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A+A-

    甭管铜环三六一人在县衙的大牢里如何痛哭流涕地悔过往事, 武元县里的百姓,都恨透了这些山匪,每日恨不得把“铜环三六”这个名字骂上千百遍, 求佛祖保佑,千万让他不得好死。

    众人恨这铜环三六的原因很简单, 武元县闹了这一次山匪, 几乎一代人攒起来的这点家底一下子亏光了。武元县马上面临的就是民生凋敝、经济一蹶不振的一系列问题。

    武元县原本也是粮食大县, 今年的秋赋缴上去也有将近万石。秋赋是刘家联合了几户大粮户先行代缴的。之后刘家事发, 还没来得及从县里各家各户里将今年的秋赋收上来, 粮食大多由各家储着——在这节骨眼儿上闹了山匪。

    粮食是乡里人的命。官军在武元县城下大破山匪之后, 百姓们虽然振奋, 但原本家在城外各村的乡民回家一看,便是哭声四起。许多人加的房舍被烧成了白地,值钱的东西被一抢而空, 原本藏在地窖里的粮食也被抢被烧了, 连家养的猪羊鸡鸭之类, 也早就做了山匪们腹中的冤魂,被了牙祭。

    城里的百姓也不比城外的农户好多少。他们原本都是做本生意的,或是依附县衙为生。这次武元县一旦被围,他们的营生立刻都没了,随之家里的存粮也在这一次围城期间耗了个精光。

    武元之围刚解的时候,大家都开心得要命, 热烈欢庆好不容易失而复得的安宁,但是一旦面对冷酷的现实, 再乐观的人也笑不出来——距离明年粮食收成还有大约半年,这半年的日子,究竟该怎么过?

    只能靠隔壁桃源寨救援了——大家伙儿都这么想。毕竟桃源寨在匪患来袭时损失并不大。

    但无论是城里乡民还是城外来的, 大家都是身无分文家徒四壁,用什么来换桃源寨提供的米粮?

    但要人家白白送米粮过来,武元县的百姓自己也觉得不妥——桃源县的粮食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那边也是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更何况桃源寨自己也有那么多张嘴,谁不要吃粮食?

    正惶惶不可终日之际,武元县县衙向县中百姓发了第一批从桃源寨调来的粮食。每一户百姓以户为单位,到县中领取十天的口粮,领取的同时,必须在县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登记户口的详细情形。

    县衙原本就有全套户籍记录,记录了武元县本县居民的生卒年月,作何营生,是否嫁娶等等,并能与鱼鳞册相对应。

    但这一次,武元县百姓在领粮食的时候,除了必须对户籍记录中的内容加以确认之外,还需要如实申报很多补充内容,比如识字程度,健康状况,是否拥有一技之长等等。

    “大娘,您再想想,您还有什么会的,织布会吗?纺纱会吗?绣花呢?养殖呢?……养殖的意思就是家养猪羊鸡鸭之类。”

    “这位大爷,您您会木工,那么以下这些工具,哪些不是木工的常用工具?”

    县衙的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询问前来领取口粮的百姓们确认他们申报的内容。刚开始百姓们都很着急:毕竟家里这都断炊了,如果一户一户地回答问题,这排队得排到猴年马月去。

    谁知武元县衙一看进度较慢,就去县塾和文庙里搬了一大堆课桌板凳出来,在县衙跟前的长街上一字排开。上百名工作人员一起上阵,帮助百姓们申报户口信息。

    这些工作人员并不只是武元县的县吏,还有好些年轻人,有男有女,口音听起来也不全像是本地的。

    武元县顿时有百姓猜出来了:“细伢,你们是余江来的吧?”

    对面的年轻工作人员笑着回答:“我们是桃源寨来的。受武元县袁大人之托,暂时借调到武元县来帮助工作。”

    在这一群年轻且耐心的桃源寨青年的帮助之下,原本武元县的百姓都觉得一天搞不完这事儿的,结果到了傍晚夕阳落山的时候,各家各户都已经领到了口粮。

    武元县的百姓觉得这次的“申报”顶顶新鲜,但是桃源寨来到青年们却都一脸淡然——这种申报对他们来,早已司空见惯,是老黄历了。

    按人头领口粮的好处是,这样县里不会再有隐匿人口的现象——瞒报人口就等于吃亏,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得。

    但也出现过一两次虚报人口,比如家有八十老母,行走不便,不能赶来县衙处申报;又或是家里给娶了一房媳妇,以前从没声张,但是现在媳妇快要生了,实在是没法儿一起来申报云云。

    面对这些申报,工作人员都很淡定:“这位老乡,提醒您一句,今天您这只是申报,暂时还不涉及核实。但是核实工作往后是一定会展开的,到时候如果核实结果与您的申报内容不符,将会影响您的信用等级。”

