭点,十几个人,肚内开始齐声咕噜咕噜地歌唱。于是大家伙儿就怀揣着刚刚分得的流通券,结伴去了“三村食堂”。

    现在日常在“三村食堂”饭菜的人越来越多了,食堂的这些大婶大娘们能忙碌上一整天,做出来的吃食还不够主顾们分的。

    王二郎摸了摸兜里的流通券和铜钱,想了想,鼓足勇气上前,先亲亲热热地叫了声“大娘”,然后:“给我来份五文钱的。”

    “好嘞!”五文钱的一份饭就一起进一只青花海碗里,递到王二郎手里,提着大勺的厨娘挺胸凸肚地指挥:“去那头付钱——下一个!”

    王二郎心翼翼地捧着青花碗,他平日里也不大舍得吃五文钱的,都是三文钱垫垫就算了。今儿难得奢侈一回,但也要看他的流通券对方肯不肯收。

    在收钱的女人面前,王二郎拿出了一张面值为“五文”的流通券,全无信心地递了过去。

    女人显然一怔,拿了过来,仔仔细细地看了看,然后送到眼面前,瞪大眼看了看纸面上的细节,然后又翻来覆去看了几回,最后伸指弹了弹,听了听声儿,就把这张流通券放进了她的钱盒里。

    这是……成了?

    “大嫂……这流通券……”王二郎有点儿舌头结,似乎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才好。

    “收下了。”女人眼也不抬,扭头看向另一头:“下一个。”

    王二郎万万没想到,这“三村食堂”,竟然二话不就这样收下了他的流通券。真这么简单?

    很快,赵五光也买了一份“五文钱”,两人一起去筷笼那里,各自抽了一双筷子,蹲在地上开始吃。

    谁知他俩身后,稽查队里的一个弟,掏出一张五文钱面值的流通券,是要三文钱的饭菜。

    ——也是,有三文钱的,谁舍得吃五文钱的呀?

    王二郎登时连吃饭都忘了,捧着碗直盯着那收钱的女人。他很清楚:发给弟们的“津贴”,最面额只有五文钱。这个弟,一旦了这份三文钱的饭菜,就需要“三村食堂”倒找两个铜板。

    到了结账的时候,王二郎蹲在弟身后,一颗心砰砰直跳,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光顾着看那妇人收是不收,找是不找。赵五光也是一样,用胳膊肘推了推王二郎,一双眼却全在收钱的妇人手上。

    “咦?”

    “真的!”

    只见那妇人真个儿找了两个铜板,递到了弟手里。那弟珍而重之地揣进了兜,才听见那妇人和颜悦色地:“兄弟,这是上头给发了钱了吧?以后多光顾光顾咱家啊!”

    那弟使劲儿“嗯”了一声,跑来王二郎身边,学着他两个老大的样子,一蹲,就开始吃饭了。

    不一会儿,稽查队上下全都用流通券换到了饭食。王二郎心中满怀喜悦,知道他兜里揣的这些“津贴”,够他吃一个月食堂的了。

    他和队员们排成一溜,就蹲在食堂那几个大娘对面吃饭。暂时没人过来,那收钱的妇人就忙着清点。

    “老邢家的,已经快收到一千文的流通券了。”收银的妇人冲那掌勺的妇人喊了一句。

    一千文,也就是两三百份饭的饭钱。以“三村食堂”每天的人流量,这点确实是意思。

    “庞姐,你看看要不要直接去找贾三爷,在他那儿兑一两银子出来?”

    那庞姐想了想,:“我看没这必要,毕竟咱还得用这钱去采买材料。村里人把米粮菜蔬送到咱这儿,用那一整锭的银子也不好使。”

    老邢家的便道:“看起来这些花纸,竟真的比银子好使。”

    庞姐:“也比铜钱好使,一吊钱老重的。用这花纸就只是轻飘飘的一叠。”

    一旁听着的王二郎没忘了贾放交给他的“推广”重任,连忙道:“庞姐,别总花纸花纸的了,这叫‘流通券’。”

    庞姐“嗯”了一声,道:“好吧,流通券。”

    老邢家的又问:“你这花……流通券,要是去采买的时候别家不认怎么办?”

    庞姐:“别家不认我就给铜钱,总不能强迫旁人收这种……券。咱们收多了这券,花不出去的时候,再去找贾三爷,换回白花花的银子。”

    庞姐完没忘了补一句:“但他们迟早得发觉这东西的好处。我猜以后那,除了去邻近集上,咱们也就不用带那么多铜钱了,最多带几个当零钱。”

    老邢家的跟着点头:“我听贾三爷也是这个意思。”

    几个女人商量完了,一起感慨:“早些时候没赶上分那些地,毕竟家里没那一亩能种三百斤的庄稼把式——现在谁想到,开这食堂赚的钱,比种地要多得多了。”

    “是啊,还比种地拿钱拿得早。分了地的那几家,钱都还没影儿呢!”

    王二郎认得这几个三村的女人,知道都是家里顶梁柱身子骨不太好,或者是上有老下有的。他好像有点儿理解前次贾三爷鼓励大家“以己之长”“创业”的好处了。

    “嗨,话是怎么,但是现在做什么不赚钱那——贾三爷发了一笔安家费,又借钱给咱盖房子,现在家家户户都盖,哪怕是去给人搭把手搬两块砖,也能到手几个钱。谁家都不愁没活干。反正冬闲这阵子且能对付过去。”

    “是呀,以前还愁这铜钱不够用,给人是去白帮忙,现在这不,有流通券用了。”

    “我还听啊,以后咱们桃源寨这么多人,就不用上邻镇去赶集了,直接的——初一十五,在咱们桃源寨设集。外头人要来,也得用咱的花……流通券!”

    “外头人也用?”

    “对,”庞姐很有把握地,“外头人来跟咱们交易,也用流通券,最多就在离村的时候一口气都换成铜钱。”

    王二郎突然激动地插嘴,:“对……如果他们嫌费事儿,懒得兑换这流通券,只管把这流通券留着下次再用,这流通券,岂不就是推广到外村去了?”

    他可不知道,贾放若是听了这个想法,准保会叹一口气,想:这样一来,这货币发行总量就又要重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