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A+A-

    青坊桥建成之后, 邻县的县尊老爷来给青坊桥题了个字,叫做“济民桥”。

    但很可惜这题字题完之后就被桃源寨的村民收了起来,最终刻在石碑上的, 还是贾放题写的“青坊桥”三个大字。

    贾放自认为虚荣心多少还是得到了的满足——桃源寨的乡民们还是向着他的。

    但是隔壁县尊驾到,却给桃源寨带来了一项意想不到的好处:青坊河上游的两个镇子, 听这青坊河上通了桥, 便着人来看, 发现这是一条不错的通路, 比原先他们去县里的道路要近了好些。

    原本这条路也有人知道, 可是青坊河上没有桥, 不适合车驾通过。再者桃源村又穷又没有出产, 村里头连个茶棚都没有,别处的人自然也不乐意特为从这儿借道。

    这次县尊一来,虽然那师爷嚷了几嗓子闹得双方都有点儿尴尬, 但至少邻县都知道桃源寨这里通了一座桥, 而且结实好走。渐渐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这儿借道。

    而桃源寨的乡民们也大多听贾放过那句“要想富,先修路”的六字真言,竟然在贾放不在的时候,就自觉主动地拍板,把青坊河大桥两侧的两条道路,修整了一遍。

    修整也很简单, 不过就是先将路面中央略堆高些,然后再用碾子把路面碾平整, 最后在路面两边挖出排水沟,让积水能够排进青坊河或是村中的水田里。

    桃源寨这一带多雨,下雨的时候道路泥泞难行。乡民们这么一整修, 别提还真有些效果。

    多了一条“好走的”道路的消息,立即在周围的县镇里传开。接到桃源寨的人越来越多,桃源寨有些精明的人家,就在青坊河左岸河滩上一片空地上,摆起了茶摊。

    这茶摊生意那叫一个好。每天至少得来上七八十号歇脚的路人。

    后来乡民们发现,从邻镇去县里,如果是走路,刚好要走上一天,中间正好是饭点的时候,在桃源寨歇脚。

    乡里人家,没几个钱的时候就随身带着自家婆娘烘的饼,在外头最多讨口茶;但若是从县里回来,兜里有了几个钱的时候,就乐意在茶摊上整一点吃食。

    于是,越来越多的吃摊在青坊河左岸自发地开设,如雨后春笋,一家接着一家。

    几个村长曾经都头疼过,毕竟河滩边上这块地也是贾放的,乡民们无权使用。但是贾放不来,乡民们借着地方做生意,村长也无权阻拦。只能在贾放再次“郊游归来”的时候向他提起。

    贾放也没想到,桃源寨的乡民这么有“市场经济意识”,道路一通,立即发现了商机——这倒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

    他无意阻止,但是觉得必须有序管理。

    管理起来也很简单,河滩边上这块地,按照经营场所划分,每一块地方按照与青坊桥的距离,由高到低征收一点点管理费。

    这些管理费主要用于河滩这一块地的清理,以及河堤的整修及加固,免得以后进了丰水季,河水冲垮了这块地方,大家都没得生意做。其次,也会支付给赵五光和王二郎他们带着的稽查队一部分。好让外乡人在自家晃悠的时候,本寨的乡民们能感觉安全一些。

    贾放提出的这个法子公平公正,收到的管理费也一并由公共事务部负责管理和做账。再加上贾放本人的权威,方案提出,无人反对,反而更多的人踊跃报名。规划出茶摊与食铺,相对着一字排开,登时形成了一条街。

    陶村长请贾放给这条街起名字。贾放大手一挥:“叫‘左岸’。”

    “以后你们也可以自豪地,我不是在左岸,就是在去左岸的路上。”贾放补充了一句。

    村长和乡民们相互看看,都感觉这个名字怪怪的。

    贾放:……好吧,他决定去先去那里实地考察一下,再确定这条街的名字。

    在前往青坊河左岸之前,贾放先站在贤良祠附近的高地,自远眺望一下青坊河和它的“左岸”。谁知这一眺望令他发现了玄机。

    青坊河的这一片河滩,背靠一座石山,面对青坊河上最宽阔的一段水面,这正是标准的依山傍水——这位置,和芦雪广在大观园的位置一模一样。

    而他这才刚刚在芦雪广办过烤肉席没多久。

    巧合?没有的事!桃源寨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巧合,只有不被人发现的实际联系。

    从贤良祠附近下来,贾放信步走进这条街,各摊的摊主都招呼他:

    “哟,三爷来啦!”