    “啥叫信用等级?”申报的人傻了。

    “信用等级就是你这个人话到底有几分靠谱。”旁边有明白的老乡提醒那人,“你要是了一次谎,信用就差一点儿,再一次再差一点儿,等你够了谎话,再出来就没人信了。”

    工作人员点头:“正解。如果你家中并未娶妻,却非要申报有一名孕妻的话,日后见不着人,会告你杀妻灭子,一尸两命也不准。”

    “不不不不……”刚才还满口胡话的人吓傻了,摇着手,“没有这种事!我……我只是饿怕了,一时脑子不好使,想多申领一份口粮……”

    “这次先不把这事记在你档案里,但是下次再犯,一定扣你的信用等级。”工作人员没工夫和这样的家伙胡搅蛮缠,继续道,“下一个!”

    想多申领一份口粮的人不在少数——从县里领到的粮食只有十天口粮,这意味着县里可能会只救济十天,之后就要大家自己想办法了。便有急切的去问那些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却都很有把握地回答:“放心,这几天县里就会有新政策出台。各位就请等着吧!”

    果然,过了几天之后,县里贴出告示,让辖内所有各户,以每一里为单位,依次到县里来领取“代金券”。

    “啥叫‘代金券’?”消息一出,武元县的百姓们都迷糊了。

    “我知道我知道,”有着急抢答的,“桃源寨一直有人使‘流通券’,不会就是用的那个吧?”

    在闹匪之前,桃源寨与武元县有很密切的往来,不少武元县的商户会去桃源寨集上采买,也有把桃源寨需要的物资送去贩卖的,对流通券一点儿都不陌生。甚至还有人存了好些流通券,这次闹匪逃难之前,就都把券当成细软带到了武元县城,算是保留了一笔的财富。

    “不是,代金券是代金券,流通券是流通券,到时候各位见到就知道了。”告示旁边帮忙解的工作人员代为向大家解释。

    没过多久,这代金券就都发到了各家各户的手里。大家一瞅,果真与那流通券不同——流通券上印着桃花,那是桃源寨的标志,一朵桃花代表五文钱。而代金券上印着金元宝,五个金元宝叠在一起,形成一朵花的形状,代表五文钱。

    代金券的发放与每户的人口挂钩,但是如果某户百姓家中的劳动力特别少,负担特别重的,就会适当多发一些。

    每户应得的代金券是事先由县吏们计算好的,并且向每一里的百姓公布。这样就算是负责发券的衙役或是里长想要给某一户多发一点,也做不到——这样会让券的总数对不上。

    百姓们拿到这代金券的时候尚且不明白这些券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但很快,武元县县衙又贴出告示,会在武元县城外办一次大集,市集一摆就是五天。百姓们到时可以用手中的“代金券”在市集上买东西。

    武元县县衙也同时温馨提示:代金券这东西不记名,所以务必妥善保管,如果被盗或是遗失,县衙是不会再次提供的。

    百姓们总算是明白了:敢情是县衙给了大家这个券,让大家去买东西——这不等于是给大家发钱吗?为啥不直接发钱?

    但有桃源寨的“流通券”珠玉在前,武元百姓对于纸做的货币并不特别抗拒,既然县太爷发下来了,他们就用着试试看。

    很快,武元大集筹备完毕。市集就摆在武元县的南门外,绵延了一两里开外。

    市集上的商户,大部分来自桃源寨,也有一部分来自于永安州的。这些商户提供的绝大多数是生活必须品:粮食、盐、油、茶、棉麻布匹,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紧俏物资,比如最紧要的稻种,种鸡、种猪、各种辣椒、番茄、甘蔗、除虫菊的种子。

    武元县的百姓原本一进了这集市就直扑粮食摊位而去的,在看到其他物资商品之后醒悟过来:可不能把代金券都花在买粮食和必需品上。粮食吃着吃着就吃完了,但是日子还得接着过,山匪过后那些抛荒的田地还是得赶紧耕起来,房前屋后自该再种些蔬菜,养鸡养猪不费多少粮食,将来好歹能有个产出……

    桃源寨摆出来的光稻种就有好几种,早稻、中早稻、中晚稻、晚稻。一位晒得面孔黝黑的老人家只要一听农户们起地里的土质,就能给配出稻种,还留下了潇湘书院农学院的地址,是会定期开课讲授种稻的门道,可以免费旁听,提供售后。

    出售其余种子的商户大多也是如此,留下地址,表示所有收获的辣椒和番茄,都会按照市价收购,如果百姓们不放心,签契纸也可以。

    最有趣是那一户出售甘蔗种子的人家,更是拍胸脯保证了,将来产出甘蔗,桃源寨会上门去收。这一家还不断提示,如果在山里发现成片的野甘蔗,只要甜度高的,也可以都送来桃源寨的糖坊,有多少糖坊收多少。

