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心生猜忌

A+A-

    李岩原名李信,河南开封府杞县青龙岗人,于天启七年中举人,年纪轻轻,学识渊博,有文武之才。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带领义军人马,从巴西鱼腹山突围,由郧县均县向河南而去时,李岩毅然参加李自成义军。

    李自成见李岩前来投军,顿时喜出望外,两人谈得投,仿佛相见恨晚。

    李岩见李自成真诚相待,觉得一生的抱负,有了实现的会,从此跟随在李自成左右,尽力辅佐李自成,实现宏图大业。

    “闯王应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络人心,以图大业”。李岩投奔李自成不久,提出颇有深意的卓识见解。

    “李将军胸有宏滔大略,是自成趋之若鹜的旷世之才。有李将军辅佐自成,自成感觉如虎添翼!”李自成求贤若渴,对李岩的才智大嘉,不惜辞令,大嘉褒奖。

    李岩深谐舆论宣传奥妙,不久带领义军扮成商人,在河南一带民间四处宣传,声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心欢畅”,以致河南诸地饥民,如大旱之望云霓,惟恐自成不至,要求跟从李自成者,竟然达到数十万之众。

    走出潼关兵败低谷的李自成,从此对李岩的谋略和谏言,悉数言听计从,终于在两年之后成就霸业,在西安建立大顺国。

    但是,当李自成挥百万雄师,进了紫禁城之后,在不知不觉之中,昏昏然陶醉于胜利的喧嚣声中,对李岩提出严肃军纪,招抚吴三桂父子等四项谏言,竟然置若罔闻,终至酿成山海关兵败,及至撤离京城的重大挫折。

    近几天,与李岩素有成见的牛金星,就李岩提出欲带两万精兵,前往河南中州平叛的事,多次在李自成跟前,枉进谗言,历数李岩图谋不轨之类,莫须有的罪责,挑唆李岩与李自成的关系。

    李自成历来生性多疑,对牛金星蛊惑的谗言,居然不明就里,信以为真,暗地里吩咐牛金星,寻找适合时,翦除耿直的李岩,以报对李岩的无端仇恨。

    李自成见李岩,欲随宋献策前往潼关,假意以协助李自成为由,将不明就里的李岩,留在了西安皇宫里。

    隆冬的成都府,大街巷,张灯结彩。

    新春佳节刚刚过去,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即将来临。

    夜幕快要降临,位于成都皇城外的大街巷,火树银花,游人如织,一派喜气洋洋。

    对于生于陕北,长于柳树涧的张献忠,虽然曾经几次带领大军到过四川,却对四川的风土人情,不甚了解。

    “怎么不趁这个会,去皇城外走一走,看看天府之国,丰富多彩的夜景呢?”看着窗外灯火阑珊的景色,原本要就寝的张献忠,欣然有一种去市井,走一遭的欣喜念头。

    张献忠轻轻推开房门,吩咐李定国传谕汪兆麟,陪张献忠去琴台路,看看久负盛名的琴台夜景。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

    装饰一新的琴台路,街道两旁闪烁的灯光,既璀璨艳丽,又朦朦胧胧,仿佛梦幻般引人入胜。

    游人如织的琴台路,各色男女老幼,穿红着绿笑逐颜开,欣赏着沿途艳丽的美景,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身游人打扮的张献忠,在孙可望李定国等护卫下,悄悄出了皇城的侧门,大步流星向琴台路走去。

    汪兆麟扮成先生模样,紧紧跟在张献忠身后,担任张献忠一行的向导,以此掩饰沿途游人的耳目。

    琴台路位于皇城的西南方向,离皇城不足五里之地。

    传西汉时,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出走成都府之后,回到琴台路司马相如老家。

    因家里毫无值钱之物,司马相如变卖车马桌椅等家产,回临邛开设一家酒肆,留下一段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佳话。

    得知琴台路在前方不远处,对卓文君司马相如,顶礼膜拜的张献忠,连忙加快行进的步伐。

    虽然这时的成都,依然还是隆冬季节,从西北方刮来的寒风,轻轻吹拂在脸上,有着丝丝的寒气,张献忠却依然游兴正浓。

    汪兆麟毕竟不及张献忠,走起路来气喘吁吁,跟在张献忠身后,已经累得不出一句话,却不敢拉下半步。

    汪兆麟看着张献忠背影,不觉轻轻摇了摇头:“哎!真是岁月不饶人啊!皇上这么风风火火的,难道是去琴台路赶考吗?”

