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A+A-

    王二郎穿上了刚刚收到没多久的“制服”, 他老娘见到,点着头:“这看着确实是挺精神的。”

    这也是一身短扮,和短褐式样相仿, 裤腿扎紧,袖口处也有束袖, 虽然不是长衫直缀, 但处处透着精干利落。

    王二郎叫了一声:“娘, 帮我把这袖章别上。”

    王家大娘给儿子别上一个红布做的袖筒, 好奇地问:“这是啥?”

    王二郎挺胸凸肚, 骄傲地:“稽查队的袖章, 上边写的是‘稽查’两个字。戴着这个, 全寨都知道咱是稽查队的人。”

    王家大娘点着头,眼里满是欣慰:“就跟以前县衙的差役背后都写个字似的……终于咱二郎也是吃皇粮的人了。”

    王二郎记起贾放数次教诲,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心里想着自己现在这个“稽查队长”其实和父母印象中那“吃皇粮的”不完全一样。但他又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只得搪塞:“娘, 今儿有寨子里办商业恳谈会,所以孩儿很忙,中午不回来啦,晚上再。”

    王大娘晕乎着:“啥……啥垦、啥会?”

    王二郎大声:“其实就是办集,咱们寨子里办自己的集,别处都到咱们这儿来。”

    这是桃源寨的乡民花了好几天的功夫四处去各村各寨宣传的结果。周围的村寨听桃源寨里填来的病人找到了“神药”病都好全了, 又有不少来自余江的出产和手工匠人,都表示有兴趣来看一看。但是究竟能来多少人, 谁心里都没底。

    贾放也给寨子里的人了“预防针”——虽然谁也不晓得“预防针”是什么意思。贾放第一次办集来得人不多很正常,但只要能让外头的人知道咱们这儿有出产,交换起来能让他们得到好处, 往后来的人会越来越多的。

    此外贾放还给这集子起了个怪名字,叫做“商业恳谈会”。这五个字王二郎现在都认识,但连起来还是有点儿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总之是办集就对了。

    告别了家里人,王二郎精神抖擞,离开了自家的房子,先在他所在的新余村里转了一圈,顺便和几个手下会合。

    王二郎抬头望望这座崭新面貌的“新余村”,心里也有些感慨。之前谁也没想到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住上自家建的房子。

    刚来的时候大家住简易活动房,已经比一路来时那沿途寄住的破庙荒村好得多了。现在村里人都分到了宅基地,便马上开始在自己家的地方上盖房。现在放眼望去,新余村已经初具规模,房子已经起了不少,也有好些人家告别了简易活动房里的蜗居,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搬到自家地盘上。

    目前已经起的房子都还比较简陋,多数人家只来得及起一间主屋。但村里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先把地基好,然后盖上一间主屋,住进去,其他的屋子、院墙院门什么的,留待以后慢慢盖。

    王二郎现在站在村中央,放眼看去,觉得这村子还挺好看的。主要原因是贾放提供了一个盖房子的样子,他管这个叫“制式”。每家的房子可以在“制式”的基础上做些改动和装饰,但是大体规制是一样的。

    再加上每一家用的都是上游送来的圆木,和桃源寨砖瓦厂烧出的砖瓦,所以盖出来的房子当真是风格统一,看起来相当的舒服养眼。

    ——是有个村子的模样了,王二郎想。

    除了各家的私宅,村里的“公共厕所”也盖起来了。目前各家还没有自己盖茅厕的条件,但贾放是已经规划好了“管线”和沼气池的位置,往后村里各家各户可以自己修茅厕,从那沼气池出来的气还可以用来给各家各户烧灶,连柴都不用砍。

    “公共厕所”外还修了长长一排洗手池。一个孩子从厕所里匆匆跑出来,一眼瞅见王二郎,马上乖觉地爬到洗手池上,扭开龙头,使劲儿洗了一会儿手。

    王二郎冲那孩童瞪了一眼,心里想:这还差不多。

    他在村子中间的空地上等了一会儿,几个手下也都到了,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的,袖子上都别着袖章。

    这些手下也都是王二郎亲自挑的,他挑人之前曾经问过贾放,稽查队的队员要满足什么标准。贾放只了一件:冲着解决问题去的,而不是轻易挑起纠纷。

    王二郎在村中“稽查”了几次之后深以为然,挑人便也只找那些稳重平和的,爱掐挑惹事的一概不要,果然他的队伍就比较好带——至少比赵五光的好。

    王二郎带队前往“商业恳谈会”的主要举办地,半途与赵五光的人会合。那时赵五光正在帮着桃源村一个工匠换“木轨”。

    王二郎和他的手下们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他们来这桃源寨也有一阵子了,日常见到地上铺着两道木轨,也见过有人用这木轨拉车、运东西。可王二郎从没想过这钉在地上的东西还能换。

    赵五光白了同僚一眼,:“傻愣着干啥,还不快点搭把手!今日教外村来的开开眼,全靠这个了。”

    王二郎恍然大悟,赶紧手一挥,带着自己麾下的“弟”一起上前,帮忙抬起已经卸下的朽坏木轨,换上新的替代。

    “别看这是木头的,还真沉。”一个队员忍不住抱怨。

    “沉?”赵五光粗豪大笑,“沉就对了!贾三爷过,这轨道就是要沉。别处的轨道都是用铜用铁做的,咱们这儿用的是铁木,才能经久耐用。”

    王二郎伸手抚着地面上新安上的木轨,问:“这东西,真那么有用吗?”

