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清廷招降

A+A-

    多铎素以“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著称,战功彪炳,笑傲清廷诸多大将。

    故而在今天的朝堂之上,也不把同胞哥哥多尔衮,放在眼里。

    虽然其位居多尔衮之下,却不多受多尔衮节制。

    即使是贵为大清皇帝的福临,也不得不睁只眼闭只眼,不计较多铎的蛮横和无理。

    多铎一边唠唠叨叨,一边将一把佩刀,从腰间慢慢解下,“砰”的一声,放在身旁的茶几上,嘴角扬起浅浅的嘲笑,让诸位顾命大臣和将军,不觉一愣。

    多铎冷眼看了看一溜的大臣,又将目光投向多尔衮,最后将目光移向福临。

    看着多铎不可一世的眼神,福临也只得轻轻摇了摇头。

    心满意足的多铎,理了理战袍的衣领,将佩刀从茶几上拿起,用衣袖擦了擦佩刀刃口,方才慢慢坐在座位上。

    “众爱卿得对!朕今天召诸位爱卿前来,正是为了这类事项。朕以为,大西国的张献忠,虽然号称拥有六十万人马。依朕看来,不外乎,也是一群乌合之众。想当年,前朝崇祯,人马多多,将才济济,不也是被大清,打得落花流水?李自成纵有百万人马,齐聚京畿之地,不也是一败再败,而葬身于九宫山之下?南明福王朱由崧,虽然雄踞江淮的南京,不也是做了大清军的俘虏了吗?”

    福临目光炯炯,看着诸位大臣将领,仿佛远在数千之外的张献忠,已经成为大清的阶下囚。

    福临既是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入主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

    福临素来刚愎任性,亲政之后,朝纲独断,坐在殿上指挥诸将,显得旁若无人,将朝中大权集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清皇帝。

    大清将领,皆勇猛彪悍,福临则恩威相济,利用矛盾,相互抑制,以巩固自身的皇位。

    这时的福临,见多铎与多尔衮,你来我往,睁只眼,闭只眼,以渔其利。

    “依微臣之见,皇上可以调集重兵,齐聚四川周边的湖广河南以及陕西诸地,届时多路合力,围攻张献忠的大西军。在大军压境的同时,不妨采取招降之策。如果这样,不出四个月,可以将大西军,剿灭贻尽。到那时,不愁张献忠,不跪倒在皇上脚下。”洪承畴慢慢站起身来,恭敬地看着福临。

    洪承畴在崇祯朝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

    松锦之战战败后,洪承畴被清军所俘虏,不久降了清廷,先后任汉人大学士等职。

    清廷进北京城之后,洪承畴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务。

    这时的洪承畴,已经成为见风使舵之人,见福临谈及围剿张献忠事宜,连忙站起身来,侃侃而谈,献媚于福临。

    “朕以为,洪爱卿的话,很是可行。张献忠见大势已去,惶惶不可终日。如果张献忠是聪明人,一定会乖乖前来京城受降的。”福临笑着看了看洪承畴,将目光投向诸位将领。

    在福临眼里,洪承畴虽然是降将,也是大清足智多谋的股肱之臣。

    洪承畴提出对张献忠多路围攻,兼之以招降,不实为上上之策,也是有着诸多道理的。

    福临以为,清廷进关之后连续征战,李自成和朱由崧,已经覆灭,远在四川区区大西国的张献忠,倒是可以试试招安之策的。

    如果能以招安之策,不战而屈张献忠及其大西国,又何乐不为呢?

    洪承畴的军事压力,与招抚之策并举,不失为一个不可多得的良策。

    对于连年征战的清廷而言,深得福临的赞同,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多尔衮多铎等清军将领,素来对明朝降将颇有微词,见洪承畴的见解,被福临所采纳,心里顿时有了不易察觉的恨意。