    除了这些必需品和种子之外,还有不少从永安州来的铜匠和铁匠,按照百姓的要求,现场制铁器与铜器,制作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品。

    所有的摊位,都接受三样货币:代金券、流通券和铜钱。

    在商户的摊位之外,还有一块着“金融发展局”旗号的摊位,负责帮人兑换货币。各家商户收到了代金券之后,就可以到“金融发展局”把代金券换成流通券或者是铜钱。

    但如果有人要求反过来,用流通券或者铜钱换代金券,就不可以了——“对不起,这次县衙发放的代金券,只能一次性使用,一旦回收,就再也不进行流通了。所以没办法换回去。不过您可以继续使用流通券或者铜钱交易。”

    武元县的百姓过来,想直接将手里的代金券换成铜钱,也同样被礼貌地拒绝。

    “代金券的兑换只面向在市集里摆摊的商户。”金融发展局的人礼貌地拒绝了一上来就想先把代金券换成铜钱的百姓。

    这就意味着,所有武元县百姓手里拿到的代金券,只能在这连办五天的武元大集上花掉,那些商户的手,回笼到“金融发展局”的手里。

    有百姓好奇地问发展局工作人员:“您这头的铜钱和流通券都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就乐意给我们换代金券的呢?”

    工作人员回答:“是平南节度使贾放贾大人提供的。也就是,贾大人自掏腰包,提供了武元县阖县百姓这五日在集上花用的现钱。你们该感谢贾大人才是。”

    武元县的百姓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贾大人体恤我们。”

    但贾放实际上并没有提供特别多的现款——这集上绝大多数商户都来自桃源寨,因此他们选择将代金券统统换成了流通券。只有一些来自永安州的商户,选择了兑换铜钱。

    手中捏着代金券的武元百姓,在这集上却突然发现自个儿不会花钱了。原本只算买点口粮回去混日子的,突然发现必须为明天好好筹划筹划了。

    于是,这市集里到处可见一家人聚在一起,头凑着头,商议手头那点儿代金券到底应该怎么花。眼下活下去很重要,将来能活得好更加重要。一时便有无数人家起了争论,到底应该买多少口粮,又应该买多少种子,将来的生活该如何安排……

    这大约是武元县的百姓生平最艰难的一次赶集。

    但就在这些百姓们异常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决定的时候,金融发展局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代金券不知道该怎么花?没关系,先满足生活需要,为将来考虑要买种子买农具,甚至买机械办厂,都可以考虑金融发展局提供的额低息贷款。”

    金融发展局,其实就是桃源寨的金融办和招商办,两个机构到了武元县合二为一,并成了一个。

    当然额低息贷款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贷的,首先,贷款人的未来计划必须与在县衙登记的申报信息相一致。比如算务农的,就必须有侍弄田地的经验;想经商的,必须至少做过商行的掌柜;头一热就想着做这做那的,自然会被劝退。

    此外,贷款人必须没有案底,并且有里长作保,或者至少在县里登记过地契的,有一定实力,方能从金融发展局借贷。

    这两个条件不算是特别苛刻,武元县有不少人都有资格,但是有一个条件让他们颇为犹豫——如果金融发展局批下了贷款,将以一半铜钱和一半流通券的形式发放。

    也就是,他们借了款子,只能拿到一半的现钱,另一半则是桃源寨用的那种花花绿绿的花纸。

    有些人便慌了,不敢贷。

    也有些人去请教桃源寨的老乡。结果桃源寨的人:“这个呀,根本不用在意。流通券只有比铜钱好使,你用惯了流通券,就恨不得把铜钱都换回来呢!”

    “不过如果你真的介意,等一拿到贷款,就可以找金融办,把手里的流通券立即换成铜钱。金融办承诺了随时兑换,如果它不给你兑,整个桃源寨都要着慌的,所以他万万不敢。但我奉劝你还是把流通券留在手中,这玩意真的好用。”

    桃源寨的老乡告诫武元县的老乡。武元县的老乡在问清了“金融办”其实就是“金融发展局”之后,渐渐也放了心。

    身着便服的贾放和大皇子两人一道穿过武元大集。贾放对这次办集的结果非常满意,大皇子却看得一头雾水:“这究竟是在搞什么?又是代金券,又是放贷的?”

    贾放腰板一直,得意地道:“这是重振武元和桃源寨经济的‘马歇尔计划’!”

    “‘贾歇儿计划’?”大皇子自然不可能晓得另一个时空里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名字,他甚至连这名字都听错了。“你姓贾是没错,可是,歇儿……这名字听着不大吉利呀!”

    贾放顿时无语:“没事,就当我没,总之这就是个刺激两处经济发展,帮助百姓们度过难关的计划。”

    “贾子放,这些我都不管,你上次答应我的,整顿平南大营的计划,到底想好了没有。”大皇子一点儿都不客气地,“本王有个缺点,就是耐心不怎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