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定论
出乎苻令珠的意料。
王易徽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 又有效果。
长安公主急着杀酒楼中人,就是为了隐藏太子的踪迹,他偏将太子放在台面上。
将太子去过酒楼一事告知金吾卫将军, 金吾卫将军不愿牵扯进去他们的恩怨,见其一点不在乎和自己的母亲对上, 直接让他归队,将事情交由他全权负责。
王易徽直接带人去了太子府上, 没太子行踪可疑,只是像一个热血上头、为民请命的郎君,太子既然在酒楼饮酒, 还望将事情原委告知。
他一语定论, 太子只是到酒楼饮酒。
酒楼开着,谁太子不能去饮酒来着。
太子出现在那,凑巧, 巧得出奇, 可就是巧, 人命与他无关,宋祀与他无关。
不管他是在酒楼和谁见面,商议何事,那都不是王易徽该管的事情, 他只管太子在那, 理应出面作证。
被他发现踪迹, 太子第一时间想到杀人灭口,内心惊涛骇浪翻滚,但见王易徽带了一整队的金吾卫,当下便是一股气堵在胸口。
这岂不是金吾卫全知道,他去过了?
只能按照王易徽的思路, 咬死自己去那饮酒,但他当时身在二楼,对宋祀杀人一事,并不十分清楚。
王易徽铁面无私,直不妨事,只要太子殿下发话,他在酒楼,其余在酒楼的食客,就敢站出来作证。
宋祀的靠山是长安公主又如何,我们有太子殿下,相信爱民如子的太子殿下,定会为民请命。
被驾到高架子,还和长安公主敌对的太子,简直恨不得拿针缝上王易徽的嘴。
可论血缘关系,王易徽辈分比他还高,只能侧面敲,你可是长安公主的儿子,那宋祀是你兄长。
王易徽冷肃着一张脸,义正言辞,“大堰国法不是摆设,沛笙自敢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这四个字都出来了,太子便无法作之不理,若是让人知道,他在酒楼不出来作证,只怕又有人要参他一本。
除了太子,其余食客王易徽也没放过,就像他跟太子所言那般,只是为了求证,降低了太子的戒心。
酒楼食客不乏豪绅贵族,王易徽挨个上门,也不需要他们做什么,只需将自己眼睛、耳朵,看到听到的事情,叙述一遍。
但太子不想使全力,只意思的出了个面,话语含蓄不清,让人拿捏不准,他到底是像着谁的,好似在保持中立?
这些食客便也心有揣揣,推脱自己喝醉酒,什么都没发现。
这其中,只有长安公主是焦躁的,一面觉得王易徽是跳梁丑,从用的计谋无用就可看出,不堪大用,一面又觉得心里不踏实,此案牵扯到她自己的儿子,和结为联盟的太子,稍有不慎,就不能全身而退。
若是苻令珠知晓长安公主的想法,定要为她拍拍手,猜得真准。
这段时日,王易徽虽一直在外忙碌,但总是会回家同她交谈进度。
想要救人,只挑出太子怎么行,要弄出更大的动静才是。
煽动胡人的事情就交给她了。
她一个后宅女子,无人将目光放在她身上,给她的行动提供便利。
先雇佣了一批人,四处散播谣言,只要花钱就能达到目的和效果,她花的甚是爽利。
“我听我二伯家,在金吾卫郎君家中当仆人的弟弟,酒楼中的人已经被屈成招了。”
“还有人想害他们,不想让他们再张口,恐怕那些人都活不过这个月,太惨了。”
听到的人无不惊讶、愤怒,“真的假的?”
“这还有没有王法了,天杀的,明明被杀的是掌柜之女,怎么就成他们的责任了!”
“那酒楼里不少食客全看见了,就没一个敢出来话的?”