    不屑一顾的神情,顿时表露在多尔衮等诸将脸上,洪承畴见之,如坐针毡。

    至于当初提出,两路攻击京畿的范文程,却在一旁默不作声,看看福临听了洪承畴的话,究竟怎么权衡利弊,定下直取大西国的决心。

    洪承畴的窘况,让福临看在眼里,心中却有着些许的不忍。

    想当初,洪承畴战败之后拒绝降清,后来降清之后,对清廷不遗余力的做派,受到清廷将领的歧视,是应有之义。

    其实洪承畴心里也明白,虽然已经在清廷站稳脚跟,那种寄人篱下苟延残喘的日子,只有洪承畴心里清楚。

    既然事已至此,只得忍受来自清人的鄙视罢了。

    多铎与多尔衮,已经不止一次,在朝堂之上针锋相对,为的是争得更多的权势和利益。

    对于多铎与多尔衮的做派,福临知道得清清楚楚。

    既然多尔衮和多铎,在朝堂之上,已经有所发泄,福临索性由多尔衮两兄弟而去!如果福临从中评理或计较,将是得不偿失之举。

    “皇上如果要招降大西国张献忠,末将以为,不妨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一面派大军进剿大西军,一面派人前往大西国诱降。如果张献忠拒绝招降,增派大军前去围剿不迟。不知皇上以为如何?”

    多尔衮看了一眼洪承畴,将洪承畴那句话,转弯抹角,又重复了一遍。

    多尔衮刚刚话毕,福临连忙“哈哈哈”笑了起来:“朕以为,爱卿素以打仗著称,没有想到,也会使用计谋啊!朕以为,爱卿的谋略,也是很好。朕下朝之后,就下诏,诱降于大西国的张献忠,劝其识时务者为骏杰,快快归降于大清王朝!”

    福临完话,满意地看了看洪承畴,又看了多尔衮一眼。

    洋洋得意的多尔衮,鄙夷地看了看多铎,方才将目光移向洪承畴。

    “吾皇英明!料偏安一隅的张献忠,在皇上恩威并施之下,一定惶惶不可终日。荡平千里之外的大西国,只是囊中探物而已!”洪承畴待福临完话,连忙心翼翼奉承福临。

    洪承畴毕竟浸盈官场多年,知道在这个时候,该怎么话,该什么话,怎么,才能迎合福临心思,却无暇顾及多尔衮投来的目光。

    以致后来,多尔衮对洪承畴,一直耿耿于怀。

    不知不觉,天府之国的秋天,已经姗姗来临。

    尽管酷热难耐,郁郁葱葱的凤凰山下,大西国成都皇城北校场,城南的牧马山应天寺山坡上,以及百里之外的龙泉山东麓,大西国将士的训练场上,军旗猎猎,战鼓齐鸣,杀声震天。

    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忧心忡忡的张献忠,驻足观之,不觉为之一振。

    “纵然清军生性彪悍,且善于骑术,在大西军将士威猛顽强面前,也会不得不惧怕三分的。”看着眼前紧张的训练场景,张献忠由衷地感叹不已。

    连日来,张献忠带领诸位心腹将领,巡视大西军将士训练的情形。未雨绸缪,是御敌之良策。

    深谐个中道理的张献忠,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清廷威胁,不得不早早作些准备。

    从凤凰山回宫之后的第二天,张献忠在承天殿召集文武百官,商议部署大西国抗击清军事宜,意在举国上下掀起抗清准备,以粉碎清廷对大西国的围攻。

    这时的大西国,有约六十万人马,其中约二十万骑兵,其余是训练有素的步兵。因而,对清军而言,具有人数上的优势。

    然而,清军铁骑的骁勇善战,在张献忠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前朝与清军,在关外厮杀多年,以及李自成百万大军,均不堪一击的情形,张献忠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张献忠历来奉行的是丛林法则,军事实力强悍,才是立国之本。

    惟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方才有与对争胜的本钱。故而,督促大西军,掀起练兵**。

    早朝时,当得知清廷大军,即将压境之时,文武百官义愤填膺。

    张献忠站起身来,看着分立两旁的文武百官,不住地点了点头,感觉十分的欣慰,在心里不觉喃喃自语:“纵然鱼死破,朕也要与清廷,血战到底!”

    文武百官见张献忠泰然处之,连忙就抗击清廷的进攻,各抒己见,誓与大西国共存亡。

    窗外的秋色,越来越浓。

    承天殿里,依然群情激愤。

    张献忠走到窗户旁,眺望着秋阳下,远方朦胧的雪山,心里有着隐隐的压抑之感。

    “皇上!皇上!清廷特使,带着福临密函,已经到成都两天,正在皇宫外候着,请求觐见皇上呢!”张献忠站在窗户旁凝视片刻,见汪兆麟慌慌张张前来禀报。

    “汪爱卿,清廷的福临,远在千里之外的紫禁城,怎么会特意派人送来密函?爱卿先去查查,这事究竟有什么蹊跷?爱卿即刻就去,快去快回,务必弄个明明白白。如果有人冒福临之名,胆敢前来糊弄于朕,爱卿就将假冒之人,押至午门斩首便是。”张献忠听罢汪兆麟禀报,轻描淡写,吩咐汪兆麟。