    “三爷您在我这儿坐坐,我婆娘一定要您尝尝这个。”

    “……”

    贾放谢过乡亲们的盛情,先让自己集中精神,评估这条街的实际情况。

    这条街坐落在青坊河岸边地势较高的地方,背后就是山,发生水患的机会比较。贾放不得不佩服第一个在这里摆茶摊的人,的确是精明地选择了一个最适合的地点。

    这条街也坐落于青坊桥的交通要道旁边,第一家茶摊几乎就在桥头的路边上。从桥上下来的人刚好歇脚。从另一头过来的人则歇过脚正好上桥。

    贾放继续查看这条街的情况,只见桥头第一家是茶摊。这家茶摊只提供茶水和一些非常基本的食物,到这里的人也基本上只是喝口水,歇一下脚。

    但因为这家茶摊的人流量非常大,仅仅是茶水钱就足以让摊主谋得足够的利润。

    越往里走,各色各样的食摊开始多了起来。前头几间,大多数是用以果腹的食物,比如米粉、米饼之类。陶村长家也在这里开了一个的铺子,做抽屉肠粉的生意,热腾腾的肠粉一整熟,往青色的毛竹筒里一盛,就可以带着走的,能保温保很长时间,这种能“包带走”的美味非常受路人的欢迎。

    甚至“三村食堂”也在这里开了一家分店,学了陶村长家的模式,做竹筒饭生意。

    越往里走,便是越精巧的吃食,食物的利润率相对较高,人流量相对较,但食客们在这里花的时间也多。

    走着走着,贾放就闻到了炸鱼的香气,这种美食总是让他无法抵御,忍不住便消费了一把,手上多了一捧盛在青箬叶上的炸鱼。

    随后他发现了一家卖酸汤的:这种酸汤贾放在京里已经吃到过很多次了,毕竟他大哥开的“楼火锅”就经营酸汤鱼火锅。

    但是在这里却还是第一次见——感情这里的村民也渐渐掌握了腌制西红柿,并做成红色“酸汤”的技术了?

    紧接着,贾放就发现这家的酸汤,竟然也是盛在竹筒里,让人包带走的。而且从县城经过桃源寨,回自家镇子的路人买这酸汤的最多。

    贾放终于没忍住,问:“怎么,外乡人也这么喜欢这酸汤吗?”

    摊主是个老实巴交的桃源村土著,见到贾放问起,非常不好意思地红着脸回答:“是呀,三爷!外头人都,吃这个,省盐,不放或者少放盐巴,就都能吃得挺好的。”

    这一句让贾放恍然大悟,他突然想起以前一个来自南方云贵地区的同事,起他们爱吃酸汤的传统。是他们的饮食习惯里有“以酸代咸”的传统——

    也就是,早年间一部分地区吃盐非常不便利,盐很贵而且难得,但是先民们很快发现了具有酸味的食物和咸味的食物一样,能让人下饭,恰当地运用酸味,可以节省盐巴。

    因此南方一部分地区很流行酸汤,酸汤鱼、酸汤肥牛什么的,都是那里流传出来的名菜。

    这下就完全解释得通了,桃源寨也是一样,原本一直为缺盐而烦恼,直到番茄的出现,为他们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酸汤在这里的发明、制作与传播,完全是自发的,贾放在期间并没有任何干预——他唯一贡献的就是把番茄种苗带到了这个世界,而且从蘅芜苑的加速培育圃中长出的番茄种苗,结果的速度可能会比正常的种苗要快上那么一丁点儿。

    在某种程度上,他也可以算是见证历史了。

    “非常有前途,好好干!”贾放连忙勉励那土著几句。土著向他羞涩地点头微笑,然后去招呼下一位主顾。

    除了可以包带走的酸汤之外,贾放很快看见了贩卖辣椒种子的摊贩。摊主正在向一个看起来像外地客商的买家解释这种作物的种法:“……将种子晒两天,泡一天,埋进土里,可以先育苗,育苗之后分开间距种到田垄里,浇水、捉虫,结果之后支个架子防止倒伏,果实是青色的时候就能摘,但红色是最好的,收的价钱也高。”

    外乡人有点迟疑地问:“种出来一定会有人收吗?”

    摊主拍着胸脯包票,大声道:“不是我吹,咱们三爷——”

    正在这一刻,吹牛的人突然看见了贾放,登时涨红了脸,硬生生改口:“——在这儿!”

    贾放却很平静地点点头,:“我是这桃源寨的贾三爷,这辣椒拿回去请你们精心侍弄,结出来的红色果实,一斤二十文,有多少我收多少。”

    买家登时大喜,付了钱转身要走,突然狐疑地停下脚步,问那摊主和贾放:“这种子这么好,你们为啥不藏私,反而要把它卖到外头?”

    贾放登时笑道:“我只愁没有足够的地、足够的人手来帮我种这个,你们乐意种,我正求之不得,干嘛要藏私?”

    实在的,辣椒刚刚在这桃源寨开始普及,京中那些需要用到辣椒的产业就已经铺开了,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他现在最希望的,就是这些作物能够尽快地推广出去,在这附近村寨的田间地头,能种的地方都种上一点儿,将来他才有供应京中产业的货源。

    待那客商走了,贾放面对刚才借自己吹牛的摊主,笑着问他:“怎么只卖辣椒种子,那番茄种子呢?”

