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牡丹盛景
“皇上快看,前面是丹景山。丹景山牡丹园,已经快要到啦!”张献忠尚在与健生闲聊中,突然听罢汪兆麟大声呼喊。
张献忠连忙点了点头,携健生紧走几步,站在一块台地上,望向繁花似锦的丹景山,只见一处牡丹园,在春天的暖阳下,漫山遍野的牡丹花映入眼帘,绽放着与之俱来的妖艳和瑰丽。
沿途赏花的乡民,见大西国仪仗队伍,锣鼓喧天热闹而来,纷纷避让在山道两旁。
乡民见过不可一世的官军人马,也见过横行乡里的府衙官吏,却没有见过初建伊始的大西倚仗,感觉既新鲜又好奇,不觉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巳时的丹景山,百花盛开,满园春色。
艳阳下,微微的春风,从北拂面而来,既有一丝的凉意,又有淡淡的花香。
偶尔飞过蜜蜂,突然停在牡丹花上,不断煽动着翅膀,发出“嗡嗡”的声音。
花蕊淡雅芳香,吸引了蜜蜂的注意,蜜蜂慢慢向花蕊爬去,先闻了闻花的气息,后用后退蹭着花粉。
健生和刘诚连忙停下脚步,驻足观看着忙绿的蜜蜂,竟然忘了与刘燕杨依莲前行,惹得牛晓岚杨晓娟,以及李明珠袁梦婕,“哧哧”地掩面而笑。
“健生快走,这里的花儿,是看不完的,前面还有更美的花,等着诚儿和健生弟弟呢!”刘燕俯在健生耳旁,催促健生跟张献忠而去。
健生看了看刘诚,连忙点了点头:“娘,健生知道了!”
刘诚回过头来,向健生招了招:“健生表弟,快走啊!前面还有花儿呢!”刘诚毕竟比健生,要大两岁,起话来,仿佛就是大人。
健生看了看刘燕,舞足蹈,追赶刘诚而去。
张献忠虽然已经饥肠辘辘,却兴趣盎然,留恋于牡丹园,与皇后刘燕皇妃崔婉,以及太子健生公主婉婧,欣赏着满园盛开的牡丹花。
女眷们边走边看,像花丛中的彩蝶,留恋着身旁的牡丹,议论着牡丹艳丽的色彩。看着女眷们欢快的情形,张献忠的心里,乐滋滋的。
张献忠是富于联想的人,突然想起当年与李嫣然,在米脂城外山坡上,欣赏桃花盛开时的情景。
严锡命临时受命,为张献忠讲解丹景山牡丹,见张献忠与皇后等兴致颇高,连忙走到张献忠身旁,讲解丹景山及其牡丹花。
“丹景山,北承玉垒西脉,南接九陇丘陵,东临湔江出口,范围包括天彭门白塔坪,以及三味水等地,是为龙门山八大余脉。因其相对高度不是很大,但山峦迭翠,风光秀丽,自古以来,是灵秀独钟的西蜀名山,故而享有‘丹岳岱宗’的美称。”
“汉朝时,为道家先哲静修炼丹之处。佛都东渐之后,又为佛道其处之山,寺观特盛。‘崇峦架殿’,‘叠嶂营楼’,‘鹤林圣迹’,‘龙泉佛影’等美誉,是其真实写照。丹景山和牡丹,不仅为历代名流文人所向往,更为黎民百姓所折服。每年四月花期刚到,远近游人,蜂拥而至,朝山拜佛赏花,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不亚于唐时的东都洛阳。且有古诗为证:‘不让中州独得艳,倾城千古自流芳。马龙车水观丹景,山下形成闹市场。’然而,令古今游人所向往留恋的,还是丹景山,漫山遍野的牡丹!”
“丹景山,自古是著名牡丹观赏地,肇源无端,唐时即盛,历五代至大宋,盛极之至。洛阳沦陷于金之后,丹景山为华夏唯一牡丹观赏地,绝非仅因洛曹陷落而彰名。而丹景山的牡丹,尤以盛开于山野悬崖之间,似锦的花儿,盛开时倒垂,故而极具野趣,而闻名遐迩。”
张献忠一边欣赏艳丽的牡丹,一边轻轻点头笑了笑:“严爱卿这么了解丹景山,谈起丹景山的牡丹花,居然头头是道,真让朕受益匪浅。爱卿不愧是朕的股肱之臣啊!”
