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十里相送

A+A-

    春天的太阳,带着暖暖的气息,慢慢接近地平线。

    晚霞的灿烂光芒,洒在谷城薄雾缭绕的山岗上。西边连连绵不绝的武当山脉,在晚霞的辉映下,隐隐约约,朦朦胧胧。

    张献忠陪着李自成,走在崎岖不平的道上,欣赏着落霞与孤鹜齐飞,春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多年来,埋藏在张献忠李自成心里的话,此时像山涧的泉水,通过推心置腹的倾心交流,在彼此心里欢快地流淌着。张献忠与李自成,毕竟是同甘苦共患难的人。

    “闯王是否也想过,接受熊文灿招抚之事?”张献忠停下脚步,将目光从西边的天际,慢慢收了回来,看着李自成朦胧的脸庞。

    张献忠想知道,李自成对所部将来的去向,究竟有何打算。

    张献忠当然知道,熊文灿的招抚之策实施以来,活跃在陕西山西河南湖广的各路义军,除了李自成所部以外,都接受了熊文灿招抚。

    其中,只有张献忠和罗汝才,没有接受朝廷的改编,依然保持着对所部的控制权。

    其余各部,已经成为官军的组成部分。还有的,居然助纣为虐,与官军一道,攻打义军。

    李自成正兴致勃勃,和张献忠谈论着当前的形势,展望着大明将来的历史走向,突然听见张献忠这句不经意的话,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一时竟然不知道如何答话。

    其实,李自成也知道,张献忠接受熊文灿招抚,有着不清道不明的真正动,却没有想到,此时张献忠会向李自成,问起同样的话题。

    张献忠也知道,问李自成这种事,似有些唐突之嫌。

    但是,转念一想,既然李自成理解张献忠,接受熊文灿招抚的事,那就直截了当,问问李自成,愿不愿意接受熊文灿招抚,又有何妨呢?想到这里,张献忠的心里,顿时释然了许多。

    张献忠看了看满脸尴尬的李自成,有些后悔似的轻声言语:“献忠冒昧问了不该问的话,让闯王有些难为情。还望闯王,多多见谅才是!”张献忠完话,满脸都是抱歉之意,意在让李自成,多多担待。

    李自成平息着心里的不悦,和颜悦色看着眼前的张献忠:“八大王此话,到何处去了?自成与八大王,已经交往多年,何时话,藏着掖着了?自成的秉性,八大王一定是知道的,心里想的是何事,嘴里就会何事。”

    李自成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知道张献忠迟早会问此事的,没想到如今突然问起此事,让此时的李自成,没有一点心理准备。

    好在晚问不如早问,现在问了岂不是更好?想到这里,李自成不知不觉,也平静了许多。

    其实,刚才那句话,张献忠早就想问,只是想找个适当的时而已。

    张献忠早就知道李自成,对招抚之事,颇有微词,只是李自成不便拂了张献忠的颜面,以免让张献忠尴尬而已。

    张献忠明白李自成的一片苦心,心里有了些许的歉疚。此种歉疚,因此时不便道出来,只能让李自成,自己揣摩回味罢了。

    “自成以为,八大王接受朝廷招抚,既是权宜之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既是无可厚非的,也是不能无端指责的。自成之所以,没有接受熊文灿招抚,是因为自成,已经没有与朝廷交换的筹码。当年车厢峡诈降,让崇祯和洪承畴恼羞成怒,视自成是没有诚信的人,此时向朝廷乞降,那不是自讨没趣吗?再者,朝廷也知道自成,没有多少人马,故而已经无碍大局,入不了熊文灿的法眼!”李自成看着渐淡的晚霞,不觉懊恼地轻声叹息。

    李自成的一席话,张献忠听得明明白白。

    原来,李自成没有接受熊文灿的招抚,是自以为没有实力,与熊文灿作交换,怕受了招抚,落入朝廷的圈套。

    此时的张献忠,方才知道李自成的苦衷。

    坊间所传李自成,对接受熊文灿招抚之事嗤之以鼻,其实内里却另有隐情,只是旁人不明就里。难怪每每谈起朝廷招抚之事,李自成一直闪烁其词。

    张献忠所不知道的是,李自成曾经派谋士宋献策,前往安庆面见熊文灿,望熊文灿接纳李自成乞降,却被熊文灿一口回绝。

    李自成碍于颜面,派人四处放出风声,言及李自成拒绝接受熊文灿招降。

    于是乎,坊间就流传,李自成拒绝曹文昭招抚,以此区别与其他义军的不同。此种苦肉计,只有李自成心里清楚,旁人却无从知道半分。故而,博得坊间一片赞许之声。

    “哎!当年车厢峡之事,闯王和高闯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些贪官污吏,不把降了的弟兄们,放在眼里,还杀害诸多大军弟兄。这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啊!当年那些事,如果换了献忠,必定也是反了的。何况李闯王和高闯王呢!”张献忠看着西边天际朦胧的夜色,假定站在李自成的位置,评价起车厢峡诈降的事。

    “如果自成,接受朝廷招抚,也是权宜之计,早晚还是要走上如今这条道的。到那时,自成邀八大王一同出山,联合起来大干一场吧!”李自成没有回头看张献忠,依然看着晚霞散去的方向。