被问到重点,散播谣言的人,害怕地四处看看,声同他们:“你们可别是我的,那日太子殿下也在酒楼中,他维护那杀人的人,你,谁敢跟他对着干。”
他向上拱拱手,“那可是天啊。”
围着听信的人更气了,太子了不起啊,还真了不起。
他们愤愤不平,又难免有兔死狗烹之感。
“果然是官官相护!”
“那杀人的还没官职呢。”
“那就是沆瀣一气!”
谣言三分假、七分真,在太子等人没有反应过来时,以最快的速度,靠着口口相传,传遍了长安城。
等其发酵的差不多时,潘伯婕出现在了众胡人的家中。
苻令珠不好出面让人抓住把柄,可潘伯婕用薛谷未婚妻的身份出现无碍,她不过是一个担心亲人的弱女子罢了。
她听苻令珠的话,先是联系了这次被关押到大牢中,酒楼众人的亲属,将他们聚拢到一起,而后带着悲愤的他们,找上了酒楼所在那条街,最有权势的胡人府中。
哭就哭,梨花带泪,潘伯婕作为领头人是装的,她相信表哥表嫂定能将人带出来,但她身后之人哭得无不撕心裂肺,他们全都以为自家儿郎即将失去生命。
都不用她提点,那些人全部跪下了,苦苦哀求胡人出手相助,他们不认识什么达官贵人,这胡人老爷就是他们知道最有能力之人了。
胡人被他们哭得同样是辛酸不已,感同身受。
他们在长安还有安全之日吗?
行商之人,本就被看不起,前脚有贵人闹事,后脚他们就被抓进大牢。
焉和有明日?
那被抓紧大牢等死的同袍,就是他们的明日。
不能坐以待毙!
胡人老爷将整座长安城的胡商都结合起来,这些胡人开的店铺全都关门了。
这几日的钱他们不赚了,命都要没了,要钱有何用。
原本人声鼎沸的西市,如今十分寂寥,只有大堰国国民还坚持着开店。
那些波斯人、巨胜奴,都跟着胡商一起,将门关了,摊贩也不开了。
酒楼一条街更是寂静,风吹过就连酒香都闻不到了,想吃酒,不好意思,我们没有。
这还紧紧是个开始。
胡商人请有才郎君,为他们写了一封请状书,言辞凄楚,酒楼中的事情跃然纸上,仿佛让人亲身经历一般。
这郎君,不是旁人,正是苻令珠。
那是她给潘伯婕,让她教给胡商的,只道是路见不平之辈。
请状书被他们送进金吾卫,作为整件事情的负责人,王易徽道他们只是负责维护长安城安全的,判案一事不归他们管,直接将酒楼中的人交给了府尹。
原本还嘲笑金吾卫的府尹,被迫接下烫手山芋,杀人的心都有了。
人能不接吗?
没有理由拒绝,他必须接。
高高在上的贵人们不知道长安城闹成了什么样子,他作为本城府尹还不知道,这事处理不好,他的官职丢了都是事。
大牢被他里三层外三层严加看管,酒楼中的人,一个都不能有闪失!
