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接受招降

A+A-

    “各位将军理解献忠苦衷,献忠也不会亏待将军们的。哪怕今后的日子再艰难,也无论走到何处,出现何种情形,献忠也绝不会扔下弟兄们的。”张献忠擦去眼角的泪水,看着出生入死将领们。

    此情此景,即使见识多广的刘威袁明清,竟然也动情不已,眼泪汪汪看着张献忠,连连点头称是。

    如此动人的场景,却是张献忠多年,从来没有见过的。

    张献忠知道,眼前的将领们,是血气方刚的男儿,此时已经被张献忠的真诚所打动,就将接受熊文灿招抚之事,原原本本和盘托出。在仔细叮嘱的同时,晓以厉害,让将领们既明白缘由,又打消顾虑,认可张献忠的主张。

    张献忠抹去眼角的泪水,连忙轻轻点了点头:“要渡过眼前的难关,就得接受朝廷招抚,此乃不二的选择!”

    “大王放心吧!大王到何处,末将心甘情愿,跟着大王到何处,誓与大王同生死,共患难!”张献忠话音刚落,刘威连忙站起身。

    与此同时,身旁的将领们,也纷纷站起身来,不觉异口同声:“誓与大王,同生死,共患难!誓与大王,同生死,共患难!”

    见时已经成熟,张献忠吩咐李定国,将一个黄色的锦锻木盒,从身旁的紫色包袱里取出来,放在身旁的大石头上。

    将领们见木盒,约有尺许见方。金黄色的绸缎,将木盒包裹得严严实实。远远看去,仿佛轻飘飘的一般。

    正当将领们揣测木盒里,究竟装着何种物件时,见张献忠慢慢打开木盒:“各位将军,此乃朝廷颁发的受降令。下面的,是崇祯授予献忠的统兵大印。”

    张献忠完话,轻轻拿起黄色受降令,又拿起晶莹剔透的统兵大印,慢慢向将领们展示一番。

    将领们见张献忠里,捧着黄色受降令,惊诧地站起身来,巴望能更清楚地看看来自朝廷,盖着崇祯玉玺大印的绸缎文书。

    在此之前,义军诸多将领中,除刘威在官军队伍里时,曾经见过盖着崇祯玉玺的谕旨之外,即使是张献忠,也没有见过此类文书。

    张献忠见将领们惊诧,转头吩咐身旁的刘威:“刘将军,将受降令拿了去,让各位将军仔细看看吧!须知,受降令,可是来自朝廷的稀罕之物呢!”

    “末将遵命!”刘威转身看着张献忠,恭恭敬敬接过受降令,连忙向将领们走去。

    将领们像看稀奇物件似的,一边端详着受降令,一边议论纷纷,内心五味杂陈的情愫,挂在悲凉无奈的脸上。

    陆翊是一位有信用的人。

    那天与陈亮,带着张献忠的请求,策马前往荥阳面见陈洪范。不日,陆翊就将陈洪范的口信,连夜送到谷城。

    张献忠知道陈洪范,愿意见面之后,第二天,带着丰厚的礼物,与刘威袁明清一道,去荥阳拜见恩人陈洪范。

    除了感谢陈洪范,当年救命之恩,张献忠还托付陈洪范,在熊文灿面前,为招抚的事,多多斡旋。同时,也为熊文灿,准备银两珠宝。

    在陈洪范的斡旋下,熊文灿将张献忠受降之事,连夜禀报朝廷和崇祯。

    其间,虽然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以及总兵左良玉,多次列数张献忠,以受降之名,行诈降之实。熊文灿依然力排众议,坚持对张献忠进行招抚,并很快得到崇祯恩准。

    时至今天,张献忠见招抚之事,已经尘埃落定,心里自是欣慰不已,连忙吩咐刘威展示受降令。

    看着眼前心情复杂的将领们,张献忠默默走出树林,抬眼望着雷祖殿方向,心里突然喃喃自语:“愿上苍,眷顾献忠和将士们,顺利度过眼前难关,来日一定前往雷祖殿,焚香叩拜,谢过佛主的眷顾之恩!”