严锡命被张献忠所夸奖不,顿时觉受宠若惊,看着喜笑颜开张献忠:“皇上过誉微臣。微臣实不敢当啊!”张献忠这么夸奖大西重臣,在严锡命看来,倒还是第一次,故而喜形于色,倒是也在情理之中的。
站在张献忠身旁的汪兆麟,狡黠地看了一眼严锡命,连忙不失时接过话头:“看着眼前漫山遍野的牡丹花,微臣想起那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佳句。不知严大人,可是知道这句佳句,究竟出至与何处?”
其实,汪兆麟看不惯严锡命作派,在张献忠面前卖弄学识,故意提起那什么什么的佳句,意在将严锡命一军,让严锡命在张献忠面前出糗。
严锡命看了看心怀叵测的汪兆麟,连忙看着远处绿树掩映的金华寺,顿时抑扬顿挫,滔滔不绝:“微臣以为,汪大人所的佳句,是汤显祖牡丹亭里的佳句也!那段唱词的大意是:‘检点旧风流,近日来渐觉蛮腰瘦。想当初万种恩情,到如今反做了一场僝僽。害得我柳眉颦秋波水溜,泪滴春衫袖,似桃花带雨胭脂透。绿肥红瘦,正是愁时候。风柔,帘垂玉钩。怕双双燕子,两两莺俦,对对时相守。”
“薄情在何处秦楼?赢得旧病加新病,新愁拥旧愁。云山满目,羞上晚妆楼。花含笑,柳带羞。舞场何处系离愁?欲传尺素仗谁修?把相思一笔都勾,见凄凉芳草增上万千愁。休,休,肠断湘江欲尽头。寂寞几时休,盼音书天际头。加人病黄鸟枝头,助人愁渭城衰柳。满眼春江都是泪,也流不尽许多愁。若得归来后,同行共止,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东风一夜轻寒透,报道桃花逐水流,莫学东君不转头。’如果汪大人有所疑问,倒是可以在汤显祖牡丹亭里,查证一二的。”
“严爱卿得对啊!朕当年在榆林镇当边兵时,听主将陈洪范将军,与总兵王威将军,在榆林大营,谈起过汤显祖的牡丹亭,尤以那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佳句,至今依稀记得。只是朕那时,尚不知其义,今天听罢,竟然茅塞顿开。不知汪爱卿意下如何?”张献忠看了看严锡命,连忙讲起在榆林镇时的过往。
“皇上过誉微臣!微臣出生于贫贱之家,才疏学浅,且少时家道中落,承蒙皇上恩宠,汪大人抬举,方有今天为皇上效犬马之劳。微臣不知什么时候修来的福分,还望皇上多多训示为要,也望汪大人不吝赐教!”严锡命脸露一丝浅浅的微笑,低眉看着身旁的张献忠。
汪兆麟没有想到,那随意问起的一句话,竟然得到张献忠共鸣,连忙附和张献忠的话,恭维起身旁的严锡命:“严大人不仅记得那佳句,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还将那句佳句的出处,一字不差,一一讲出。如果微臣打心里,严大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是不足为过的。”
汪兆麟一边话,一边观察着严锡命。
虽然未曾在前朝为官,严锡命对官场潜规则,依然了如指掌。
“汪大人这样恭维锡命,锡命担当不起啊!大人是锡命的前辈,还望大人,多多担待才是。”按奈不住喜悦的严锡命,看了看身旁的汪兆麟,若有所思,自谦了一句。
严锡命知道,在大西国朝廷为官,要遵循尊卑有序的官场法则。
汪兆麟深受张献忠器重,又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遇事心点,只有好处,没有半点坏处。对此,严锡命心里,明镜似的。
丹景山的牡丹,漫山遍野,令人目不暇接。
张献忠与文武百官,顶着暖暖的春阳,沿着崎岖的山道,欣赏着两旁盛开的牡丹。
丹景山的牡丹,品种繁多。放眼望去,尤以由远及近的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白色的朵朵牡丹花儿,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仿佛是花的世界。
严锡命陪在张献忠身旁,指着眼前迎春绽放的牡丹,不知不觉如数家珍:“丹景山牡丹,不仅品种类型繁多,色泽也亦多,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及绿者,最为珍贵。牡丹花,因其花朵大而香,故而又有‘国色天香’之称。微臣记得,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经有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所的,就是牡丹花无疑。”
张献忠听罢严锡命的讲解,方才知道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经写诗盛赞过牡丹,不觉“哈哈”笑了起来:“大诗人刘禹锡盛赞牡丹,是为牡丹花的美艳所倾倒,故而才有如此的上佳之作。看来,朕当是孤陋寡闻,得感谢严爱卿解惑呢”
严锡命连忙看着张献忠,诺诺地低眉回禀一句:“为皇上解牡丹花来由,是皇帝颁给锡命的谕旨,锡命当是不辱皇命才是。”
“爱卿不必这么客套,朕是不知就是不知,不耻向爱卿下问而已。如果爱卿知之,而不告知于朕,岂不是犯了欺君之罪吗?”张献忠看了看严锡命,又将话题引申了一层。
张献忠一边与严锡命话,一边向山崖方向走去,见山崖的缝隙旁,有一株盛开的白牡丹,又连忙接着刚才的话题。
“其实,朕素来孤陋寡闻,只知道牡丹花,都是红艳艳的。未曾想,丹景山还有白牡丹呢!”
