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忍无可忍
谷城的春天,已经过去。炎热的夏日,姗姗来临。
进入夏季之后,天气热了许多。尽管如此,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依然没有到来。
三月以来,谷城没有下过一场透雨。
郁郁葱葱的山涧大川,吹了几天干燥的西北风,刮起的黄沙,铺天盖地,让人感觉烦闷之极。
昨天傍晚,一场姗姗迟来的暴风雨,让谷城的旱情,有了很大缓解。
入夜之后,暴雨伴随着阵性大风,依然下个不停。不断落下的闪电,将漆黑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
“轰隆隆”的雷声,像战场的金鼓似的,久久回荡在空旷的山川原野。
自从接受熊文灿招抚,张献忠除了时常应付监军之外,就是应付朝廷索贿的大臣,闹得张献忠应接不暇。
接受招抚时,熊文灿许诺的军饷粮草,时至今天,依然了无音讯。
好在张献忠在谷城开了银矿,又在谷城增派岁银,倒是解了义军的粮饷之需,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连日来,张献忠思索的头等大事,是何重举义旗。
因为这事关系重大,张献忠必须心从事,以免走漏了风声,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清晨,暴雨刚刚停息,大量屯集的雨水,和着枯枝败叶,从校场旁的溪,向辕门外的汉江流去。
张献忠站在溪旁,看着奔流不息的溪水,思绪已经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
张献忠领军先从南阳,转向东北方向,而后又转向西北方向,一路来到谷城之后,此时正值总兵左良玉陈洪范,在湖广郧阳扫荡义军,战场形势对张献忠极为不利。故而,此次受熊文灿招抚,是张献忠不得已为之的权宜之计。
时任总理的熊文灿,与监军巡抚等,纷纷聚集在裕州城内,力主对河南湖广的义军实施招抚。
此前,义军马士秀杜应金等两支队伍,已经接受熊文灿招抚,让熊文灿兴奋不已。
此外,闯塌天老回回扫地王兴世王等义军,屯营在裕州和唐县等城,正与熊文灿的特使进行交涉。
曾经与张献忠有过长期合作,联合行动的刘国能,是最早走上反抗朝廷道路的义军首领。在陈州被左良玉击败之后,刘国能带领余部万余人,以及五千战马,降了熊文灿。
张献忠与刘国能交往多年,彼此十分熟悉,知道刘国能,了解张献忠的状况和活动规律,心里很是担忧。
得知恩人陈洪范在湖广郧阳,张献忠托关系,让陈洪范从中游,得以接受熊文灿的招抚。
张献忠利用招抚之,不仅度过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危,还让数万义军将士,得以休身养息。
时至今天,张献忠大军,粮草丰盈,兵强马壮,士气高昂,犹如一头蛰伏在谷城的猛虎。
谷城所处的郧襄山区,北连宛洛,西接汉南,西南通巴蜀,东北有淅水,东有丹水,俱南流而通汉江,舟楫往来频繁,且山峦叠嶂,沟壑交错,川险林深,丛林密布。其间,平旷田地仍多,可居可耕,更是盛产金沙,遍布银矿。
刚到谷城时,张献忠为义军粮饷,伤透了脑筋。
接受熊文灿的招抚,又不让熊文灿改编义军,张献忠只有用金银珠宝,贿赂朝中大臣,收买总督熊文灿监军道佥事张大经郧阳巡抚戴东旻等官吏。如此下来,要用去多少银两。
南阳失利,张献忠人財两失。好在地处郧襄的谷城,盛产金沙矿银,解了张献忠的燃眉之急。
张献忠不时巡视谷城四大营,督促大营主将,排兵布阵,训练兵士,打造兵器,收集粮草,招兵买马,壮大队伍,随时做好再举义旗的准备。
张献忠知道,无论在谷城待多久,早晚也要上走再举义旗这条路的。如今已经万事俱备,欠的是举事的东风。
“大王,据探子回报,朝中有人带来口信,有大臣在崇祯面前,进大王诸多谗言,发泄索贿不成的怨气,妄图借此落井下石。熊文灿近来频繁调动人马,监视谷城大军一举一动。”昨天傍晚,李继伟回到谷城,带来京城方面和熊文灿的消息。
去年到了谷城之后,李继伟连忙派出探子,收集朝廷和熊文灿动向。
上述两条消息,是那些探子从外地,连夜传回来的。其实,这两条消息,对于张献忠而言,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那些朝中大臣,即使再多的贿赂,也填不饱硕大的胃口。
至于熊文灿,虽然受贿张献忠不少财物,对张献忠是否真心受降,也是没有十分把握,时时刻刻提防着张献忠。
至于监视一事,那是再正常不过的。
杨嗣昌和左良玉,历来反对熊文灿招抚张献忠,此时更是散布张献忠反叛流言,游崇祯围剿屯兵谷城的张献忠。
张献忠听罢李继伟禀报,心里不禁一凛,不觉暗暗思衬:“看来,招抚的日子,已经走到头!举事的东风,为期不远!”
张献忠在思衬良久,连忙试探着问李继伟:“李将军,如果将军是献忠,应该如何看待眼前局面?又如何应对此种形势?”
李继伟没有想到,张献忠会如此问话,迟疑地看了看张献忠,连忙笑着轻声答话:“大王,此话,继伟实在不敢讲啊!”
李继伟完话,狡黠地看了看张献忠,连忙自顾自笑了起来,意在张献忠面前卖关子。
“李将军不要有所顾虑,将军想如何话,就如何话吧!即使将军言之有错,献忠也绝不会责怪将军的。”张献忠见李继伟吞吞吐吐,抬拍了拍李继伟的臂膀,笑着打起了“哈哈”。
李继伟与张献忠之间,已经不是将帅关系,而是息息相关的兄弟,以致李继伟在张献忠面前,大可畅所欲言谈论公务。
转身看着身旁的张献忠,李继伟朗声接过话头:“大王,还是那句老话得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既然朝廷不留咱弟兄们,大王可以顺势而为,反了崇祯和朝廷,免得再受贪官污吏的窝囊气!”
李继伟完话,与张献忠沿着道,一边欣赏坡上的奇花异草,一边谈论着当前的形势,偶尔停下来窃窃私语。
张献忠亲密畅快的神情,感染着身旁的李继伟。
李继伟知道,此时的张献忠,又在酝酿一件改变义军命运,以致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事。
李继伟一边走,一边想着再举义旗之后的情景,心里顿时如释重负一般,感觉神清气爽,跃跃欲试。
“李将军既是献忠的乡友,又是献忠的学友,多年来,与献忠出生入死,患难与共,是献忠最信赖的人。献忠今天与李将军所言的,都是发自肺腑的话啊!献忠知道,当初接受熊文灿招抚,很多将士颇有微词,献忠贪生怕死,投降朝廷,是在助纣为虐!哎!究竟有多少将士,知道献忠的一片苦心?”张献忠看了一眼李继伟,不禁连声倒着苦水。
“大王接受熊文灿招抚,是为将士们着想呢!大王的一片苦心,将士们都知道,只是当初有些怨言而已。大王是大军的统帅,倒不必在意此类闲言碎语。”李继伟看了看张献忠,不觉连忙轻描淡写。
李继伟知道张献忠,是一不二的人,既足智多谋,又敢想敢干。既然今天谈起反叛的事,一定是心里有了**分把握。
“末将以为,大王对再举义旗的事,还是早作打算的好,免得夜长梦多啊!”李继伟看着路旁的树林,力劝张献忠早日再举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