    张献忠接受熊文灿招抚之后,于四月初举行了受抚仪式,接着将四万余义军人马,驻扎在谷城附近四郊,派李永健刘建宇李海涛姜洪涛,分任四个大营的主帅,负责训练将士,打造兵器,筹集粮饷。

    至此,张献忠谷城接受招抚之事,已经大功告成。将士们在朝廷招抚的名义下,堂而皇之以朝廷官军名义,安安稳稳驻扎在谷城。

    以致后来在谷城复举义旗之后,张献忠还时常拿这段传奇经历,在将士们面前津津乐道呢!

    熊文灿曾听坊间传闻,当年张献忠在陕西,受洪承畴招抚,后来又复叛反悔。此次张献忠接受招抚,熊文灿曾经有过顾虑。

    但是,熊文灿得知,总兵陈洪范,是张献忠救命恩人,多次游张献忠。加之熊文灿,收受张献忠厚礼。于是,熊文灿顺水推舟,乐意促成张献忠受降。

    崇祯特使监军道佥事张大经,在谷城代表朝廷,授予张献忠副总兵衔,熊文灿遂派张大经,到张献忠所部任监军。

    张献忠对熊文灿,派到身边的张大经,绝不允许干预军中事务,大凡重大决策和行动,不得让张大经知道半分。

    张献忠还将张大经等人,安排在谷城豪绅阮廷伟处,让其整天花天酒地,寻欢作乐。

    张大经就将肩负的责任,忘得一干二净,以致张献忠的所作所为,竟然不得而知。半年之后,张献忠的义军,从刚来谷城的一万五千人,已经发展到四万余人。

    张献忠领兵来到谷城时,就知道好友罗汝才,驻扎在河南永宁山里,与湖广谷城,约有五百里之遥。

    罗汝才前年,与张献忠合兵,从河南西部向东,直达南直隶之后,分兵向北而去。

    得知张献忠从南阳,转战千里来到谷城,罗汝才派心腹将领,带着罗汝才口信,前来谷城拜见张献忠。

    连绵的阴雨,已经持续数天。

    阴霾的天空,依然乌云低垂,偶尔有雨滴落下。

    往日连绵的群山,满眼的翠绿,此时却笼罩在朦胧的烟雨中。

    张献忠穿着刘燕缝制的浅色缎袍,腰间挎着银色佩剑,在李定国等将领护卫下,向不远处的辕门走去。

    罗汝才是张献忠的挚友,今天远道前来谷城,张献忠理应尽地主之谊,故而携刘威袁明清李继伟等爱将,在辕门外等候罗汝才到来。

    蜿蜒曲折的山道上,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远远望去,一队彪悍的精骑,似风驰电疾般,从薄雾里疾驰而来。

    “大王,听那马蹄声,罗将军快到了吧?”李继伟看了看马蹄声传来的方向,转头看着身旁的张献忠。

    张献忠搭凉棚举目望去,隐约可见山间道上,十多匹快马越来越近。须臾之间,罗汝才的一队人马,如旋风一般,快到近前。

    “前面快马之上的,一定是罗将军无疑。”张献忠捋了捋颚下的胡须,不禁喜出望外。

    “八大王让汝才,找得好苦啊!今天汝才得以再见八大王,一定是汝才与八大王,前生有缘啊!”罗汝才还有没有下马,抬眼见老友张献忠,似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张献忠看着眼前的罗汝才,连忙“哈哈”笑了笑:“卢将军不远千里前来谷城,献忠心里喜悦着呢!献忠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啊!还望罗将军,多多见谅!”

    罗汝才看了看张献忠,笑容满面翻身下马,快步走到张献忠跟前:“咱俩兄弟,还需要如此客套吗?汝才知道八大王好客,故而不请自来也!”

    颇善交际的罗汝才,乐得滔滔不绝,心中的喜悦之情,难以用语言表达。

    张献忠拍了拍罗汝才肩膀,和颜悦色笑了起来:“献忠老早就盼着,与罗将军见面。本想在谷城安顿妥当之后,去永宁拜访罗将军的。不曾想,罗将军不辞辛劳,远道而来,献忠真是惊喜不已!”

    张献忠将罗汝才迎进辕门,径直来到客厅,在稍事休息片刻之后,连忙谈起分别之后的情形。

    “不瞒八大王所言,汝才走上招抚的之,的确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自从与八大王分别之后,汝才颇感势单力薄!年前,汝才与官军打了几次遭遇战,屡战屡败,吃了大亏,不得已退至永宁山里。”罗汝才放下茶杯,连连叹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