    到达琴台路之后,但见街道上,夜色朦胧,人来人往。

    街道两旁店铺亮堂,所售之物琳琅满目。

    摩肩接踵的游人,操着不同的口音,谈论着眼前的美景。

    兴致勃勃的张献忠,悄悄站在街道旁,欣赏眼前缤纷的夜景,心里充满无尽的喜悦。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汉字文化圈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因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正月十五,称之为“元宵节”。

    始于两千多年前秦朝的元宵节,按照传统习俗,可以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成都的元宵节,除与北方相同的内容外,还有诸如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张献忠身穿藏青色的袄衣,头戴浅灰色无檐帽,穿行在熙熙攘攘人流中,看着身旁耍龙灯、踩高跷和扭秧歌,尽情表演各色节目的乡民,竟然有些乐不思蜀。

    成都,毕竟是天府之国都府,即使在战乱无常的岁月,依然呈现勃勃生与活力,彰显着浓郁的传统文化。

    汪兆麟紧紧跟在张献忠身后,一边欣赏着沿途美景,一边讲解成都元宵节的逸闻趣事。

    看着身旁彩灯无数,烟花如雨的美景,听着汪兆麟出神入化的讲解,张献忠也汇入男女老幼,出游狂欢的人流。

    “皇上,前面仿佛有灯谜呢!可否前去,细细看看?兴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呢!”汪兆麟俯在张献忠耳边,指着前方灯火阑珊处。

    汪兆麟爱凑热闹,看着不远处的灯谜,竟然鼓动张献忠,前去看个究竟。张献忠会意地笑了笑,连忙做了一个“快走”的势,乐得汪兆麟连忙点了点头。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

    谜语,是来源于民间的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谜,因而历代相传,源远流长。三国时代,猜谜盛行。

    在宋代,已经出现灯谜。

    那时的人们,就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及至明末,猜灯谜,在民间已经十分流行。

    “成都人,也喜欢猜灯谜?汪爱卿去前面带路,朕也去看看灯谜,究竟是怎么个猜法。”听前面有人在猜灯谜,有着孩子气的张献忠,顿时有些舞足蹈,连忙吩咐身旁的汪兆麟。

    汪兆麟分开前面游人,大步向灯谜处走去。

    游人见张献忠一行走来,连忙回头纷纷避让。张献忠在李定国等护卫下,悄无声息,向灯谜处走去。

    五彩缤纷的灯谜,设在几棵芙蓉树下,树与树之间,用麻绳连接,麻绳上的纸质灯谜,用各色彩纸写就,贴在一盏盏花灯上,随着晚风轻轻晃动着,仿佛像展翅欲飞的彩蝶。

    三三两两的游人,站在灯谜前,有的仔细观看,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喜笑颜开,仿佛在猜测灯谜的谜底。

    随着一声声欢呼,一个个灯谜,被猜出破解。猜出灯谜的游人,欢天喜地,领了奖品而去,留下驻足观望的游人,一声声惊喜和叹息。

    张献忠慢慢走近灯谜处,见轻轻飘动的灯谜上,诸如“住持送人出寺去”、“细雨如丝相别离”、“锦绣满朝耀夜光”、“千里姻缘一线牵”,以及“两只黄鹂鸣翠柳”等各种谜面,写在红、黄、蓝、绿等颜色的纸条上,参差贴在五彩缤纷的花灯上。

    一盏盏缤纷的花灯,随着晚风不停摇曳,远远望去,显得更加锦簇。

    “爱卿,看看这条灯谜,可是知道是什么谜底?”张献忠轻轻分开众人,将一条粉红色灯谜,从花灯上慢慢撕下来,递给身旁的汪兆麟。

    那个灯谜,用字柳体,工工整整,写在宣纸上。

    混有朱砂的黑色字体,在朦胧的灯光下,闪着银银的亮光。

    汪兆麟接过张献忠里的灯谜,连忙轻声念了出来:“千里姻缘一线牵(猜一灯谜用语)?”

    话毕,汪兆麟看了看张献忠,又看了一眼那个灯谜:“这个谜语,微臣似乎在哪里见过?竟然这么眼熟!”

    在张献忠的眼中,汪兆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百事通,居然对“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谜面,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却又理不出一丝头绪来。

    汪兆麟尴尬地挠了挠头,目不转睛看着灯谜出神,仿佛灯谜的谜底,藏在字里行间似的。

    张献忠见汪兆麟窘迫不已,掩面抬接过灯谜:“爱卿今夜被成都的美景所吸引,这么简单的谜底,竟然也没有了主张,倒是要朕动动脑筋,方能猜得出来啊!”

    其实,借着元宵之夜,乔装打扮逛逛街,看看成都人怎么过元宵夜,打发在宫里的无聊时光,对大西皇帝的张献忠,只是一桩饶有兴趣的事。

    未曾想,街上挂的区区灯谜,竟然难住学富五车的汪兆麟,张献忠不觉有些出乎意料。

    张献忠煞有介事,反反复复看着谜面,佯装苦苦思索的模样,等着身旁的汪兆麟问起谜底。

    “皇上,灯谜的谜底,微臣已经知道。不知皇上是否知道这个谜底?”汪兆麟没有纠缠张献忠里的灯谜,指着另一个灯谜笑了笑。

    “两只黄鹂鸣翠柳(猜戏曲唱词一句)。”张献忠凝眉念完灯谜,指着不远处的两颗芙蓉树,凑近汪兆麟的耳边:“爱卿,如果朕没有猜错的话,灯谜的谜底,一定是‘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