    赵五光“切”了一声,:“这当然。以前咱没这木轨的时候,你背个三五十斤就顶天了吧?用车装个百来斤就推不动了吧?现在用着木轨,少也能装个五百斤,牵头驴子,轻轻松松就运到地头了。”

    赵五光越越兴奋,伸手比划:“就比如咱新开那砖瓦厂吧?你瞅着它离河岸边挺远,用的那些河泥要运到窑边得费挺大劲儿的吧?唉,用这木轨,推一辆车,轻轻松松就运到了。”

    王二郎看那木轨的走向,还真是从河边起始,到那砖瓦厂还挺近的。

    赵五光继续吹牛:“咱贾三爷还了,以后这砖瓦厂能建成个大厂,这砖瓦开始往外村运,也一样用这木轨,把砖瓦运到河边,往木筏上一送,直接运到下游。咱这砖瓦厂可不就不止做本寨生意,也能做外头的生意了?”

    王二郎挠挠头,心想:也是!可自己咋就从来没想到把砖瓦往外运的事儿?可见这眼界还是差了,和贾三爷没的比。

    但他瞅瞅这几百步长的木轨,回头望望正在兴建的新余村,问:“可现在最着急的难道不是往新村子里运砖瓦吗?为啥不往另一头延延,这样大家运砖也便宜些。”

    赵五光一副知情人的模样:“早就在规划啦!”他,“贾三爷这次开‘商业恳谈’,也是想和上游的人定个长期的契约,让上游的人定时把伐到的铁木送来。”

    “三爷还了,这轨道有用的很,以后不止能运货,还能运人呢!”

    运人?王二郎和他几个稽查队的手下全都傻眼了——“这……从这儿走到新余村也没几步路,犯不上用这轨道运人吧!”

    此刻王二郎满脑子都是自己窝成一团,猫在个手推车里的样子,身后是他的队员,推着他在村里巡视。

    这……和以前见过那官老爷的八抬大轿比起,实在太不够威风了吧。

    王二郎还是想自己走。

    赵五光却手一挥,学着贾放的口气:“想远一点,以后咱这桃源寨变大了呢,变成桃源乡、桃源县、桃源州了呢?方圆好几十里,几十个村。那时我赵五光要找你王二郎串门子,就跳上一辆车,车前头有马匹拉着咱,车后头装着我送你的土产……嗨,我没事送你土产干嘛……总之我去你们村串门子,马车拉着风驰电掣的,几十里地,一两个时辰就到了。”

    王二郎张大的嘴合不上了,他顺着赵五光的描述去遐想,依稀真的见到了一座大城,城外头分布着好多个村庄,村庄和村庄之间都有木轨联系,往来便捷,想去哪里,一眨眼就到了。

    也就只有在这里,他才敢这样遐想。

    “赵队长,可现在咱这儿只有四个村子,间隔也就……一两里啊?”王二郎一个手下怯生生地发言。

    谁知赵五光挺胸凸肚地:“贾三爷过的,一定要敢想,敢想才有实现的希望。你要是连想都不敢想……”

    王二郎激动地断:“你得对!”

    这俩向来喜欢抬杠,早已是杠惯了的。赵五光突然被王二郎附和了,一下子感觉非常不习惯。

    谁知王二郎掉了句书袋:“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归想,今天的差事得好好办妥。否则肖想将来,也是白想。”

    大家想想也对,便一起帮工匠装完了木轨,赶紧到“商业恳谈会”举办地去了。

    *

    桃源寨的“商业恳谈会”在原先搭建“简易活动房”的地方举行。自从余江来的新移民各自搬迁到自己分得的宅基地上去之后,这简易活动房便被拆掉了不少,材料都原样保存在贤良祠后面,是以备不时之需,以后再用。

    但是这简易活动房还是保留了好几间——作为桃源寨集体办公室的所在地。毕竟贾放想想各村的村办公室可以暂时放在村长家里,但是管理整座寨子集体事务的办公室放在哪个村都不合适,最终就选定了这里。

    稽查队精神抖擞地走过一排活动房,王二郎的识字课已经快要结业了,一个个给他的队员讲解:“这是档案办公室,咱们的户籍身份都在这里登记,家里的人口变动一定要通知到这里。”

    “这是金融办,大家都知道这是干啥的吧?换铜钱跟流通券就在这里。”

    “这是招商办,我也不晓得这是干啥的。但听今天这商业恳谈会就是他们办的——大家看这场地、这棚子、这摊位……都是他们折腾出来的。”

    招商会的人就一起向王二郎和赵五光招呼:“多谢帮忙啊!”