“皇上,白牡丹,是牡丹花诸多种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宋朝陆游在天彭牡丹谱里记叙着:‘醉西施者,粉白花,中间红晕,状如酡颜。’白牡丹,是品位至荣至贵的象征,寓意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国色天香,王者风范,给人以舒畅的视觉享受。”严锡命见张献忠兴趣未减,继续详解山崖旁的白牡丹。
文武百官闻讯,纷纷围过来,看着那株白牡丹,评头论足,议论纷纷,不惜辞藻,赞美白牡丹的高洁。
一时间,山崖旁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即使是那些游民,也慢慢走了过来,一睹白牡丹的芳容。
花团锦簇的各色牡丹,仿佛有魔力似的,吸引着太子健生。
健生成年累月,跟随张献忠,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哪有闲暇与大自然接触,见漫山遍野的各色牡丹花,早已经流连忘返。
健生虽然已经是大西国太子,却还是一位懵懂的孩子,在观赏了漫山遍野的牡丹花之后,拉着母亲刘燕的右,向不远处的金华寺,蹦蹦跳跳地走去。
金华寺,源于唐代睿宗之女,玄宗李隆基之妹——金华公主而得名。
坊间传闻,金华公主曾经目睹宫廷亲人,竟相残杀的种种惨剧,故而厌恶凡尘,愤而出家,远离长安,来到青城山,潜心拜佛修行。
当公主得知金头陀,正在重建丹景山汉庙,连忙倾囊出资相助,终将破破烂烂的汉庙,建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寺庙。
寺庙建成之后,寺庙方丈以公主芳名,命为“金华寺”。
一时间,金华寺名震西蜀,前来金华寺礼佛的信众,长年累月,络绎不绝。
“众爱卿快看,前方的金华寺,建在丹景山巅,且整座庙宇,掩映在丛林之间,可以听见悠扬的锺声,伴着微微的晨曦,在群山上空回荡。清脆的木鱼声,和着低沉的诵经声,在寺院里萦绕。巍峨的殿堂,气势恢弘。在香烟袅袅中,虔诚的信徒顶礼膜拜,感悟着佛陀的伟大,感受着菩萨的慈悲,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这样的情形,该是多么的超然和惬意啊!”张献忠抚着太子健生的额头,感慨着金华寺的清幽和恬静。
汪兆麟连忙转过身来,看着沉浸在山水间的张献忠:“皇上得好!眼前的金华寺,颇有几分王者之气呢!据史料记载,前蜀主王建,曾先拨专款,修了一条通向丹景山的驿道,然后带领五万之众,一路幡旗飘扬,浩浩荡荡,来到丹景山望乡台祭祖,封丹景山为‘圣山’,还在丹景山顶,建了一座‘望乡台’呢!”
碍于没有插话会的汪兆麟,见张献忠对金华寺,赞许有佳,连忙引经据典,插上几句,讲起金华寺的轶事。
“汪爱卿,难道真有这事?依朕看来,气势恢宏的金华寺,确有王者之气!爱卿快去传金华寺住持,朕要与住持商议,来年到金华寺,祭祖的事。”张献忠听罢汪兆麟的话,吩咐汪兆麟传金华寺主持。
汪兆麟听罢张献忠吩咐,与礼部尚书江鼎镇吴继善,姗姗来到金华寺,恭请住持灵慧大师。
历经战乱的金华寺,已经破败不堪。尤以斑驳陆离的大殿,和殿里的香龛照壁,以及露出本色的释迦摩尼塑像,让人不忍相看。
灵慧大师,见大队人马匆匆前来,连忙到金华寺后殿,悻悻然回避而去。
当汪兆麟等寻至后殿时,但见衣衫褴褛的灵慧,正在躬身打扫庭院。
汪兆麟在道明缘由之后,领着战战兢兢的灵慧,去前殿觐见大西皇帝张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