    李自成尽可能婉转地,没有接受朝廷招抚的理由,以免引起张献忠的误会,伤了与张献忠之间的感情。惟有如此,才能顾及张献忠的颜面。

    张献忠看着李自成坚定的神情,心里不觉十分喜悦。

    虽然李自成不走招降之路,但是张献忠打心里,欣赏李自成的豪爽之气,也为李自成的不屈不挠的气势,所折服。

    看着身旁的李自成,张献忠突然向李自成伸出双:“闯王言之有理啊!献忠与闯王一言为定,将来一定大干一场的!”张献忠完话,重重地点了点头,意在让李自成,相信张献忠的话。

    李自成猛地握住张献忠的双,颤抖着声音满含热泪:“自成与八大王一言为定,不推翻崇祯老儿,决不善罢甘休!让眼前的大明朝廷,见鬼去吧!未来的万里江山,一定属于咱哥儿俩的!”李自成被张献忠言行所感染,连忙斩钉截铁回应张献忠。

    张献忠看着热泪盈眶的李自成,情绪激昂地连连点了点头:“咱哥儿俩同心协力,不愁推不翻大明王朝!”李自成已经激动不已,看着神情激昂的张献忠,连忙微笑着点了点头。

    昨夜的一场大雨,天亮之后,方才慢慢停了下来。

    走在大营的柳树下,微风一吹,落下的水珠,掉在张献忠的脸上,轻轻的,凉凉的。

    李自成停下脚步,站在楼阁前的草坪上,环顾着大营里的景色,脸上露出一丝不舍的神情。

    “闯王还是别走,留在谷城,与献忠一起干吧!”张献忠走上前去,看着即刻返回商洛的李自成。

    其实,张献忠的话,是一句打趣之语,意在让即将离去的李自成,打心里乐一乐而已。

    李自成看了看张献忠,接着也欣然打趣不已:“八大王的美意,自成已经心领了。俗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虽然商洛处处没有谷城好,但是那里有自成患难与共的弟兄们,还有等着自成回去的妻儿老,自成是一定要回商洛去的。”以往的李自成不拘言笑,此时却笑声朗朗,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

    “献忠知道闯王去意已定,就不再挽留闯王。在今后的岁月里,还望闯王记得还有献忠弟!”张献忠看着即将离去的李自成,期望李自成记得今天相见时的情景。

    “此次前来谷城,与八大王相会,是自成与八大王,今生有缘呢!自成也知道,八大王走到今天,也是十分的不容易,还望八大王多多保重。来日如果有会,自成再与八大王相见吧!”李自成看着泪眼婆娑的张献忠,禁不住也悄悄流下泪来。

    李自成完话,连忙双抱拳,与张献忠依依惜别。

    张献忠大步上前,拥抱着热泪盈眶的李自成:“闯王一路多多保重,献忠期待着与闯王,再次相会的那一天呢!”

    谷城通往商洛的驿道上,张献忠与李自成并肩走着。

    路边的野草上,一滴滴水珠,在清晨的阳光下,仿佛像一颗颗珍珠似的,显得更加晶莹剔透。

    乌龙驹打着响鼻,看了看着主人李自成,昂起头,看着驿道前方,幽幽地长啸一声。李自成摸了摸乌龙驹的鬃毛,拍了拍昂起的马头,轻轻“吁”了一声,乌龙驹连忙乖乖安静下来。

    十里相送,总有一别。

    西门外的驿道上,张献忠与李自成,正在春阳之下,依依不舍地告别。

    谷城短暂的会面,此时已经结束。相逢时的喜悦,离别时的难舍,让张献忠与李自成的心里,荡起些许的微澜。

    张献忠与李自成的历史性会晤,让两颗热血沸腾的心,靠得更紧。

    后来,坊间将张献忠与李自成,在湖广谷城的相会,称为“双雄会”,被后人世世代代所传颂,誉为两支义军领袖的一段传奇佳话。

    “八大王也没有多余的财物,却慷慨接济自成,自成颇感过意不去!”李自成看着身旁的张献忠,心里充满无尽的感激。

    李自成知道,江湖中,能够在困难时,帮助别人的人,才是真正有情有义的人!今天张献忠慷慨解囊相助,彰显着令人钦佩的豪气,李自成不得不对张献忠,另眼相看。

    张献忠看着李自成,连忙打着“哈哈”:“闯王此话,让献忠很感惭愧。献忠与闯王,也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闯王千里迢迢,前来谷城看望献忠,献忠对闯王的深情厚谊,无以为报!此等区区财物,只是献忠的一点儿心意,不值得闯王如此挂齿!”

    张献忠是重情懂义的人,虽然往天与李自成交往甚少,此次在谷城相见,仿佛多年的老友似的,甭提心里有多高兴。能与李自成这样的豪杰,再次交往,却是张献忠,求之不得的。

    今天,李自成就要离去,张献忠早早为李自成,备了离别的厚礼。

    这份沉甸甸的厚礼,除了若干的金银珠宝,还有五百体格健壮的战马,让缺少战马和粮饷的李自成,自然兴奋不已。

    满载而归的李自成,与张献忠依依惜别之后,在刘宗敏等将领护卫下,此时已经策马而去。

    站在路旁的张献忠,望着渐渐消失的身影,久久不肯离去。

    此时依然眺望李自成背影的张献忠,方才明白云慧大师那句,“欲成大事,当合力而为之”的话的真谛。

    看着李自成渐渐消失的身影,张献忠在心里默默自语:“大师为献忠指点迷津,竟然知道李闯王前来谷城的事。此乃非神人,而不可为也!”

    张献忠罢,与袁明清刘威等将领,笑着向辕门走去。袁明清和刘威,见张献忠有所顿悟,不觉轻轻点了点头,也被云慧的先知先觉,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