可偏偏长安公主不断向他施压,这他都搂不住啊。
已经引起民怨,他要是再火上焦油,找死。
索性当起了缩头乌龟,长安府尹病重,无法处理此案。
胡商们群情激愤,一致认为他们这是故意拖延时间,想将酒楼的人耗死,一个个都急红了眼。
他们数千人围在衙门口,要求府尹给个公道,被王易徽指挥金吾卫驱散开来。
第一次被驱散,他们有了准备。
第二次,他们全体人员出动,一人带个坐垫,直接往地上一坐,最前排的则是老弱病残,一副你们赶吧,看你们怎么敢的架势。
王易徽眯起眸子,带着金吾卫将这些人团团围住,嗯,他们不赶人。
这些人一坐就是三天,天一亮就过来,天一黑就赶紧回家养精蓄锐,他们已经得了提点,不能过夜,违反成安成的宵禁,那是要被抓进大牢的。
胡人们闹出这般大的动静,长安城官员如何能不知晓,御史台首当其冲,炮轰太子、金吾卫和长安府尹,指责他们不作为。
金吾卫最先反驳,他们处处都是按规矩办事的,这在怎么,他们又没有权利判案,跟他们有什么关系,那些胡人们围的可不是金吾卫。
他们这般耍赖皮,御史台都懒得管,金吾卫就是捎带的,太子才是首要目标。
那酒楼一案,王易徽已经将前因后果加证据悉数交给了御史台,御史台腰杆硬着呢,将太子喷的头都抬不起来。
太子也是觉得冤,他以为王易徽问完话,自己也表达清楚了,这事就算了了,哪知道会有谣言产生。
等他意识到不对的时候,谣言不可控,胡人暴动,这已经触犯大堰的安稳。
此时,他再不表明立场,只会被弹劾的更严重。
如此,为了自己的位置,只能对不起长安公主的儿子了。
当此案,被移交大理寺的时候,太子被逼无奈,出面作证。
他只看到宋祀失手将人推下楼梯,其余什么都不知道。
太子都作证了,酒楼中被王易徽找到的食客,胆子也大了,跟着太子的话走,宋祀是失手,他本没有杀人之意。
至于酒楼中那些老百姓们,王易徽根本没有找上他们,只道是不好找,实际是变相维护他们,豪绅都没有反抗之力,普通老百姓牵扯进这个案子,哪有能脱身之理。
这案子公开审理,宋祀被带上来时,就已经腿软了,被问话时哪里还有往日的嚣张跋扈,不过他当真只是失手,在他心里,不过气不过,伸手推了人,哪知后面就是楼梯啊。
大理寺少卿直接判下处理结果,宋祀过失杀人,判流亡三千里,酒楼中人遭人污蔑,即刻释放。
长安公主得知判处结果,当即晕了过去。
她终究还是放弃自己的儿子,选择了太子殿下,不然她大可以将太子咬出来,让他的事情败露,将宋祀救出。
即使如此,与太子之间依旧被种下嫌隙的种子。
日后,只要她和太子合作,就会想到,自己那被流放,最宠爱的儿子。
胡人们欢呼雀跃,等酒楼中的人被释放出来,将他们团团围住。
亲人们抱着他们,哭得成了泪人。
薛谷在人群中找寻潘伯婕的身影,却没找到,当即落寞的被人拥走。
藏在巷中的马车见人都被放了出来,缓缓向王府移动。
苻令珠满意这个结果,更对潘伯婕刮目相看,本以为只是个心中有点算计的娘子,但煽动胡人之事,她在背后把控,出面之人都是潘伯婕,她的冷静和能力,当真入了她的眼。
潘伯婕为她摆放好糕点,柔顺的:“表嫂,吃些东西吧,早上出来的急,一点东西都未用。”
“怎么不出去瞧瞧他?”
苻令珠伸手捻过一枚糕点放进嘴里问道。
潘伯婕端正的坐着,笑了一下,有些羞涩道:“不怕表嫂笑话,我这个时候出去,万不如,让大朗知晓我拼了命救他,心头对我有愧疚,日日念着我。”
这么隐秘的心思,真的用告诉我吗?
苻令珠眼皮子跳跳,觉得事情开始往不受她控制的方向走着。
只见,对面的娘子深吸一口气,用一种堪称濡目的眼神望着她,而后对她行了一个大礼,整个人伏在马车里,“伯婕,谢过表嫂。”
“不必谢我,便是你不,我也会救人的。”
对于她来,能破坏长安公主和太子合作才是最重要的。
苻令珠搀她起来,竟是没有搀动。
她额头紧紧贴在马车上,“表嫂,伯婕之前便过,只要救出大郎,便是将伯婕这条命给表嫂都行。”
这话的有些严重,有谁会真将自身性命,交到旁人手中,不过是想投靠。
苻令珠伸手摸着下巴,眼里勾着笑,问道:“我不过一后宅女子,选我不觉得亏吗?”
作者有话要: 入股这只珠,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