    “皇上,微臣看特使的通关文书,是福临派来的特使无疑。那位清廷特使唐虞时,已经在门外等候,皇上应该见一见那位特使才是,以免失了大西国礼仪!”汪兆麟见张献忠毫不在意,连忙走到张献忠身旁。

    其实,汪兆麟的话,不无道。

    清廷从京城千里迢迢,派特使前来大西国,一定有着什么图谋。

    如果一言以拒之,是不妥之举。待弄清楚清廷用意,方能采取相应的对策。

    慢慢转过身来的张献忠,看着不远处的汪兆麟,面无表情,轻轻点了点头:“将清廷的特使唐虞时,带进殿里来吧!朕倒是要看看,清廷的福临,究竟玩的是什么鬼把戏。”

    汪兆麟迎着张献忠嗔怒的目光,连忙低声诺诺应承:“微臣遵旨!微臣遵旨!”汪兆麟完话,看了看身旁的文武百官,连忙疾步向殿外走去。

    汪兆麟转身离去之后,偌大的承天殿里,文武百官议论纷纷,猜测着清廷特使,究竟带来了清廷的什么信息。

    张献忠转过身来,看了看眼前的文武百官,心中不禁惆怅不已:“要来的,必然会来的。这不是,已经来了吗!”张献忠一边想着清廷特使,一边坐回龙椅上,等待清廷特使的到来。

    早在顺治元年六月,清军占领北京之后,就有明朝降将唐虞时,建议清廷招降张献忠。

    但是,那时清朝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李自成所部,以及南明弘光政权,没有精力理会远在巴蜀的张献忠。

    清廷见李自成与南明弘光政权,已经覆灭,以为眼下招降时已经成熟,就向千里之外的张献忠,抛出了招降的橄榄枝。

    那天福临下了早朝之后,回到寝宫斟酌再三,写下对大西国张献忠的招降密函,连夜派人前往千里之外的成都,探一探张献忠的口风。

    清廷特使在皇宫外徘徊两天,均被宫外守军轰得远远的。

    汪兆麟因有要事出宫,与清廷特使碰了个正着,特使连忙明来意。汪兆麟不得不回宫,将这事禀报张献忠,就有了刚才那一幕。

    张献忠得知清廷密使前来,心里顿时吃了一惊。

    清廷已经灭了大顺国李自成,南明福王弘光政权,想必早晚也会将攻击的锋芒,指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大西国。

    既然清廷特使到了成都,已经在皇宫外等候,张献忠也不得不见那位特使一面。于是,只得吩咐汪兆麟,将清廷特使带进承天殿。

    窗外刮起了一阵秋风。

    黄灿灿的枯叶,随着秋风,飘飘洒洒,一时间,落了满地。

    枯叶随着秋风,在地上打着旋子,犹如水里的漩涡似的。

    张献忠看着移动的漩涡,竟然想起身后之事:“如果朕将来,有个三长两短,朕的妻妾儿女们,将会面临怎么样的处境啊!”

    稍倾之后,定了定神的张献忠,布满皱纹的额头上,已经冒出几许的冷汗。

    “传清廷特使唐虞时觐见!传清廷特使唐虞时觐见!”汪兆麟大步流星走到皇宫外,连声传唤清廷特使进殿。

    皇宫外围观的乡民,见汪兆麟宣清廷特使觐见,顿时不觉一惊,看着趾高气扬的汪兆麟。

    身着一套清廷朝服的唐虞时,慌慌张张挤出人群,低头跟在汪兆麟身后,亦步亦趋,向承天殿而来。

    文武百官见唐虞时畏畏缩缩,齐齐投去不屑的眼神,旋即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张献忠依然站在窗户旁,看着窗外金黄的秋色,估摸着福临送密函的用意,顿时不觉眉头紧锁,揣测着密函里的内容。

    出生于陕西定边的张献忠,与生俱来的坚毅不屈的性格,已经深入骨髓而愈发显得威武不屈。

    浴血奋战十多年走过的艰难险阻,何曾让眼前的张献忠屈服过?即使是清廷举国围攻大西国,又能奈何铮铮铁骨的张献忠呢?