    集上事情多,有稽查队维护治安至关重要。所以招商会的人对稽查队态度友善。稽查队也立马挺起胸、迈开腿,威风凛凛地继续“稽查”。

    可能是招商会的人前期工作做得不错,外头村寨过来的人比预想的要多。一问才知道,招商会的人承诺了,头回过来赶集,想要摆摊设点的,排号拿摊位,摊位费和卫生费全免,还免费赠送一顿饭。

    招商会的人还了,如果觉得好,可以申请登记,以后可以在此长期摆摊,费用会有很大的折扣——不过这也不强求,大家头回来,看着觉得好了,再这些也不迟。

    于是不少外乡人背着背篓,手提肩挑,拎着满满的山货到桃源寨来。不过好些人即便来了还是心存犹豫:

    “以前桃源村没啥钱,现在来了余江的人,也好不到哪儿去吧?”

    “反正你我这些山货也值不了什么钱。就当白跑一趟呗。”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桃源寨的人个个都有钱,对他们的货物都很感兴趣。其中,卖得最快的是从别的村寨带来的种鸡种猪,远道而来的猪刚从竹篓里冒了个头,就马上被人挑中,转到寨里人家的猪圈里撒欢去了。

    除了种猪种鸡,其他受欢迎的商品就要数盐、茶叶、布匹、铁器农具之类。

    外乡来人对桃源寨的出产不太熟悉。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稻种——桃源村出产上好的占城稻,除此之外,桃源村还出产一种腌鱼,妥善保存的话能吃很久。

    这次来,外乡人们除了见到耳熟能详的稻种和腌稻花鱼之外,还见到了不少出乎意料的东西——

    头一样是砖瓦。桃源寨建了一座砖瓦厂,是余江那边来人建的,技术顶呱呱,烧出来的砖坚固、轻盈、结实,瓦片的质量也不错。报的价钱是以前周边地区平均价格的一半。

    正当外来的乡亲们心动的时候,砖瓦厂的负责人却劝他们:等过几个月再买,那时候砖瓦还要便宜——毕竟现在大家都忙着建房,砖瓦正是紧俏的时候,也容易供应不过来。

    因此砖瓦厂虽然没能做成交易,但这广告是妥妥地出去了。不少外乡人都暗中记下,想着往后可以到这里来置办砖瓦。

    除了砖瓦这项大件,桃源寨也有各种各样的土产,比如山里挖出来的上好冬笋,片成片之后下锅爆炒,什么都不加,只撒盐巴就够鲜的。

    来到桃源寨来摆摊的人每人都领到了一张“食堂券”,凭这个可以去附近的“三村食堂”,领取一份午饭,这午饭的菜里就有这倒炒冬笋。外来人员可以先尝后买,但是冬笋数量有限,得先到先得,如果动作不够快,很可能让桃源寨自己人先“内部消化”了……

    但对外乡来人而言,这些货物都不算出奇。最稀奇的是,这桃源寨的人用来交易的花花绿绿的纸。

    桃源寨的人之间相互交易,都用这些“花纸”,但是从外乡人手里买东西,都还是用的铜钱。

    终于有别的村寨的人动了好奇心,探头去看,疑惑地问:“这个是啥?”“你们难道不用铜钱的吗?”

    本地人爽朗地帮忙解释:“这个叫‘流通券’,可以当钱使,和钱一样的。”

    外来者都半信半疑。他们一手掂着沉甸甸的铜钱,一手捏着借来看看的、轻飘飘的“花纸”,心想,这怎么能一样?

    “拿着这张‘流通券’,到前头金融办,只要核验无误,这金融办会把相应的铜钱兑给你们的。”乡民好心地指点。

    当下真的有好事之徒,从兜里摸出五文钱,找到当地人换了一张面值为“五文”的流通券,前往旁人指点的“金融办”门口。

    那里围着好些人,看穿着多半是余江迁来的外来户,中间也混着些穿戴着繁复银器的桃源村村民,大家一起聚在金融办门口,听一名账房模样的老先生讲解:

    “流通券,是一种以桃源寨的信用为保证的纸币,大家可以理解为它就是铜钱——毕竟桃源寨里发行的每一文钱,背后都有贾三爷的寸银作为信用基础。所以只要你们有需要,就可以拿这流通券来兑换。桃源寨绝不可能拿不出来。”

    这名账房模样的老先生拿出身边的一个箱子,将手里的钥匙一转,那锁便“喀”的一声松了,箱盖“哗”的一声开,周围的人登时被里面明晃晃的白银晃花了眼。

    “老天爷!”

    那箱子里头少有上千两的白银,全都是整齐划一的银锭子。

    这下桃源寨的乡民全都放了心:贾三爷到做到,有银子兑换就一定有银子兑换。

    外来者瞅见,也觉得有些道理:既然想什么时候兑就什么时候能兑到铜板,使这个“花纸”,不就和使铜板是一样的了吗?

    老金在这边讲解,负责稽查的王二郎刚好从这儿路过,一眼瞥见那亮闪闪的银两,登时皱起了眉头,心想:财不露富,老金这样岂不是平白让贼惦记吗?

    他相当警觉地四下里看了一圈,已经发现了不少贪婪的眼光。王二郎心里有数:他这稽查队有活儿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