    摊主“嗨”了一声,:“那番茄种子还能等到现在?上一茬儿结出来的早就抢完啦。您瞅着前面那家做酸汤的了吗?现在家家户户知道吃这个酸汤能省盐巴,所以都抢着种。外头的村寨不知咋的也听了,一起过来买,天天有人问……俺都只能等下一茬儿了。”

    贾放登时觉得有这样一条美食街也挺好,甚至比办集还方便,集子每逢初一十五才办一次,应当被定位为大规模的商贸交流;而现在这种日常买卖和食品供应,尤其是桃源寨向外输出,有这样一条街就足够了。

    再走了两步,贾放听见了烧烤食物的吱吱声,随即看见了往一只铁炉上扔豆腐块儿的情景,他差点以为自己见到了炸臭干,谁知到了近前,才发现不是的。

    他眼前出现的吃其实是烤豆干。

    这店主是新余二村的,原本在余江时的营生就是磨豆腐制豆腐。到了这里来之后却抓狂,发现这里根本就不产大豆。自家千里迢迢背来了磨豆子的石磨竟然也毫无用武之地。

    正当这店主准备改行另寻出路的时候,桃源寨办了集,集上他买到了豆子,听到了哪里有这种作物的出产。

    没过多久,桃源寨的道路又修好了,这意味着他去别的村寨买豆子运回来做豆腐更容易了。于是这一位就正式开始做豆腐。现在他放在铁炉上烤的,是一种特制的豆干,冷着吃特别精道耐嚼,但是烤热了吃却软而弹牙,同时还有一种能与肉香媲美的豆香味。

    这种烤豆干很受欢迎,但贾放还是有点儿遗憾,不晓得是否应该暗示暗示,让对方想办法把臭豆腐也做出来……

    至于臭豆腐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么——

    算了!贾放悲催地想,他其实也不知道臭豆腐的做法,兴许可以回潇湘馆去抽一本《街头吃制作大全》来,但那样是不是他往后就成天泡在这条美食街上,不用回去了?

    想到这里,贾放突然有所悟:对,美食街!这么接地气的地方,叫什么左岸,明摆这就是条美食街么。

    他马上拍板:决定就给这条街冠名叫做“美食街”。

    话,这不就是后世的美食街吗?各种各样的美食和吃在此汇聚。不仅外乡人来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美食,桃源寨自己的乡民也可以在这里交换不同的食物与食材。

    贾放关于“美食街”冠名的动议马上得到了通过。乡亲们都觉得这个名字简单好记——至少比“左岸”好记。

    甚至还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在这附近再修几间简易的房屋,以备恶劣天气到来时,这里可以给旅人提供个栖身之所。

    贾放登时笑:简易房屋,这不就是现成的吗?当初拆掉的很多简易活动房,材料都还在他的贤良祠后头堆着。这时再搭几间出来,作为一个简易的旅社,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当下美食街开发项目完全议定,贾放自觉应该回去。他在从贤良祠离开之前,回头张望了一下来路。只见美食街的位置与“芦雪广”一模一样,但现在却人气旺盛,不似芦雪广,只是个安静赏景的所在。

    但他还是觉得眼前这座“美食街”更加接地气,不仅给他自己这片土地上的乡民,也给外乡带去了不少好处。

    他想起太子有次对他承诺:以后给你弄个官职当当。

    贾放不稀罕什么官职,但是真的能给辖内的百姓做点好事,却很容易让他感到满足。

    “很好,这芦雪广,我单方面宣布,对应的就是美食街了!”贾放自己对自己给出了答案。

    但是他新接手的两件工程:红香圃和缀锦楼,又对应什么呢?

    贾放大致看了一下方位,发觉这两座好像都在右岸,也就是青坊河的对岸。

    看来,发展的步子迈得很大嘛——一下就“过河”了。

    贾放暂时先将桃源寨这里的“镜像”放下,回去把大观园那两项新工程做完。

    *

    大观园里,双文带着工匠和工们检查了红香圃和缀锦楼的现存状况,很快得出结论:红香圃那一座面阔三间的敞厅,保存状况相对良好,应当很快能够修缮完成;而缀锦楼则相对麻烦些,楼的支撑结构出了些问题,修起来有些麻烦,可能需要拆掉从头再建。

    贾放听了双文的结论,自己再去检查,回来时满脸笑容,告诉双文与工匠们:缀锦楼不需要完全拆掉重建,而是应当在一旁做一个辅助的支撑加固结构,然后把出现问题的梁柱换掉,将改修的全部修复。

    修复之后,再把这个支撑结构拆去,这样虽然费一番功夫,但是绝对比整个拆掉重建来得省时省工。

    “三爷,您真是高,实在是高!”工匠们听了贾放的解,一个个都伸出了大拇指,不管是真夸还是假夸,他们都没想到一位国公府的少爷,竟然能提出这样精妙的法子。

    贾放登时笑:“你们也别尽恭维我了。想当初我带队修古建的时候……”

    住,赶紧住,不能再往下了——贾放个哈哈,顿时把话题岔开。

    不过既然红香圃的修复进度会快一点,贾放算好好看看,这红香圃在桃源寨究竟能映射出什么样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